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罗家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01-02
一、引言
“中国之小说,是真正起于民间的。”(《“英雄传奇系列丛书”总序》)宋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市民文学逐步发展。在民间极为流行的“说话”,通俗生动,开创了文学语言的一个新阶段。“说话”中的“讲史”一家,述历代兴亡与战争故事,为后世小说特别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式,具有重大的影响。后世之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乃为其流裔,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流传深远,深受大众喜爱。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二者十分相近,然前者主要以描写历史之演变为主,敷衍史传,叙述朝代兴废征战之事。从宏观上进行描写,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后者则更注重描写一个或一些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价英雄传奇:“叙一时故事而特置重于一人或数人者”。故后者大多以隋末农民起义,唐末五代的分裂,宋代抗辽抗金的战争等为铺成背景,描摹一系列英雄将侠,如薛仁贵,罗艺,杨业,狄青,岳飞等,大街小巷,妇孺皆知的传奇英雄人物。
二、隋唐系统小说中的罗家将故事
隋唐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戏曲,小说和说唱文学中均有不少作品是以它为题材的。其中尤以长篇小说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为最。以隋唐历史为题材的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两大系统的小说,数量很多,约有十二部。其中包括《隋唐两朝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大唐秦王词话》、《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说唐前传》、《说唐后传》)及其后的续书,《混唐后传》、《征西说唐三传》、《粉妆楼全传》等。从《隋唐两朝志传》到《隋史遗文》隋唐系统小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历史演义转化为英雄传奇小说。其后,从《隋唐演义》开始又逐渐加入了才子佳人小说的成分。总的来说,隋唐系统小说演化的过程,是情节不断丰富,描写更加细腻,艺术水平显著提高的过程。
(一)历史演义系统中的罗家将故事
最早提到罗家将故事的是隋唐历史演义系统中的《大唐秦王词话》。《大唐秦王词话》又称《小秦王词话》、《唐秦王本传》、《秦王演义》,一般认为产生于明万历、天启年间,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颁诏李渊为太原留守写起,以隋末群雄并起为背景,李世民反隋一统天下为主线展开故事,直写到李世民登基,与突厥订立渭水之盟。据传为罗贯中编著,澹圃主人诸圣邻重订而成,共六十四回。该书对清朝的《隋唐演义》、《说唐》影响极大。孙楷第在《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中著录《隋唐两朝志传》时说:“细观全书,则似与熊书(指《唐书志传》)同出于罗贯中《小秦王词话》(今有明诸圣邻重订本),熊据史书补,故文平而近实。此多仍罗氏旧文,故语浅而可喜。”所谓“诸圣邻重订本”,即《大唐秦王词话》。然这部“重订”的“词话”已以散文为主,也可视作一部隋唐系统的小说。书中第三十六回《徐军师招降罗士信 单驸马追逼小秦王》中罗成第一次出场,作者没有交代其具体的身世背景,就直接写其在两军交战之际,临危受命,被单雄信保举退唐军,后被军师徐茂公招降的故事。第四十七至五十回,写他劫法场救人,后被齐王陷害死于淤泥河的故事。本书只有这十来回中有罗成的故事,其中也只交代了他的出场和被害致死的情节,内容还很不完备。由于该书属于历史演义系统的小说,故没有对罗成的英雄形象多加刻画。这一现象直到后来的英雄传奇系统的小说才有较大转变。
另一部历史演义系统的小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共八卷八十九节,题“金陵薛居士的本,鳌峰熊钟谷编集”,卷首有李大年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序,现存嘉靖三十二年杨氏清江堂刊本,还是唐氏世德堂、余氏三台馆、武林藏珠馆刊本。此书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写起,至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止。主要叙述了隋王朝灭亡和唐王朝建立的故事,末尾加入了唐太宗征高丽中薛仁贵征东的事迹。在这部小说中,基本没有关于罗家将故事的描写,只是在写隋亡唐兴的过程中,提到了幽州隋将罗艺归唐这一情节。在此,笔者就不多加赘述了。
(二)英雄传奇系统中的罗家将故事
在随后的隋唐系统小说中,还有讲到罗家将故事的就是属于英雄传奇系统的《隋史遗文》。该书共十二卷六十回,明袁于令撰,存明崇祯刊本,卷首有崇祯六年(1633)作者自序。《隋史遗文》改变了以秦王李世民夺取天下为主线,以史实为根据的编年体写法,而变为以描写秦琼等瓦岗英雄的成长史为主要内容的英雄传奇系列小说。使隋唐系统小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历史演义转化为英雄传奇小说。该书第三卷十三到十五回,写秦叔宝解到罗帅府,与姑父(罗艺)、姑母(秦夫人)相认。后经姑父安排在校场舞锏,令三军叹服,又得表弟罗成相助一弩,射飞鹰,得留罗府与罗成一起学习的故事。这里以秦琼为中心,讲述了小英雄罗成的故事。秦琼与罗成二人乃表兄弟关系。而本书的第九卷第四十三回《雪秦琼须陀驰密疏 保秦母士信反山东》中,还写到了秦琼与好汉罗士信八拜为交,将其留住在家,习学武艺。后宇文述下令捉拿秦琼家眷,罗士信在路中挣脱囚车,杀散护兵,保秦母入程咬金寨中的故事。由此可见,在本书中,罗成与罗士信并非一人,这与之前的两书均不同。
隋唐系统的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隋唐演义》。该书共二十卷一百回,题“剑啸阁齐东野人等原本,长洲后进没世农夫汇编,吴鹤市散人鹤樵子参订”。卷首有作者康熙五十八年(1719)自序。存四雪草堂刊本,文盛堂重刻四雪草堂本。有乾隆五十八年崇德书院藏版本,嘉庆十年重刊自厚堂藏版本等。该书在描写罗家将故事时,大部分沿用了《隋史遗文》的内容,把罗成和罗士信分为两人,分别叙述他们的故事。在前书的基础上,增加了窦建德之女线娘与罗成,在战场中互相爱恋,私定终身;花又兰忍爱守身与线娘同嫁罗成。以及王世充定州复叛杀罗士信,秦怀王剪除世充,为士信复仇的故事。分别给了罗成和罗士信一个结局,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虽最终落入了才子佳人的俗套中,思想上较为平庸,但就内容上而言,较前已有很大进步。
随后的《说唐演义全传》约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署鸳湖渔叟校订,卷首有如莲居士写于乾隆元年(1736)的序,作者不详。该书还有嘉庆六年辛酉(1801)会文堂重刊本,封面署“鸳湖渔叟校订”;英国博物院藏圣德堂刊本,卷前有“鸳湖渔叟书”一序,而无如莲居士序;至善德堂刊本析原书为八卷,改题《说唐前传》。此书以瓦岗寨好汉为中心,塑造了隋末乱世英雄的群像。它继承了隋唐系统小说的优秀成果并有创造性的发展。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隋唐十八条好汉的说法。第五十回至六十一回重点写了少年英雄罗成的事迹。罗成形象在此书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本书重新整合之前关于罗家将的故事,将罗成与罗士信当作一人来写。在描写罗成事迹时,既有交代其身世(幽州罗艺之子,秦琼之表弟),又写了他最终屈死于建成手下的结局。将重点放在了他降唐、助唐王的英勇事迹上。将其辉煌的一生交代的清清楚楚,并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如叔宝与罗成二人结为好友,相互教学罗家枪法和秦家锏法,但都各留一手。二人虽好,可也都存了私心,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这一描写使得人物性格丰满了许多。
此后的《说唐后传》,五十五回,题“鸳湖渔叟校订”,乃该书的续书。有乾隆三年(1738)姑苏绿慎堂藏版本,乾隆三十三年(1768)鸳湖最乐堂发兑本。又有别本《说唐后传》八卷,存尚友斋梓行本,善成堂本,题“姑苏如莲居士编次”,有鸳湖叟序。此书将一书分为两截,即十六回《说唐小英雄传》(又名《罗通扫北》)和四十二回《说唐薛家府传》。第七到十二回,主要叙述了罗成之子罗通的英雄事迹。他被拜为二路扫北元帅,率兵救驾,其间得屠垆公主相助,得报杀父大仇。后奉旨与公主成亲,但记恨其阵前杀弟之仇,将其逼死,被削职为民,娶丑女为妻。在《说唐薛家府传》中交代薛仁贵身世时说“薛仁贵本是白虎星下凡,罗成转世”这可以说是加入了神魔因素的另一种形式的罗家将故事的演绎。本书较之《说唐前传》,没有任何历史依据,纯属作者虚构,内容尤为荒诞,艺术价值不高。
《征西说唐三传》(一名《异说后唐三传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又名《仁贵征西说唐三传》、《说唐征西传》,十卷八十八回,题“中都逸叟编次”。有经文堂藏本,小本,十卷八十八回。首“如莲居士题于思山居中”之序。嘉庆十二年(1807)福文堂小型本,十卷九十回。该书将神魔小说和英雄传奇结合起来写,写罗通盘肠而战的事,充满了奇幻色彩,但全书故事内容均为作者杜撰,价值不大。
