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江油拜谒诗仙》

文/ 袁维和 时间: 美文欣赏

  《到江油拜谒诗仙》

  袁维和

  四川江油市的青莲镇,是唐朝诗仙李白的故乡。几年前,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我入住到江油市区一家宾馆,打算第二天打车去几十公里外的青莲镇,拜谒这位大诗人。

  宾馆前台的姑娘看着身份证问:“你是外地来的,可能要去青莲镇旅游吧?”我说:“没错,去李白故里看看。”她抿着嘴宛然一笑说:“你惨了,听说那里正在闭馆改造升级,你莫去,去也看不到。”我一时失望的不知所措。柜台里另一位姑娘自告奋勇地说:“打个电话问问。”之后她打过去了,对方回复确认闭馆。我听后情绪更是一落千丈。怎么闭馆升级也不在网络上公布一下,我专程千里来访青莲镇李白故居,可不白跑一趟吗!见我如此丧气,那姑娘笑着说:“别失望,市里有个李白纪念馆,值得参观,你去看看也就没有白来江油呀?”我想,只好如此了。

  第二天一大早,打车直奔市里的李白纪念馆。

  远远望去,那是个规模宏伟的彷唐朝建筑群,顺着中轴线石板路走去,迎面是一座红色的三开大门,正中高悬着黑黑的巨匾,上面是金色大字:李白纪念馆。字写的宽博敦厚,气韵飞动,飘逸潇洒。一看就是郭沫若的笔墨。

  走进大红门,才知这是一个临江而建的彷古园林纪念馆。依照盛唐建筑风格和李白的经历,许多纪念性的楼台亭阁,散布在红花绿草的园林之中。一路走去,小道两边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翠湖荷花,使人心旷神怡。座座殿堂楼阁,曲径长廊,雕栏玉砌,掩映于墨绿色翠柏竹林中,古色古香,清新淡雅,有一种恍惚间,回到了大唐的感觉。有醉仙楼,太白书屋,诗苑,古风堂,邀月亭,归来阁,听涛轩,临江仙馆。座座古建筑门柱子两边,都挂着古代名人雅士的诗书楹联大匾,大都是抒发对诗仙敬仰讴歌的诗句,体现出各自的文采风格特点。

  园林正中,是一座红色的太白堂正殿。两边卧着一对四米多高的石头大狮子,威猛霸气地守护着大殿。拾级而上,跨入高高的门槛,迎面而立的是一尊金铜铸造的立体雕塑像,他便是诗仙李太白了。但见李白身着长服,好像仰天傲立于清风之中,豪迈奔放,潇洒飘逸。诗仙一只手悠然的背在腰后,另一只手似在高举酒杯,也好像在振臂挥舞,灵感泉涌,诗兴大发,仰天吟叹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来。大殿周围的四壁,全部是洁白如玉的大理石浮雕。金色的李白雕塑,在洁白无瑕的四壁浮雕衬托下,准确地表现出诗仙太白纯洁孤傲,雄奇飘逸,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

  此刻,安静的大堂中,只有我一个人,肃立于李太白面前,展开想象,似乎能听到他的心跳,敬仰之情悠然而升……

  据考证,小时候的李白,家庭非常富裕。郭沫若认为,李白的家族可能是大富商,在成都,九江,杨州开有大商铺,主要经营货运生意。富有的家庭,使李白从小生活在无忧无虑的金窝窝中。

  李白在年轻时,想入仕途,写的自荐信《上安州裴长史书》:“白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从中可知,他五岁时就开始识字读书,十岁时就阅读了道家,儒家,佛家,纵横家,杂家的各种书籍了,早早打下了深厚扎实的文化功底。读书开阔了他的视野,立志将来干一番事业。十五岁时,他读书于大匡山中,观奇术、慕神仙;二十岁上周游成都等地,谒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苏颐。少年青年时的这些博览群书,拜师学剑术,探访拜谒朝堂官吏的经历,使他心中,总是聚积着一种豪情壮志般的理想和力量,目光远大,大丈夫志在四方。同时,也可以深刻理解到,李白创作出的那些想象丰富,气壮山河,飘逸如仙的完美诗歌灵感的源头。

  李白在二十四岁时,满怀一腔热血离开了故乡江油青莲镇,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沿长江而下,漫游了江汉大地,洞庭湖畔,金陵古都,商埠扬州。一路走来,饱览名山大川,结交文人雅士,诗情画意触动内心,有感而发,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作。

  李白四十二岁时,经过好友的荐举,唐玄宗下诏书,选他入京为官,供奉于翰林院中。可是,诗人无所顾忌的浪漫性格和气质,决定了他难以在官海沉浮中有好的结局和命运。自己异想天开在长安名利双收,实现美梦般的宏图大志,但是,他在朝堂现实中,被踫撞了个稀里哗啦。唐玄宗不可能让一个好结交朋友,爱纵酒作诗,夸夸其谈的人参与到研究决策天下大事之中。因此,自感怀才不遇的李白常常郁闷失望,两年后便辞谢皇恩,卷铺盖走人。他为自己攀附官场,实现个人美梦,划上了大大的句号。

