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种微故事(之六)

文/ 方全明 时间:

新冠疫苗接种微故事(之六)

“认真”

这天,一位学生前来接种疫苗,按规定要填报相应信息。和大多数学生一样,填写信息照例还是由家长包揽。当填到就读学校时,家长望着儿子,儿子挠着脑袋,都不知道学校的全称。儿子也算“聪明”,翻开了手机,找到了学校的名称,完成了信息登记。

我国的学校一般都是4~7个字,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等。当然,也有一些校名比较长的学校,这些大多是中外联合办学或者独立学院,比如西安交通大学英国利物浦联合大学,这些校名都比较长,很难一口气念完。据说,我国校名最长的学校有55个字,全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和布库什喀尔博依纳克克塞尔蒙古族自治县教育学院买依墩卡萨克能科特奈分校”。

这名学生就读的学校是不是因为校名如此太长难得背下来呢?我看了一下,也就是我们省内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最少也在这所学校读了一个学期吧,怎么也不至于父子俩都背不下来啊。我只好朝好的方面想,感叹这对父子俩可能是太“认真”,怕把校名填错了。

“认针”

按规定,疫苗接种后要观察30分钟后才能离开接种点,于是,有了这么一幕。

一位男性受种者年约六旬,五短身材,偏瘦,泛油的T恤配了一条西装短裤,shā着一双已经没有后跟的拖鞋。只见他用红色塑料袋包了一个圆形的物件,留观时不时地看他手里的这个心爱之物。

是什么好东西让他爱不释手?啊!原来是一台闹钟,看外形和成色应该已经有30年“工龄”了。当一些不遵守留观纪律的人催他可以离开时,他就要看看闹钟,时间没到决不离开。直到接种30钟后我们宣布他可以离开了,他又看了看闹钟,确认到时间了才起身。当他走出接种点时,我看到他又一次看了看闹种。

看来,他不仅是认时针,也不只是认分针,还要认秒针。

最遵守规则的一群人

集中大规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已经4月有余,前几天我参加了一类特殊人群——精神疾病患者的接种工作。

工作人员来到临时接种点时,只见受种者人人戴好口罩,个个自觉排队,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是我自参与接种工作以来从未有过的“轻松之旅”。更让人感慨的是,受种者中还有人自觉地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安慰他人不要怕,“一点也不疼”。在半个小时的留观过程中,他们会自觉地将零食的内外包装放到指定的垃圾桶,绝不随手乱扔。还有人为了活跃留观气氛,侃侃而谈,畅言做人就要做有实权的军委主席,不要做徒有虚名的国家主席,细想还不无道理。

红与绿

这不是《红与黑》续集,而是一个红绿码的故事。严格地说,这不是新冠疫苗接种的事,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来到了接种点,所以也就牵强地写了进来。

这天,3个情绪激动的人急匆匆地来到接种点。其中,年长的女人说:“我随哪里都冇去,今天要坐动车,我的绿码怎么变成了红码?”

这样的问题怎么也跑到疫苗接种点来了?我们成了“万事通”?

原来,这名红码持有者是荆州人,在新河打工,这天欲带女儿与外孙回荆州去,在汉川站上动车前核验健康码发现是红码被拦了下来。她就近到马口卫生单位去问究竟,马口要她回新河落实,于是有了这一幕。

最后经查验,原来,她出示的是她家里其他人的一个健康码,真正的红码所有者应该是在荆州的那个人,她只是背了“红锅”。

作者简介:方全明,2021年湖北汉川经济开发区新冠疫苗接种点医疗保障负责人。

《新冠疫苗接种微故事(之六)》

新冠疫苗接种微故事(之六)“认真”这天,一位学生前来接种疫苗,按规定要填报相应信息。和大多数学生一样,填写信息照例还是由家长包揽。当填到就读学校时,家长望着儿子,儿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