在隋唐系统的小说中,还有一部写到罗家将故事的小说就是《粉妆楼全传》。又名《续说唐志传粉妆楼全传》,十卷八十回。题“竹溪山人撰”。有嘉庆二年(1797)宝华楼刊本;咸丰十一年(1861)“新镌”本,为维经堂藏版;光绪十三年(1906)泉城郁文堂刊本;文光堂刊本。此书叙唐乾德年间(唐无此年号),罗成的后代罗增被奸相沈谦迫害,罗增之子罗灿、罗j分别前往云贵和淮安投奔姻亲马成龙和柏文连,历经波折终于得以面圣陈诉冤情的故事。其间穿插了罗灿与马金定,罗j与柏玉霜,程玉梅,祁巧云的恋爱故事。全书于史无征,多为虚构,但在女性形象刻画上有很大的进步,这里女子已不单纯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具有了独立的人格。
三、结语
作为“将侠”系列小说的一部分,罗家将故事在隋唐系统小说的基础上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唐史演义》自序中说:“罗艺叛死,乌有子孙,叔宝扬名,未及儿女。”可见罗家将的故事在历史上并无可征,但是正是这样一个由作者杜撰出来的故事,却可以在后世的几百年间大放异彩,深入人心。可见小说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之大。这一时期的罗家将故事也成为了后世流传的该类故事的基本范式。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M].江苏: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247-475.
[2]齐裕j.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209.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济南:齐鲁书社,1997:121.
[4]齐裕j.中国古代小说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6.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汝南地区 梁祝传说 起源地
一、引言
梁祝传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除了缘于自身优美的故事情节、独特的审美价值之外,还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再创造。正因为千百年来各地民众立足于本土文化对梁祝传说进行民族化、地域化改造,梁祝传说的内容才日趋丰富生动,并随着时间的发展、地域的扩展而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成就了丰富多彩的梁祝文化。
梁祝故事最早是以口头传说传播开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梁祝故事也相继出现了诸多传播形式,其本身的表现式样逐步多样化,艺术类型亦多姿多彩,如文人诗词,梁祝传说,梁祝戏剧,梁祝歌谣,梁祝小说,梁祝电影,梁祝广播、电视,梁祝视频,梁祝电子读物,梁祝曲艺(包括弹词、木鱼书、山东琴书、扬州清曲、淮北花鼓调等诸多形式),梁祝音乐与舞蹈(包括小提琴协奏曲、钢琴独奏、二胡、古筝、音乐剧、歌舞剧、芭蕾舞剧,等等),梁祝民间工艺品(有木雕、石雕、砖雕、竹雕、年画、剪纸等),梁祝庙会,等等,不胜枚举。这种从歌谣到小说、从电影到戏剧、从曲艺到音乐、从诗词到歌舞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无人能出其右。
关于梁祝传说起源地的争论由来已久,有“宁波说”、“宜兴说”、“中原说”、“济宁说”、“上虞说”等。纵观关于起源地的研究,几乎都是根据地方志书、文人笔墨、历史遗迹和当地的风俗风貌进行的探析。但梁祝传说产生年代久远且流传甚广,所以各地志书多有记载,即使从遗迹来看,也分布甚多。目前已知的梁祝遗址有近20处之多,其中读书处6个,坟墓10多处,庙1座,比如10多处梁祝墓分别散布在宁波的鄞州高桥,江苏的宜兴和江都,甘肃的清水,安徽的六安舒城,河北的河间林镇,山东济宁的嘉祥和微山马坡,河南的汝南县马乡镇(即现在的梁祝镇),重庆的合川,等等,当然,其它个别地方也有说梁祝墓就在本地的,但其所依据的证据却都有牵强附会之嫌,在此亦不再累述。当代不少学者倾向于河南汝南说,并有学者提出了“以河南汝南为中心的风物圈”的观点。
二、概说
汝南古称悬瓠城,《水经注》有云:“河自西东下,屈曲而流,抱城三面。形若垂瓠,故称悬瓠城。”据《汝南县志》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尤为豫州之中,故筑土垒石以标天中。”以此,汝南亦有“天中”之称。公元前203年,汉高祖置汝南郡,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汝南郡治迁到这里。南北朝时,后周设置总管府于此,隋朝仍为汝南郡治,另置汝阳县于郡城,改悬瓠城为溱州。唐代初置豫州,宝应年间因避讳改为蔡州,宋置“淮康军”,金设“镇南军”,曾建行宫。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因断汝河上源之水经郾城入颍河,汝南水患大减,人民稍得安宁,改蔡州为汝宁府,是河南八府之一。明英宗朱棣分封四子于汝宁府,称崇庄王,清沿明制,民国三年废府,改汝阳县为汝南县,是河南省第八行政区专员公署所在地,解放初也曾设过专署。近2000年来,它一直是豫南一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汝南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北承河洛文化,南接荆楚文明,形成了崇尚文化、匡时济世、忠贞报国、惩恶扬善、扶助贫弱的意蕴深厚的天中文化。汝南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最有名的是两大一小两传奇(亚洲最大寺院――南海禅寺,全国最大的平原人工湖――宿鸭湖,天下最小的山――天中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奇故事和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故事)。汝河故道环绕县城大半圈,通过这条保存完好的汝河故道把宿鸭湖、天中山、北城门、后龙亭、开元寺、宏济桥、济民桥、南海禅寺、悟颖塔等景点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旅游观光带。丰厚的文化底蕴给梁祝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多元的文化、众多的文人学士,使梁祝爱情故事得以传承、发展,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为梁祝文化的流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里的民间故事原始素材――韩凭妻化蝶(钱南扬先生经考证认为梁祝化蝶即是从宋开封府韩凭之妻受辱自尽后幻化成蝶演绎而来的,两个故事地缘最近,相互借鉴,所以这一点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梁祝故事应起始于中原地区)、干宝父妾长兄死而复生、神怪升仙传说等既是干宝创作《搜神记》的不竭源泉,又是梁祝故事诞生的丰厚沃土(新蔡干宝故里与汝南梁祝故里仅相距几十公里)。
三、汝南梁祝传说鲜明的特点
(一)地理地貌吻合
梁祝传说发生在汝南境内的马乡、王庄、和孝、三桥、常兴等乡镇,方圆数十里。从红罗山书院到梁山伯家(梁岗)是18里地,从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家(朱董庄)也是18里地,山伯家与英台家之间的距离同样是18里地(即红罗山书院、梁山伯家、祝英台家,这三者构成一个边长18里的等边三角形),所以才有了著名的“十八里相送”。梁祝故事中所有的地名,在马乡及其周边至今尚存,且距离也无变化,这种梁祝传说中的地名与当今地名的惊人巧合在全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它有力地证明了梁祝故事的源生地在汝南地区。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在《中国风物传说圈》一文中指出:“风物传说流传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历史名人的风物传说与各民族的风俗传说混杂揉合,人、神、仙、佛、儒、道传说互相交织,一般情况下都有一个传说的基本中心,由此中心向风物圈边缘扩张开来,形成传说特有的走向。”著名学者冯沅君教授认为:“梁祝故事应发生在地点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方圆不过百里,人物不过二三,仅此而已。”“梁祝传说以河南为中心,渐次向风物圈周围扩张。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得如此久远,全由人们钦佩祝英台的贞洁。”梁祝传说发生在汝南境内的马乡、王庄、和孝、三桥、常兴、官庄、南余店等乡镇,该区域属丘陵地带,古称九岗十八洼,这里岗洼参差,溪流纵横,沟泊交错,与梁祝唱词里“走一山来又一山,山山里头好竹竿;走一洼又一洼,洼洼地里好庄稼”所体现的地理风貌十分吻合,而且每年四五月份,马乡镇马北村一带尤其是梁祝墓附近到处蝴蝶翻飞,成双成对,这种奇特的生物现象据科学考证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所以说这种独特的地理地貌环境是诞生梁祝故事的摇篮。
(二)汝南地方方言俚语特征明显
梁祝传说最翔实的记载来源于民间歌谣,其语言具有鲜明的汝南地方特色,如“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儿”(沿读ye音,马乡方言音),“高的是秫秫,低的是棉花,不高不低是芝麻。芝麻地里带打瓜,有心摘个尝尝吧,又怕摸着连根拔”(秫秫、打瓜等都是汝南方言,秫秫即高粱,打瓜即小西瓜)。另外,从我们收集到的民谣、民歌的语言风格上来讲,也是只有中原地区才留存的。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误区;常见故事和故事类型;传承与传承人;理念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1)05-0029-04
国家名录中的一个认识误区