  事物总是辨证的,也许在冥冥之中,上苍眷顾了他的才华,他最大的事业始终在诗歌之中,只有辞官游荡,才能够修炼成为真正的诗仙。因为他本就不是做官的料,其孤傲情高,狂放不羁的性格,可在他的诗句中看出来。入京做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辞官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伟大孕育于苦难之中,苦难终究成就辉煌。辞官离京后,李白继续开始浪迹天涯的生活,悠闲自在地游走于名山大川之间,以文会友,长啸高歌于宾朋好友之中,特别是在洛阳与诗圣杜甫相会,推心置腹,相见恨晚,结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当时,杜甫激动的自称与李白的感情是:“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修养和眼光,大胆的突破传统,创作出了许多名篇佳作,达到了自己的诗歌高峰。今天我们体会品读他留下的诗句,感觉仍然是那样的朗朗上口,精美绝伦。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千百年来,这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李太白佳句,是那样的大气磅礴,气贯长虹,又是那样的形象生动,情深意长。

  公元755年,在他离开长安十一年后,安史之乱发生。次年,他避乱在庐山深处,没想到大祸已经临头。江西永王李璘看中李白的文人名望,派人上山,反复邀请李白下山,入府充当幕僚。诗人一旦卷入到政治旋窝中,肯定被碰得头破血流。李白刚刚入府从政一个月,永王李璘兵败。李白自然受到了牵连,仓皇出逃,后来被抓并投入浔阳大狱,引来杀身之祸。好在当时的文人李白社会名气大,名将郭子仪出面担保,新皇帝免于其死罪,判罪被流放到夜郎国。

  李白成了犯罪流放之人。当他跋山涉水,星夜赶路,悲催艰难的行走到白帝城时,遇新皇帝下诏赦免。李白成了获得释放的平民。重获自由的李白大喜,面对高峽大江,激情澎湃,诗兴大发,咏叹出流传千古的诗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虽然结束了囚徒流放生活,可是凤凰落架不如鸡,曾经心气高傲的著名大诗人,如今已经成了落败君子,身无分文,一塌糊涂。诗人也是凡人,也要吃饭穿衣,但自己却无力解决,为此,李白曾写道:“……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三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困苦艰难的生存现实必须面对,他只好先去当涂县,寄人篱下,住在亲戚李阳冰家中,讨得一口饭吃,倚身一张床睡。仅仅一年,李白郁闷忧伤的客死在异乡,走完了自己艰难坎坷的人生之路。

  今天,李太白长眠于地下已经一千二百多年了,但他的诗歌还活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那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般的诗歌思想,已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成为民族的一种精神。

  我走进后院的精品陈列馆,眼前是一幅幅精美的书画珍品,使人大开眼界。原来江油市这座李白纪念馆建于上世纪六十年,当时征集了民间留存着的一些历代有关李白的珍品,这些文物弥足珍贵。其中,有一幅是李白唯一的手书真迹《上阳台帖》,看去尺幅不大,毛笔字也不多,是李白与杜甫去王屋山游览,参观完阳台道观的壁画后,李白激情澎湃,挥笔写下的《上阳台帖》,透过那有点模糊的字迹,仍然能感触到当时李白书写时的精、气、神,笔力粗壮刚毅,潇洒自如。还有明清时代仇英,郑板桥,王守仁,石涛等大师们颂扬李白的书画真迹。有现代巨匠张大千,于佑任,潘天寿,傅抱石,钱松岩,沙孟海歌颂李白的书画真迹。大师们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用笔墨亲手描绘出形态各异的李白形象或书法,驻足细品,幅幅作品感情都是那样的真诚。

  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有诗作为证:“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们脑海中定格的李白形象,大多都是喝酒、赏月、吟诗。以至于宋代诗人梅尧臣称李白是:“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说的是他在江上乘一叶扁舟,酒喝的大醉如泥,忽然朦胧中看到江水中的明光倒影,误认为是月亮,伸手去江中抚摸,结果身体失去了平衡,翻身坠江而逝。这虽然说是后人的杜撰,但这种把诗、酒、江、月、仙,巧妙融合在一起的浪漫编造想象,正说明人们爱他爱的有多深。

  此刻,大江边上,秋风拂面,柳丝荡漾。踏着石板小路,穿过曲径通幽的小路,来到听涛轩。凭栏远望,看那宽阔碧蓝的江水,翻腾着溅起雪白的浪花,传来阵阵涛声,奔腾不息流向远方。我想,李太白的诗歌,就如这源源不断奔腾的江水一样,会永恒地流传下去,继续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人们还会在吟颂他的诗歌中,永远的怀念这位唐代的文学大师。

《到江油拜谒诗仙》相关文章:

爱也需要用心经营

《爱情要用心经营》文章赏析

最伤感的短文 伤感的美文欣赏(55篇)

伤感的文章(精选24篇)

伤感美文欣赏(精选5篇)

伤感美文欣赏(精选10篇)

《《到江油拜谒诗仙》》

  《到江油拜谒诗仙》  袁维和  四川江油市的青莲镇,是唐朝诗仙李白的故乡。几年前,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我入住到江油市区一家宾馆,打算第二天打车去几十公里外的青莲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