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雅事
文/吴琼
在中古这个传统文明古国中,人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木头,一个是石头。在现代化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笼罩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电子信息填满了我们工作和业余的时间,已经很少有人去注意到木头和石头这两种貌似与现在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的事物。它们既不能点外卖,又不能刷抖音,既不是app,又不是二维码,怎么能算是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呢?然而,我们若是能稍微慢一慢,向古典文化中去多看几眼,向接地气的生活中去多感受一下,向我们的灵魂深处去多思考一些,你就会发现,中国人的生活是多么的离不开木头和石头。
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火”、更谈不上火柴和打火机的时候,他们便经常看到木头、石头相互撞击、摩擦时会迸发出一种红色的、灼热的像盛开的花朵一样、还闪着光芒的东西出现。这些现象重复无数次,人们便逐渐受到启示,懂得了摩擦和起火的因果关系,从而发明了摩擦取火的技术。《韩非子·五蠹》中有“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记载,钻即火燫,燧即火石;钻燧取火即是用火燫与火石摩擦或撞击而取火。《庄子·外物》中也有“木与木相摩则燃”的描述。
《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作品的巅峰,开篇便说,女娲补天炼造了36501块石头,补天剩下一块未用,便将其丢弃在山下。那块石头经过锻炼通了灵性,心有不甘,便请求路过的僧人及道士将其超度,让它下凡经历人世。僧人道士答应了,将它变成扇坠上的一块美玉,下落在人间繁华富贵之地。后来不知过了多久,有位道人路过山下,见到一块大石头上面用娟秀的字体刻着一段故事,上面还有一首诗。诗的内容便是石头下凡后的经历,在与石头的一番对谈后,道士将石上故事抄写了下来。《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被称为木石前盟,木指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绛珠仙子成为林黛玉,而顽石则幻化为贾宝玉及其通灵宝玉。
木与石,在中国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里,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传统家具,无不与木息息相关,以木为纲,构筑了非钢筋混凝土那些古老而悠久的历史遗迹。中国人用木头造纸,用木头刻字,把木头搭建在生活的空间里,这是一种艺术,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神奇魅力。有人说,木材的温润性应和了文雅从容,寒而不露,木材的独特纹理,阐述了沉敛大气,华而不奢,这正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体现。树木又是阴柔的,以其生长于深山穷谷而卓然独立的品质,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寄托情怀的对象,这又是一种道家文化的体现。
也有人说,生命起源于石头,因为构成生命的氨基酸最早产生于山海的岩层里,生命同时又能化作石头,无数的远古生物成为化石。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对雅石情有独钟,敬石、供石、赏石、写石、画石、藏石之风更是层出不穷,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石文化。在赏石活动中,不同的人对石质、石形、石肌、石色、石韵、石意、石味各有不同感悟,人在石的相激相映中澄明内心,以石养志,以石寄情,以石抒怀,获得身心的愉悦,进而尊石为师,以石为友。时代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的内心也日渐喧嚣浮躁,闲暇之时,或邀三五好友,或静坐雅室,品茗赏石,实乃忙碌生活中的一大快事。当代人越来越向往古人那宁静淡泊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古人的观石之境。如今回到古镇山村,修个庭院,筑间小屋,是许多人心之所往的追求。多少人甘愿丢下繁华,舍弃功利,于深深庭院栽花种草,品茶,赏石。
中国人的木石雅事,深植于心,是一种情怀、一种意境、一种寄托、一种心态,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情去感受。
简介:吴琼,女,1986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毕业于牡丹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与学友创办文学社,并出版报纸《镜泊学魂》,自2003年起开始在《蛟河市作文报》上发表散文、诗歌,吉林市诗词学会会员,现就职于蛟河市蛟河市统计局。
木石雅事相关文章:
★ 爱也需要用心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