建立国家和地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到2008年年底止,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先后公布了两批,共有10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层面上的认可和保护。经过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评审和认定,提出的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共349项(其中新入选项目190项,扩展项目159项)已于2010年5月16日向社会公示。部级、省(市)级、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业已初步形成体系;各地以项目为目标进行保护,也取得了初步的、可喜的成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此外,截至现在,我国申报并先后两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2009年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羌年、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共29项。
笔者认为,举凡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体上都已进入了政府(三级或四级)保护的范围。当然,国家大,地域广,参与主持文化工作的各级干部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修养不同,对民间文化价值的认识和为民间文化发展设置的取向不同,使申报和保护工作出现不平衡是在所难免的。譬如,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便于投入扩大再生产并“打造”成文化产业的,或易于转变为旅游景点的类别和项目,普遍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重视,而那些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如属于“口头传统”的类别和项目,尽管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甚至处在濒危境地、亟待抢救的项目,也很难得到地方政府应有的关注,而地方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也因缺乏文化本位知识和思想,往往把目光集中在旅游开发、举办文化节、对外招商引资等政府形象工程上,或停留在文化工作的老路上――把较大力量放在表演艺术的展演活动上,认为那些缺乏商业开发价值的口传心授“非遗”项目缺乏申报和保护的价值,即使做了也是劳民伤财,故而,这类“非遗”项目大多还处于继续湮没无闻、自生自灭的状态之中。从前两批全国“非遗”名录的申报和保护的情况来看,“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大体属于这种情况。请看下面的统计:
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历来被看做是一个民族和社会所创造和蕴藏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干或主流,对于一个民族或社会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精神的形成,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的确认或复原,都具有重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古典作家、先贤圣哲以及现代学者,不分政治信仰和学术理念,许多人都发表过高度评价民间文学社会意义与文化史意义的言论和观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政府、专家们一致把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口头传统)置于五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首,赋予它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中,民间文学在老百姓中的贮藏量之丰富,也当之无愧地处于首位。这一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围绕着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普查收集工作给予了实证。1984-1990年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总共收集记录下来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在内)184万篇、歌谣300万首、谚语700万条。面对这个庞大的数字,我们还不能说那次普查已经将民间流传的各类民间文学体裁与作品一网打尽而没有遗漏了。但这个数字毕竟可以说明,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在老百姓中的蕴藏是多么深厚和丰富,其生命力是多么顽强!
可是,已经公布的两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却与民间的实际贮藏无法吻合起来。在已经公布的1028项(不包括第一批名录的扩展项目,扩展项目只增加了保护主体即责任保护单位,而没有增加应予保护的“非遗”项目)中,“民间文学”类只有84项,仅占“名录”总数的8.2%。平均算下来,我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区、市),每个省(区、市)还摊不到3项!在国家“非遗名录”的所有类别中被排到了第8位!大量有价值和有影响的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等),包括在世界性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早有入载的著名民间故事类型,都未能进入国家保护名录。这种情况向世人显示:我们的“非遗”申报和保护,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陷入了―个认识的误区。
这个误区是怎样出现的呢?其性质和后果如何呢?笔者以为,首先,由于一些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的主管官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决策上的错误,没有给民间文学类项目以应有的地位和重视,错误地认为以口传心授为传承和生存方式的民间文学不具备商业价值,不能投入生产性开发,不能产生巨大利润。其次,有些地方的普查工作没有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手册》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认真不苟的调查和采录,走了过场,没有调查采录到21世纪之初还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特别是珍贵作品,没有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传承人(故事讲述家、歌手等传承者)并提供出他们的口述史和他们讲述(演唱)的作品。再次,各地文化部门的民间文学干部(专干),要么因年龄原因而出现断档、要么因其他原因而流失,普查时又没有更广泛地吸收文化部门以外(如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生等参加,对“非遗”申报和保护的原则把握不准确或认识上存在误区,而忽视了口头传承“民间文学”的保护。错误的文化理念和工作取向,不仅使我们陷入
了“非遗”申报与保护的误区,而且大有使这些文化主管部门失去文化本位的危险。
属于著名故事类型的故事被忽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很广、很复杂的工程,要求有一个大体合理的分类体系,在每一个大类下面还要设立第二级的分类,或叫亚类,以求全国工作的统一。“民间文学”类下再分为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其他,共九个亚类。
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和陕西两个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督查工作,根据两个省普查材料所见,普查的类别和项目都是很不平衡的。两批部级“名录”所载的84个“民间文学”类项目中,其亚类的分布也是很不平衡的,如“传说”类申报的多,入选名录的也多,而“故事”类申报的少,入选名录的也就很少。总之,无论是全国普查的情况,还是国家名录,均未能反映出民间文学生态的实际隋况。下面不妨作进一步的分析。
