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记忆
淄博又火了,是在我离开淄博的30年后。而且还与我当初的经历密切相关。
1992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延安卷烟厂。在我们那个年代,大学毕业是统一分配工作的。卷烟厂是延安市的龙头企业。我学的是企业管理,到卷烟厂,算是专业对口。厂里安排我在第一车间,带着一个班负责炒烟丝的工作。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没出过陕北心理总觉得是一种悲哀。在那个年代,有许多像我这样的青年,成天幻想着外面的世界。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比如深圳、珠海之类的。
在那个体制占绝对主导的年代,到改革开放的特区简直是挑战。甚至去这些地方一趟,也绝非易事。
然而当年的淄博就制造了一个“惊天”的新闻。
这个新闻在当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悄悄传开:“山东省有个叫淄博的地方,出了相当于特区的政策。广招大学生,一去就给解决户口和工作关系,并给安家经费,单位个人可以双向选择!”这对于一直都是统招统分的大学毕业生,无疑就是一针“强心剂”!
听到这一消息后,我立即就跑到一个延安的同学那里谈论此事,不想二人一拍即合。谋划了一出“出逃”的计划!
我们的计划是先从单位请假一周,再筹集路费,赶往淄博!
有工作了从家里要钱是不好开口的,就从已领到工资的同学那里借了100元,买了张票,直接上了火车。
在火车上站了整整两天一夜。但也按捺不住我们的心潮澎湃!
天蒙蒙亮的时候火车进了淄博站。在卫生间抹了一把脸,直接去寻找用人单位。
在路上,我俩就此次“闯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了义无反顾,我们决定下火车即刻“独闯天涯”!
同学觉得既然要脱离体制,就要彻底。所以他去了周村区找乡镇企业落户。而我决定要找一家真正的中外合资企业。
对淄博以前是没多少了解的,其实这是一个占地很大的工业城市。共五区三县。市中心在张店区,淄川区以商业为主,博山的陶瓷产品很有名,周村主要发展纺织和化工,而淄川是齐鲁石化所在地。三县为沂源县、高青县和桓台县,农业和轻工业也发展的不错。在当时属于较大城市。
我在市区整整找了两天后,一家位于杏园路离火车站不远的中外合资企业进入了我的视线。
这个企业有两点吸引了我:第一,该企业厂区外观很漂亮,西方的设计感很强;第二,单位大门上一块醒目的牌子“中外合资”!
入职真是颠覆了我的想象。
到厂人事部门说明来意,接待我的是人事部王部长,当即表示我的专业是他们所需要的。他们是合资企业,市场化的企业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王部长在核实了我的毕业证并简单询问后,立即为我安排了住宿,并表示户口和人事关系随后由他们派人去市人事局办理。就这样,一场在当时原本应该很复杂的工作关系就这么在一天内完成了。
安顿下来后便开始了我在淄博的工作和生活。
其实真正进入到这样一个环境中才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绝非是一朝一夕。首先,政府倡导了改革开放,但绝非马上就能做到完全放手;其次,大多中国人在当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甚至还有一些偏见。
所以,即使到了中外合资企业还是和以前的企业没有过大的变化。工作安排还是老套路,工资也没想象中的大幅提高。甚至由于引进的人才过剩,好多都闲着。
收入低,业余时间又无事可做,我便和一个西北纺织学院来的女孩相约一起做点小生意。其中有两个生意在当时很潮:一是把西安的文化衫卖到了淄博;另一个就是在夜市卖起了烧烤。
当时的淄博很少有卖烧烤的。夜市大多是卖当地人爱吃的“花蛤”和蚂蚱之类的下酒菜。我们的烧烤不怎么受欢迎,做了一段时间也没挣下几个钱。淄博当地人是热情出名的,经常请我们外地来的学生吃饭。于是我们就寻思着拿挣得的钱回请了大家一顿,收摊了。
近日在网上看到淄博烧烤的热闹,禁不住想起当年的经历。说起来我还是淄博烧烤的启蒙人呢!
对于淄博政府这两次敢为人先的倡导,由衷的佩服。
多年来,烧烤为城管所严查,让街道少了原本该有的“烟火气”。让企业效益不好的人群守着“干净”的街道,而经济低迷。不得不佩服淄博领导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担当,也为他们这种为民办实事的举措点赞!
淄博烧烤火了,火的不是味道,而是民意。
关于淄博的故事和经历在我人生的旅途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淄博是有故事的。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去淄博,追寻当年的记忆,讲述关于她的故事。
淄博记忆相关文章:
★ 记忆如风
★ 记忆里的鱼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