“传说”类共有23项进入名录,占“民间文学”9个亚类总数的27%。固然,在“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和类别里,“传说”之丰富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一些历史较短的民族和国家所无法比肩的。在我国传说中,有山川风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人物传说、史事传说、风俗传说、宗教传说等,人物传说又有帝王传说、官宦传说、士子传说、工匠传说、农民起义传说等,不一而足。“非遗”名录中“传说”项目所以占有最高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地政府申报时重传说、轻故事的倾向是带有普遍性的。迄今进入部级“名录”的神话、故事的项目,其数量和比例,与传说相比,相对较少,神话只有4个(神话、邵原[创世]神话、尧的传说和炎帝神农传说);故事除了10个故事(如:耿村民间故事、伍家沟民间故事、下堡坪民间故事、走马镇民间故事、古渔雁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北票民间故事、崂山民间故事、都龙湾民间故事以及满族民间故事)村(故事村类似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只是故事村的区域范围较小而已)外,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故事只有两个:徐文长故事、巴拉根仓的故事。而两个民间故事,就其特点而言,大体属于以机智人物为主人公的故事,主人公是所谓“箭垛式”的人物,更接近于传说的一类。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民间故事,如生活故事、幻想故事、精怪故事、动物故事等,一个也没有进入名录。据笔者的记忆,自开展国家名录工作以来的几年间,只有江西省申报过“毛衣女的故事”,即国际上著名的“天鹅处女故事”类型。毛衣女故事的最早记录,见于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四);敦煌石室中收藏的唐・句道兴《搜神记》中的《田昆仑》,是毛衣女故事发展的形态(罗振玉《敦煌零拾》七)。这个幻想故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流传,无疑是应该加以保护的民间故事文化遗产,但因申报者江西省有关单位从旅游开发着眼,而压根儿没有认真地收集采录当代还在民众口头上流传的“活态”故事,故而两次申报两次都被专家评审组所否决,甚为遗憾。又如,脍炙人口的“田螺姑娘”故事在沿海地区非常流行,在晋・陶潜《搜神后记》里的《白水素女》,应是这个故事的比较原始的形态,这就是说,“田螺姑娘”的故事至少也有近2000年的流传历史了。晋・束皙《发蒙记》、唐・徐坚《初学记》、梁・任《述异记》里都有记载。2009年的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申报之前,海南省海口市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从渔民中搜集了一批“田螺姑娘”故事,并制作了一部简短的录像片,做得很好,填补了“田螺姑娘”故事的空白,可惜,不知为什么海南省文化局和非遗保护中心没有把这个项目的申请报到文化部来,失去了评审的机会。类似的知名于世的幻想故事或魔幻故事,如“蛇郎”、“巧媳妇”、“蛇妻”、“白鸟衣”;生活故事,如“狗耕田”、“石门开”、“青蛙丈夫”、“人参故事”;动物故事或童话,如“狼外婆”、“中山狼”、“猫狗结仇”……这些目前还在我国广大地区流传的故事或故事类型,一个也没有在国家层面上立项(立档),得到有效保护。所幸的是,在2009年第三批部级名录的申报与评审中,浙江省衢州市和山西省沁县申报了“烂柯山”故事,这个最早见于南朝・梁・任《述异记》里的有着近2000年的流传史的王质遇仙的故事,还在这些地方流传,当地的搜集成绩和保护计划,得到了部级名录评审专家们的积极支持。据笔者所知,除了这两个地方外,陕西的洛川、广东的肇庆等地,也还有口头流传,也应予全面地进行搜集研究和悉心保护。
20世纪80年代的“常见故事”如今命运若何?
在20世纪80-90年代为编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开展的民间文学普查和编纂工作中,有些省、市的民间文学工作者根据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出一批中国本土的“常见民间故事”并给予命名。这些“常见故事”也就是所谓的“故事类型”。意思是,这些故事或故事类型在20世纪80-90年代还在以口头的方式在老百姓中广泛流传。
举例如下(每一个大区――文化区选一个省或市):
(一)东北地区,辽宁省常见故事类型有27个。依笔者看,至少有18个值得保护:1.老虎妈子(老虎外婆);2.老猴精娶媳妇;3.蛇郎;4.蛤蟆儿子;5.怪孩子(怪异儿);6.牛犊子娶媳妇;7.百鸟衣;8.小镗锣(两兄弟);9.西天问活佛(问活佛);10.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11.人心不足蛇吞象;12.隐身衣;13.金马驹;14.路遥知马力;15.巧媳妇;16.慌张三;17.傻子学话;18.丑媳妇。但没有任何一项进入两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华北地区,北京市常见故事类型有15个。依笔者看,其中至少有9个值得保护:1.巧媳妇;2.狼妈妈(老虎外婆);3.憋宝;4.猫狗结仇;5.傻子学话;6.人心不足蛇吞象;7.有缘千里来相会;8.不见黄河不死心;9.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没有任何一项进入两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西北地区,陕西省常见故事类型有17个。依笔者看,至少有14个值得保护:1.狼外婆;2.老猴精娶媳妇;3.锅漏娃哭;4.蛤蟆儿子;5.画中仙女;6.王恩与世义;7.西天问佛;8.不见黄河心不死;9.人心不足蛇吞象;10.后娘害先房;11.贪心的兄嫂和仁义的弟弟;1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3.选女婿;14.开洞探宝(石门开)。但没有任何一项进入两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华东地区,浙江省常见故事类型有30个。依笔者看,至少有19个值得保护:1.老鼠嫁女;2.猫和老鼠;3.狗猫结仇;4.老虎怕漏;5.老虎外婆;6.蛇郎;7,田螺姑娘;8.三担水与龙女(龙女);9.十兄弟;10.百鸟衣;12.狗耕田;13.孔雀锣(兄弟分家);14.人心不足蛇吞象;15.云中落绣鞋;16.山魈帽;17.挖元宝;18.巧媳妇当家;19.呆女婿拜寿(呆女婿)。但没有任何一项进入两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西南地区,四川省常见故事类型有12个。依笔者看,至少有11个值得保护:1.蛇郎;2.狗耕田;3.田螺姑娘;4.蛤蟆儿子;5.问佛;6.人心不足蛇吞象;7.熊家婆(狼外婆);8.龙女;9.望娘滩;10.罗隐送围腰;11.巧媳妇解难题。但没有任何一项进入两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从每个大区中选了一个省(市)的常见民间故事和故事类型作为例子,我想是可以大致说明全国民间故事的蕴藏情况和价值所在的。这些常见的民间故事或故事类型的确认,一般都有5个以上县市同时流传的材料记录文本做根据,有的故事还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故事集成卷本中见得到,因此,都属于拥有广大的流传群体或流传地域的故事或故事类型,有的故事甚至还被外国学者编纂的世界故事类型索引(如汤普森《世界故事类型索引》)、华人学者编纂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如:[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或台湾省学者编纂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如:金荣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所著录。
从20世纪80年代的普查记录之日起,已经过去20年了。20年不算长,但这20年是中国农村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20年。在现代化、信息化的剧烈冲击下,传统的农村被拉上了城镇化的快车道,使数量不少的村落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旧日的村落结构和人际关系得到了改造,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播在农民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调查和研究这些生长与形成于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的“常见民间故事”的命运状态,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民间文学保护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些“常见故事”毕竟是在乡民社会中覆盖面很大、重复讲述较多的民间故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刘守华、林继富、江帆、顾希佳合作编著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收录了60个全国常见的故事类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全国各地民间故事集成和县区卷资料本的成果,对每个故事类型作了比较研究。他们的研究尽管不是根据现时的调查材料而是根据很长一个时间段里不同文人学者所提供的材料而得出的结论,但将其与20世纪80年代前后10年间所得调查采录的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应该说还是非常可贵的。笔者以为,尽管各地文化传统、生存条件各有不同,民间文学的流传会因地而异,但这些研究成果中归纳和提炼出来的民间故事和故事类型,可以认为是有全国意义的常见的故事或故事类型,其保护价值是自不待言的。
叙述了这些情况之后,我们的问题是:
(1)我们有什么理由把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故事或故事类型排拒于国家或省级“非遗”名录之外,让它们自生自灭呢?换句话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一旦建成,如果这些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普遍性的、常见的民间故事和故事类型在名录中缺位,那么请问,这个名录还能够称得上是一份既符合实际情况又体现了权威学术水平的名录吗?
(2)20世纪80-90年代所认定的各省区市那些有代表性的“常见民间故事”或“故事类型”,如今的命运如何了呢?在2006-2009年所开展的新一轮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给出了怎样的回答?
附带声明的是:这里主要讲的是民间故事,因为目前民间故事已经成为各地申报民间文学类项目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如不在理念上、实际工作中加以调整,当会给名录体系的建设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传承人问题上的遗憾
在《传承与传承人论》一文中,笔者曾对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的角色和作用发表过一些探讨性的意见。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在“非遗”保护第一线的朋友,常常向我提出有关民间文学传承人作用的问题,这里谨就民间文学的传承人问题再做些补充论述。
如今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学界普遍认识到,“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并建立了传承人名录制度。一般地说,这是没有疑问的。在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中医药等个人作用显著的领域,传承人的意义特别明显,他们的地位也较为容易确立。关于传承人的见解,同样也大体符合民间文学的情况。卷帙浩繁的史诗和近年发现的许多民间叙事诗,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演唱艺人在演唱,史诗因艺人的演唱而得以存世。史诗《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等长篇巨制的传人,已广为国内外所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著名史诗艺人对民族文化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那些杰出的演唱艺人得到了社会的尊重,获得了很多荣誉。在民间,唱歌的能手(歌师)也是名声很大、备受尊崇的。歌仙刘三妹(姐)就是一例。相比之下,说故事的能人――故事讲述家,则没有著名歌手那样的声誉。但他们的历史功绩不能也不会永远被埋没于山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我们改写了中国文化史没有农民故事家地位的记录。各省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在民间、在底层陆续发现了一些著名的故事讲述家,他们当中既有一生未曾出过远门而只在本乡本土生活,语言个性突出、口才超拔的农村老妪故事讲述家,也有见多识广、博学多才、能言善辩的故事讲述者。谭振山、魏显德、刘德培、宋宗科、靳正新、靳正祥、尹宝兰、李成明、佟凤乙、金德顺、刘德方、尹泽、陆瑞英、孙家香等一大串男女故事讲述家已经知名于世,有的故事家还应邀走出国门,登上了外国大学的学术讲堂。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4篇
【关键词】神话;伏羲神话;女娲神话;神话谱系
【作 者】蓝阳春,《广西日报》主任记者。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3-0123-007
Fu Xi Legend 、Nu Wa Legend and Pan Gu Legend Are the Three Different Myth Pedigrees
Lan Yangchun
Abstract:The myth originated from the upper 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northwest area of our country,which Fu Xi invented Bagua、 decided Yinyang 、created the routines of the marriage ceremony,and the spreading legend originat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in the north of our country,which Nu Wa patched the heaven and created the human beings with the soil,all of these were the typical myths of the north system. However the myth in the Zhujiang River Valley of the South China,which Pan Gu opened up the sky and land 、created all things on the earth、bother married sister and recreated the human beings,the headstream、 original ethnic group and the content of this myth pedigre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former two pedigrees. With spreading the Pan Gu culture to the north,the later people transplanted the content of the Pan Gu myth into the Fu Xi myth or Nu Wa myth,furthermore they came into being the sub-ecosystems. Pan Gu myth is the first myth of China forever.
Key words:Pan Gu myth;Fu Xi myth;Nu Wa myth;myth pedigree
在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广为流传着女娲补天、搏土造人和伏羲创八卦、定阴阳、兴婚姻嫁娶之礼制、开渔猎畜牧之先、造书契结绳记事的神话传说。这是典型的北方二元体系的神话。后来,随着中原封建政权的建立及其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包括伏羲和女娲在内的汉文化也随之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并为许多少数民族接受和吸收,伏羲和女娲神话逐渐在包括壮侗语民族在内的许多民族中流传,与其民族的神话内容相混合。
一、伏羲神话
伏羲是我国古史传说中一位重要的神话人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开拓先祖,源于我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一带,后来逐步在中原及周边民族地区流传。在流传过程中,这一神话不断发展演变,内容日愈丰富,而且说法甚多。有关伏羲神话传说,历代史籍多有记载,各族民间亦广为流传。流传于黄河上游甘肃地区的伏羲神话说:
神话来源研究相传自从开天劈地之后,天下荒凉,人类愚昧。玉皇大帝便派圣母带仙犬下凡管理人间,居于华胥之地(今陕西蓝田)。有一年雷公神发怒,河水泛滥,人们遭遇巨大的灾难。圣母就化身为一位美丽的姑娘,世称华胥姑娘,前往雷泽国(甘肃境内)说服雷公不要随意发怒,危害人间。一路上,圣母娘娘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雷泽国附近,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巨人脚印,因此心动。哪知这一凡心感动了天上的彩虹,便飞下来绕住了圣母。恰巧雷公在此,便领着圣母进了华池,圣母因与彩虹相交而怀孕,在成纪生下伏羲,而其实为大风国雷神之子。后人为纪念华胥姑娘踩巨人脚印生下伏羲,至今豫东犹遗俗称“担经挑",即“巫舞"的习俗。
伏羲自称“风"姓,“风"便成了华夏民族的第一个姓字。后雷公听从了华胥姑娘的劝说,便改邪归正,不再随意发怒危害人间。从此,天下便安乐太平、五谷丰登了。①
后来,始创“八卦台"(在今禹州方城山)。伏羲在此设台作八卦,仰观日月星辰之象,伏察地内山川陵谷之形,揭示天地阴阳、世间万物的对立统一规律。伏羲认为,最原始的物质为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并发明了八种符号分别代表八卦。
在古籍记载中,伏羲的名号或称谓繁多,有称太昊即大?、太皓;有称密牺即包牺、包羲、伏戏、伏牺、炮牺、必戏等等。“先秦以前太昊和伏羲两个名称本是各不相属的,到秦末汉初《世本》出现,才开始把二者合而为一。”②有关伏羲神话传说的内容,不仅史书记述零散,而且因时代不同而异。唐代以前的史书里,主要是记述太昊伏羲是东方的天帝,掌管春天,说他是“百王之先”,教人仿效蜘蛛而结网捕鱼,作“瑟”之琴,又谱“驾辨”之曲。其历史功绩主要是创造八卦,开创文明。到了明清时期,伏羲的文明创造依然不断,如“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又说他“画卦结绳,以理诲内”。③到了唐代,伏羲神话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增加了与原先的神话主题完全不同的事件与情节,伏羲由“独子”变成了“有妹之兄”,由“单身男子”变成了“有妇之夫”。如唐人李冗《独异志》中说:“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意思是说,宇宙初开,天下未有人民,女娲兄妹二人被迫结为夫妻,繁衍人类。李冗的文章并未点明女娲的哥哥是谁,大概是因为伏羲与女娲同属“人首蛇身”的原因,便“同类合并”。认定女娲的哥哥便是伏羲,于是变成了伏羲与女娲结合而繁衍人类,甚至有当时诗人卢仝也在他的《与马异结交诗》中写出“女娲本是伏羲妇”④的句子赞同这种伏羲与女娲是兄妹婚的说法。
二、女娲神话
关于女娲补天、搏土造人的神话,也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则神话传说,源于我国北方地区,是史籍中记载较多的一位神话人物。《楚辞》中屈原的《天问》就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⑤句;《山海经》中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⑥综观史籍中的有关女娲神话的记载,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曰“炼石补天”。西汉《淮南子・览冥篇》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二曰“抟土造人”。汉代《风俗通》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恒人也。”三曰“与伏羲婚”――即前文所引的唐代李冗的《独异志》的说法。
在史籍中,有许多关于女娲神话的记载。但时代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关于女娲补天造石桥的传说:
昔日,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大战于大周山下,共工战败,大怒,一关将苍天撞破。于是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滔滔洪水由北向东南铺天盖地而来,环山绕岭,冲毁村庄,淹没田地,人类面临灭顶之灾,作为人类创造者最伟大的母亲女娲,心急如焚,为了拯救人类便决心把塌下的天补起来。她采不周山巨石,引天火,日夜烧炼五色石,把天补得完完整整,呈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多彩,非常好看。大面积洪水被控制住了,但有些河还很难渡。女娲又让工匠鲁班,用补天剩下的石头建一座桥。鲁班不用刀斧,用无边的法术将石头变成羊群,从不周山赶到河边,一夜之间便建成了世上罕见、独具风格、大跨度的赵州桥。因能安邦济民所以取名“安济桥"。
在女娲补天之后,赵州双庙一带,依然洪水滔滔,困扰着当地百姓。有一天人们看见一男一女乘坐一个大葫芦顺水漂游而来。到了双庙龙泉古庄村北,他们用法眼看到有两个泉眼在汩汩冒水,这正是他们几天来一直寻找的洪水长期不止的原因。于是他们立即跳下葫芦,用石砖、泥土堵塞泉眼,但用尽各种办法也堵不住,于是他们决定用身体来堵。女娲、伏羲分别坐在两个泉眼上,洪水立即停止了。从此以后,伏羲、女娲便在这一带居住下来。为了让人们生活得好,便教给人们种庄稼。没有种子,他们让成千上万只鸽子从水中叼来一个个草穗,这就是后世的五谷杂粮。种子有了,教人们种庄稼,收储粮食,建房屋,置家具,使这一方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女娲神话中有“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和“与伏羲婚配”三种不同的内容。其中以“炼石补天”流传最为广泛,如同开天辟地神话一样,几乎尽人皆知。而女娲“抟土造人”传说,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第三种内容“与伏羲婚配”的传说则只见于少数历史文人的著作中,民间则少有流传。
三、伏羲、女娲洪水后结婚再造人类神话是对南方神话的
移植和套用,与原来的伏羲、女娲神话自相矛盾
神话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产物,是先民们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原始信仰以及对自然的认知方式不同,对世界的由来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的探索与解释也不相同,于是就产生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神话故事。事实说明,凡世界上某一种著名的神话,总是由一个地区或大河流域的某一族群所始创,而后呈滚雪球的态势,逐渐在与之关系密切的族群或区域流传,形成一个同一母题的神话圈。由于社会发展的模式和文化模式的不同,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对神话的加工与演绎也不同。另一方面,随着民族的迁徙流动和文化的传播、交流与互动,各地各民族的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也相互影响和吸收,使神话出现相互交融、混合的局面。因此,我们在研究和探索神话的起源地和始创民族时,首先需要对历史文献中有关神话的记载和民间流传的神话的主题、内容的质态及其产生的年代进行甄别,进而追溯其最初流传的地区,而后需要对已经被混合或演绎了的神话内容进行甄别,以便正本清源,还复其历史面貌。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既有很强的稳定性,又具有变异性。而其稳定性是相对的,并且是有条件的,“变”则是绝对的。神话也是如此。一种神话在流传过程中,神话主题和核心内容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大的变异,如壮族民间流传的神话就是如此。而有的神话故事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的迁徙、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异,有的甚至脱离了原来的主题和内容而重新进行加工与演绎,其内容和情节多已面目全非,伏羲和女娲神话便属此类。
另一方面,神话故事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民族的发展与分化,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其神话也会产生某种借代、移栽、交叉、混杂、转套的现象。这一现象在、伏羲、女娲三个神话都有反映。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分析和探讨,分清本与末或源与流,还其本来的面目,以免造成思想上和学术上的混乱。
正如前文所述,伏羲神话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黄河上游流域,而后逐渐向黄河中游一带流传。其神话原本只说伏羲画八卦、教人结网捕鱼、饲养家畜、制琴编曲等,是文化智慧方面的始祖神。女娲神话原本只说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捏土造人,是一位创造人类的始祖神。这两位传说中的始祖神,原先都是各处其地、各司其职、互不相关、受人尊敬的两位始祖神。可后来,一些人却把伏羲与女娲同时说成是兄妹关系和夫妻关系而繁衍人类,其神话的主题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与原初的主题内容相背离。因此,我们将这种已经被异化了的伏羲、女娲神话称为“后伏羲、女娲神话”。
从神话的发展演变规律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与扩大,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加入新的时代观念与内容。但这种变化首先应该是合理的,即按原来神话内容的内在逻辑、思路和情理进行演绎或新编,不应该与原来的主题相矛盾,如果相矛盾了,则与情理不符,其新编的故事便不能成立,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同;其次是新编的故事应该是属于“自己的”,即故事的人物、情节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不与别的故事相雷同,即便是模仿也不应该与别的故事完全相同,更不是照搬、照套和全盘移植,否则会以讹传讹,混淆视听,引发混乱。基于上述基点,现试对后伏羲、女娲神话进行甄别和剖析。
(一)女娲故事主题内容前后自相矛盾
女娲神话本是说女娲炼石补天和捏土造人,而“后女娲神话”则加工演绎并强加女娲与伏羲婚配,繁衍人类。其前后自相矛盾是显而易见的。既然前面已经是说是“抟土造人”,怎么后来又变成以自身繁衍人类呢?既然自身可以繁衍很多人类,那么早先为什么又要用泥巴来造人类呢?很显然,“后一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事实上,“后一种说法"是给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的非常清纯、完美、尊贵、鲜明的女娲崇高形象蒙上了一层杂乱的阴影,造成了明显的“硬伤"。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甘东村有一座古老的以岩洞为屋的大庙,而离甘东村不远的大洲村又有一座小型的女娲庙,我们于2005年春到大洲村考察时,问当地群众:“你们这里已有了大庙,怎么还要建女娲庙?"群众给我们以简洁的回答:“开天女娲补天嘛!"表明各族群众所敬奉的女娲主要的还是在于她“补天"的功德。
(二)女娲结婚故事是故事人物和情节的移植和套用
女娲兄妹结婚的传说始见于唐代李冗的《独异志》,但《独异志》中并没有记载女娲的兄长是谁,后人在解释这一记载的过程中,可能认为与女娲同一时期且地位相称的传说人物还是“单身”的男性只有伏羲,而且他俩的属相又相同(同属人首蛇身),于是乎伏羲便被“拉郎配",成了女娲的哥哥和丈夫了。按李冗《独异志》的记录,女娲兄妹结婚的地点是在“昆仑山",与《山海经》所说的昆仑山相同,是人们理想中的一座神山,其位置在黄河的中上游一带,但在神话传说中并没有讲到发生洪水的事,因我国北方是很少发洪水的。可是,后来的一些文人学者可能又觉得李冗的原作故事过于简单,内容不够丰富,于是就用套换的手法,把南方少数民族洪水过后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故事说成是伏羲与女娲婚配。发表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一文便是这种说法最为典型的代表。这样一来,使得兄妹结婚故事与伏羲女娲结婚故事发生了混淆,甚至被冒充和全部取代,其谁先谁后的次序自然也就被颠倒了。
其实,南方的壮、毛南、仫佬、布依、水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兄妹凭借葫芦躲避洪水后,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故事与伏羲、女娲结合的故事,各自产生的时间、背景和流传的地区、历程都是清晰的,其差异也是明显的。
1.兄妹结婚造人神话产生与流传的年代要比伏羲女娲结合的故事产生与流传的年代至少要早千年以上。兄妹结婚造人类的故事早在汉代以前已经产生,南朝梁人任《述异记》中明言“吴楚间说:氏夫妻,阴阳之始也"。还说故事有“秦汉间俗说"、有“先儒说"、有“古说"等,说明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传说在秦汉以前已经在我国南方地区流传。而李冗记述女娲兄妹结婚的文章是在唐代的后期,显而易见,伏羲与女娲结合的故事出现的时间上至少要比故事晚近10个世纪。这两个故事是谁先谁后,谁为源、谁为流,谁为原生、谁为次生,可谓一目了然。
2.伏羲与女娲结合的故事是对兄妹结婚故事的套用与翻版。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纪》,传说开始出现,伏羲的地位便开始低落了。"⑦也许正是在这种“伏羲的地位便开始低落了”的情况下,一些人为了重振伏羲的“雄风”,便对其神话进行加工,添加新的内容,于是到了唐代后期便出现了李冗的女娲兄妹结婚的故事。当代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曾在《神话选译百题》中,对李冗关于女娲兄妹结婚故事的原文作了注解,并在“说明”中说:“女娲兄妹结婚的神话,原是一个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神话,它流传在我国西南苗、瑶等少数民族中。”⑧在此文中,袁珂先生已经清楚说明:李冗的女娲兄妹结婚的故事来源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即的故事。只不过李冗在“移栽”、“转套”的过程中,为了使其故事变成是产生于我国的北方,于是把原故事中没有讲明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改成发生在黄河中上游的“昆仑山”;又因为北方少雨,少发洪水,而原故事中的前面部分讲述天下发大洪水淹死了人类,这也不符合北方的情况,于是将其丢弃,改成是“宇宙初开之时”、“天下未有人民”,这样就使我国南方的故事完全“北方化”了;再有就是把兄妹说成是女娲兄妹,其余故事的内容情节基本上都与的故事相似或相同,特别是故事的核心主题内容即“兄妹结婚再造人类”这一点则完全照搬到女娲与伏羲婚配的故事中。因而,有学者认为“李冗的女娲结婚故事是故事的移栽、照搬、套用和翻版”,一语点中其中的真谛。然而,“李冗首创,其后发扬。”如果说,李冗套用神话传说在手法上还有些遮遮掩掩的话,后来的一些文人学者则是无所忌讳,特别是到了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一些学者出于某种目的,觉得李冗的“原创"还不够精彩、充分,于是就采用“转音"、“转引"、“推想"、“拆字"和“属相"等方法,干脆把神话说成是伏羲女娲结婚造人类神话在南方的“版本"。这样,神话全然被强行掠夺一空,女娲兄妹结婚的故事成了既有“北方版"(即李冗写的故事),又有了“南方版"(即洪水造人故事),使伏羲与女娲的婚配也是在洪水灭绝了人类之后,这就显得完美无缺了,其文化意义也被大大地提升了。殊不知,这种完全照搬或冒用的做法,并不影响神话在南方的大量存在与流传,人们依然在传颂故事,唱赞歌,演唱戏,祭拜的还是庙。与此相反,学者们在论述持洪水造人故事就是伏羲与女娲结合故事这个观点中,越来越多地发现其中的矛盾与破绽,不但不能自圆其说,令人难以置信。如闻一多先生在其《伏羲考》一文中,把南方洪水造人故事都说成是女娲兄妹结合的故事,这就引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很明显这就与原先的女娲补天的故事完全相矛盾。因为女娲补天的故事已说天下发洪水,经女娲“积芦灰以止(洪水)",最后是“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这已分明是说洪水灾祸已经得到了平息,人民得到了安生,而现在怎么又说成是洪水治止不了,灭绝了人类,最后女娲只好兄妹结婚再造人类呢?这个前后的明显矛盾,谁也无法解释。又如徐松石先生在《伏牺考》一文中,也通过考究字音字义等办法,“考证"得出了“王和伏羲氏原是一个人",“即伏羲";又在《与伏牺》一文中“考证"得出了“伏羲即盘瓠",如此一类推,也就是盘瓠了。现在看来,这种“、盘瓠、伏羲同一论"的说法是十分牵强的,缺乏民俗学资料依据,完全是主观臆断。其实、伏羲、女娲、盘瓠是完全不同的神话人物,不仅它们各自产生的年代和内容不同,而且流传的地区和崇拜的民族也不同。
在故事被套用为女娲兄妹结婚故事的问题上,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那就是既然说南方洪水造人故事都是故事,而不是伏羲与女娲结合的故事,那为什么南方个别地方的个别洪水造人故事中的兄妹,其哥哥的名字为什么又叫作“伏义(羲)”呢?表面看来显得复杂,其实内中的原因却相当简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南北文化即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和的结果,是属于一种很正常的文化交融现象。因为,南方洪水造人的故事,其中的几个人物大多数都没有其具体的名字,只称呼他们的从属关系,即哥、妹、父亲,而雷公也是用日常的称呼“雷公”,并没有另外的名字,直到现在,大量的壮族的故事也仍是如此。由于南方的少数民族只有语言,缺少通行的文字,大量的各种故事也只能在当地的民间口头上流传,很少有用汉字将其介绍到外地乃至全国。其故事也是这样,只有幸被东方朔、徐整、葛洪、任等几位汉族学者用汉字作了简要的记录较早地见诸一些古籍外,而大量的故事都是到了解放后,特别是到了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后才被民间文学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印行。而与此相反,汉族神话故事一产生便就有口头和文字两种渠道同时传播。如伏羲与女娲结合的故事,尽管源于故事,出现也比故事晚了一千多年,但由于它是北方的汉族故事,一开始就以汉文字记载与传播,而后又不断在书籍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文化强势,所以当它流传到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时,一些人便认为它来自“主渠道"――汉文字,又“有书为证",其故事的主要内容情节又与自己的故事相同,于是便反客为主,以为人家的伏羲故事才是正宗的、权威的,这样为了提高自己的故事的文化地位,也就把自己的故事中原本就没有名字的哥哥也就称之为“伏义"了,所以就出现了个别地方的故事中其兄的名字也被称之为“伏义"的现象(但却没有同时将其妹妹的名字也被称作“女娲"的)。这一现象出现以后,由于一些学者缺乏对、伏羲、女娲三个故事的全面了解和整体把握,又缺乏田野考察和历史的科学分析,未能理清三者的来龙去脉,于是就凭着想象,推论为整个的南方洪水造人的神话故事就是北方的伏羲与女娲结合的故事。
四、正本清源:、伏羲、女娲各尊其位
综上所述,正本清源,我们应该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伏羲、女娲这三个神话故事是各有各的来源,各有各的时间,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文化内涵,各有各的文化地位,它们原来各自的文化界线是十分清楚、明白的:是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之大神;伏羲是教人智慧、创造发明之神;女娲是炼石补天之神。至于后来的个别文人依样画葫芦套用故事杜撰出女娲兄妹结婚造人故事,和再后来的一些文人把南方的故事直接就认定为北方的伏羲与女娲结合的故事,这都属于“强扭的瓜”,不甜,很是不合情理,始终得不到广大群众的附和与认同,也不被北方的民众所接纳,直到今天,就连被传为伏羲出生地的被称为“羲皇(即伏羲)故里”的甘肃省天水市的群众,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型的万人公祭伏羲的活动,但其大典所纪念的也只是伏羲“画八卦、结网罟、取火种、兴嫁娶、造书契、创乐器、用文明之火引导人类走出了鸿蒙”⑨的功德,根本就没有提及他与女娲结合造人类的事。再有,2005年8月中国作家世纪论坛组委会、中国作协文艺报社、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发出的“关于举办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中国作家羲皇故里采风活动的通知",其通知所介绍伏羲的功业也只是“画八卦、造书契、制礼仪、教佃渔,开创了古老的东方文明",也没有提到伏羲与女娲结合造人类的事。还有,河北省涉县在关于举办“首届女娲文化节"的启事中,也只是说要“大力弘扬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也根本不提及女娲与伏羲结合的事⑩。由此我们认为,后来所强加给伏羲与女娲两大神头上的“结婚造人类"的不正当光环应该尽快排除和取消,恢复他们原来各自堂堂正正的形象,以使其显得更为高大,而羲皇故里的群众、涉县的群众和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已率先这样做了,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是非常理智的和高明的,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五、神话永远是中国的第一神话
“一切还得从叙起,不管此说的出现或先或后。”[11]这是著名的神话学家、原中国神话学会主席袁珂先生讲的一句话,这话已把神话的重要性讲到了最高点。故事的重要性是其他故事所不能比拟的,这是由于它有着多方面的文化价值所决定的,具体说来,我们认为它的价值和优势起码有如下12个方面:
1.创世性。故事是天地开辟、人类起源的实实在在的、纯属中国南方本土自然产生的创世性神话,是人类最源头、最根本性的神话,也是最高级、最顶尖性的神话,它的存在,使得那些外国的“中国可能是主要的古代文明社会中,唯一没有真正创世神话的国家"的疑问与论调成为妄说与废话。
2.原生性。故事是纯粹产生于民间的神话,一开始就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其实是民众共同心理的一种表达,是一种共识的结果,根深基牢,生命力强。
3.初始性。故事讲的是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的大事,是人类历史的源头,是一种永恒性的主题和题材,它是一部人类起源史,永远受到人类的记忆与关注,它将与人类共存亡,只有人类没有了它才会消失。
4.悠久性。故事从先秦上古时代流传到现在,已经历三、四千年而不衰,已成为最悠久的文化经典。
5.完整性。故事有始有终,有人物,有情节,没有什么残缺,给人以一种完整感和厚重感。
6.优美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大亡大兴,生动感人,魅力无穷。
7.稳定性。故事流传了几千年,其主题内容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给人印象深刻,成为了含金量最高的文化名片和品牌。
8.多样性。故事已发展成歌、舞、戏、庙、集会庆祝等多种文化形式,已成为了以故事为龙头的一种文化体系。
9.群众性。故事早已在全国各地传开,形成了“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局面,影响最为广泛。
10.奇特性。故事内容重大,情节特殊,不与别类故事相仿或相同,因而形象十分鲜明,令人难忘。
11.和谐性。故事既有民间口头流传,又有上层古籍记载,上下和谐一致,形成了一种很有优势的文化力量。
12.国际性。故事讲的是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的大事,讲的是中华各民族之祖,讲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它时刻牵挂着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华各族人民的感情和命运而令其朝夕思念不已!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开篇这样写道: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破鸿蒙,开辟从此清浊辨。……[12]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封神演义》开头这样写道:
混沌初分先,太极两仪四象悬。
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兽患有巢贤。
燧人取火免鲜食,伏羲画卦阴阳前。
神农治世尝百草,轩辕礼乐婚姻联。……[13]
当代乐坛怪杰、出生于辽宁沈阳的民间机智歌王沙鸥,专以唱歌来回答观众的现场提问,当他回答观众关于“公鸡为什么不下蛋”的提问时,他是这样唱的:
“自从开天地,世间万物有定律。……”
神话,永远是中国的第一神话!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5篇
一、故事在悄悄地失传,远没有引起人们的警惕
农耕社会是生产和传播民间故事的土壤。旧社会和新社会的农民聚集在一起劳动,坐在田间树下休息时,必定会讲一些精短的笑话故事,在笑声中消除了疲劳,缓解了压力,放松了心情。过去,农村都有许多“闲馆”,人们聚在馆里泡茶聊天,笑话故事自然成为人们休闲的佐料,“闲馆”就有了吸引人的魅力。蕴藏着大量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明礼诚信等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广大群众、族群、社会的认同,使之有了很强的生命力。
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世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故事风光不再,原因有三:
(1)农田承包责任到户,农村大量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农田已经不是密集型劳动的场所,农村“闲馆”也已馆寂人稀,故事失去了听众。
(2)电视、电脑、手机已经普及,看电视连续剧、上网、玩电子游戏蔚然成风,民间故事被冷落了,变得陌生。
(3)爱好、擅长讲故事的老一辈人不断地辞世,好听的故事被带进了坟墓,没有了讲民间故事的接班人。
上述几个原因,使得民间故事悄悄地失传,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所以,搜集整理和保护传承民间故事,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然而,对民间故事很陌生的人对搜集整理工作不理解,有的人认为那很土俗,登不了大雅之堂,甚至说“没有什么价值”。他们不懂,这些祖先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向远离民间故事的人宣传故事是陪伴祖先走过许多艰苦岁月的文化记忆,它有着许多现代文化不能取代的功能,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民间故事的功能
梳理一下揭西县民间流传的民间故事,发现它历史久远,都是口传心授的,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价值。已经被收编进《乡村故事》的民间小故事,就具有许多实用功能。
功能之一:教人行孝。如《三十埔夜(晚)跌个老阿公》、《这是天意》、《李天生让官司》、《摔猫碗》、《剃眉毛的秘密》、《捡猪笼》等都可作孝道文化的例证。《捡猪笼》里,某村妇在一个大雨滂沱、雷鸣电闪的夜晚叫儿子把久病在床臭哄哄的家婆抬到河边,儿子眼看婆婆被大浪卷走,吓得直打哆嗦。当儿子捡起猪笼就要回家时,母亲叫儿子把猪笼丢到河里去。儿子说:“猪笼扔掉了,等到你老得像婆婆那样时,我拿什么东西抬你到河边来?”母亲一听此言,想到报应后悔不及。故事短小生动,震人心魄,饱含人生哲理。
功能之二:启人心智。在蔡高暖的《乡村故事》里,有许多故事令人回味无穷。《转水宫差落来的》里的阿呆看到转水宫颂神的对联很多人欣赏,就抄下来作为春联贴在自家门上,人们笑他贴差(错)了,阿呆不服气说:“我的对联没差,有差,那是转水宫差落来的。”《愚郎叫(哭)爷(父亲)一般般》里的愚郎跟随老婆来到岳父灵堂,老婆放声哭道:“涯么爷,涯今就么爷了哇!”愚郎问老婆他要怎么哭,老婆说:“一般般。”愚郎就哭:“一般般,一般般……”除此之外,还有《老婆做饭照人样》、《她的人死错了》、《直头直路转》等故事,原来都是批判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的,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教育。
功能之三:愉悦心情。这类故事有《石肚人陷到山羊》、《三十年的积蓄》、《脯目挟鸡下下对》、《三人五目看真真》等笑谈都带有娱乐功能。《茶烧烧》说的是一个朴实的老农民挑谷子去交田租喝了地主一杯茶,地主问怎么样,农民说茶烧烧。地主立马不再租田给他耕了。回家的路上,教书先生教他应对的办法。地主问农民为何转回来,农民说:“你那杯茶,喝下去时茶烧烧,我越走越觉得嘴里又香又甘,现在连喉底都是甘的,我倒回来话你知。”地主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好!那几斗田,你明年再耕吧!”故事寥寥数百字,反映出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苦中乐事。
在揭西县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其功能当然不止这些,比如《面熟熟去米两斗》、《表扬为正》、《诈死人的钱》等弘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的功能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了对民间故事诸多功能的认可,才会产生把先辈创造的文化精神保护好,交给下一代去传承的责任感。
三、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传承
民间故事的普查、发掘、整理、抢救是时不我待的重大任务,属于“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之一。这项工作存在着集体行为和个人行为。集体行为行使的是公权力,花的是国家钱财,而个人行为则是自发的努力,为社会作奉献。无论是集体行为还是个人行为,揭西县都有所收获,取得了许多经验。
其一,揭西县文化部门曾经发动全县有关部门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编成一本《揭西县民间故事集成》。蔡高暖获得了广东省“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其二,揭西县文联编辑出版了五本《揭西民间故事》。
其三,在县文联、文化馆主办的《北山文艺》和《揭岭》杂志上不断地刊登业余作者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
年的故事传说(精选5篇)相关文章:
★ 爱也需要用心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