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俩的五一小长假》
(散文)
作者:张玉堂
2024年的“五一”小长假,于我和老伴而言,是一段充满期待与回忆的时光。
孩子们趁着五一公休去旅游,我和老伴决定回老家小住几日,享受难得的二人世界。
五月一日,本想和老伴骑电动车,沿着通往强计老家的乡间公路,边赏沿途自然风光,边向老家挺进。但儿子担心我们骑车不安全,便驱车送我们回去。一路上,天空阴晴不定,太阳在云中穿梭,时而射出阳光,时而被云雾遮蔽。
我们沿着北关、北底、土合、东宁静、石堕、别后、小䂭,段堡、东岭,行驶在县城通往强计仙堂寺的旅游专线上。公路时而弯曲,时而笔直地穿插在两山之间。我和老伴透过车窗,观赏着公路两侧的巍巍群山和滔滔漳河。春夏交接之际,满山遍野的灌木野草生机勃勃,苍松翠柏绿意盎然,在阳光辉映下,绿林中射出金色光束,耀眼夺目。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云雾缭绕,与远方天际相连。
进入强计境内,明朝四部尚书刘龙策封的“七十二座狗头山”映入眼帘,山脉绵延,巍峨壮观,矗立在马路两侧。沟间公路两边的洋槐树正值槐花飘香,阵阵轻风将花香吹入车内,如饮美酒,令人陶醉。沿途错落有致的村庄时隐时现,这些都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山上架设的高压铁架如一座座宝塔,上面挂满通往全国各地的高压电缆,像横空出世的巨龙,满载着山西人民的深情厚义,为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输送着清洁的能源。
马路东侧半山腰上,是黎城人民用八年时间人工开凿的勇进渠,如一条玉带盘绕在山腰间,清澈的河水滚滚东流,造福百姓。车行至东岭村,远远望去,仙堂寺入山大门雄伟壮观。五一节前往仙堂寺旅游的观光车辆进进出出,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大约五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家乡大美强计村。村子宛如一个花枝招展的美丽村姑展现在眼前。一进村口,人民公社拱门是必经之门,街道两侧公用场所及民宅墙体上,装满了各式激光、霓虹灯灯箱,夜晚溜光溢彩,激光四射,打破了山村的寂静。
大街北侧,由东往西依次是强计小学、供销合作社、原强计人民公社(乡政府)所在地;南侧从西往东是原强计信用社、财政所、强计大队,夹杂一些民宅。街的西头是广播圪嘴,曾是通知全村人开会的地方。村里有个杀猪匠人金柱,嗓门大,是义务广播员。村里整洁卫生,建筑有序,街道两侧、房前屋后的绿色植被、风景树、花草、花带、盆景花卉,把强计装扮得姹紫嫣红,赏心悦目。美丽乡村建设让我的家乡焕然一新。
一路所见所闻,让我思绪万千。想起儿时的自己,那段在村里成长的时光;想起父辈们为生存的艰辛与磨难;想起上学读书、上山打柴、割条、编筐、参加农业社劳动挣工分的日子;想起一同长大的儿时朋友,有的健在,有的已离去……如今村里人去屋空,大片房屋紧锁,留守的只有百余口人。大多数人进城当了市民,留下几个老人和少数留守儿童。农村振兴口号响亮,国家投入也大,但农村人口却涌向城市,大量土地闲置荒废,让人看不透农村的未来。
不知不觉,车已行至家门口。打开街门门锁,和老伴、儿子进院,打开楼门进屋后一阵忙碌,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儿子回城后,我和老伴和面炒菜,开始了老家的二人生活。
我们村逢三下午有集,五一正好是三月二十三,村里大集热闹非凡。有卖蔬菜瓜果、农具、小吃、五金百货等的,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赶集,叫卖声和喧哗声交织在一起。我和老伴在集上遇到了很多人,还碰到了完小时同学魏满堂,他患有严重的肾病,每周透析三次,已透析五年,令人揪心。老伴也遇到了同村姐妹,相谈甚欢。
五月二日,是我们回老家的第二天。早饭过后,老伴的表妹来到家中,两人拉起家常,从家里到村里,从村里到乡里,从乡里到城里,琐碎之事聊到中午十二点,表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午饭后,我们骑着摩托车来到岸底游乐场。这里位于强计寨上、河曲三个村的交界处,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占地约500平方米,设有舞台、休息观看厅、游乐设备和生活设施,还有各种激光、彩灯、射灯,五一期间每晚都有歌舞表演,丰富了群众文艺生活。游完游乐场,我们沿着强计村的北仓坪,一路观看田野风光,思绪着近年来的村情。如今种地的人越来越少,部分土地租给他人种植,有的种了树,让人担忧农村的未来。最后,我们从石崖口转弯,途经龙上、寨沟脚下、羊圈上、汽车站、公社背后、供销社大街,回到了我的出生地——西院。
西院座落在供销社路南,与南院、窑里相交,是一处老宅。五米深的随房街门,座西向东,正面是四孔土窑洞,分大窑、小窑、当中窑、西窑。北面是一坡一间瓦房,东面两间东房,南面一间平房加一间转角房。大窑与小窑之间有一条通道,过了小院,四周是被塌坏了的房圪廊,南角是一所旱厕。我出生在西窑,长在正房,九岁时随父母搬到后窑新家。见到新院主刘锦堂和老伴申四妞,他们热情地招待我们。我回忆起儿时的往事,七岁那年三伏天,娘晒套衣服,当中窑爷爷让我穿上套裤套袱,结果差点中暑。还有一次,爷爷说星星好玩,让爹给我摘,弄得爹哭笑不得。如今白发苍苍,再也回不到孩提时代。
五月三日,时光匆匆。今天没有外出游玩,因为2017年修盖的楼,楼梯修在室外且地基没处理好,裂了缝漏雨,我们在网上购了填缝泡沫胶进行修补。我在这方面是外行,做出来的活既费料又不美观,被老伴说是大笨蛋。忙活一上午,总算把缝填好,但累得够呛,看来不服老不行。刚准备吃午饭,老伴说还没去看舅舅妗。正说着,舅舅和妗端着一大盆米来看我们,知道我们回来了,怕我们没小米吃。舅舅八十多岁,身体硬朗,每天还上地打工;妗七十多岁,身体强壮,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舅舅虽不是亲舅舅,但对我比亲舅舅还亲。下午,我们给舅舅、妗买了豆奶粉和芝麻糊去看望他们,拉了一下午家常,傍晚谢绝挽留才回去。刚进门,三妹和小妹、三妹夫来了,小妹说要回林州老家寻根祭祖,时间定在明天。
五月四日,回忆起2003年的一天,一个中年妇女在江里生老伴的陪同下来到我家,操着林州口音说是我的三姑。我爷爷弟兄七人,姊妹十一人,大爷逃荒到黎城土地庙,二爷、三爷、七爷在林州,五爷和我爷逃荒到襄垣,六爷逃荒到平顺虹梯关。我仔细询问后认了亲,从此林州的兄弟们和我们开始往来。四号一大早,三妹夫来接我和老伴,我们在东岭接上堂兄等人,两车十人沿霍黎高速转长邯高速,奔向林州姚村。姚村是林州市最大的村镇之一,全国食管癌专科医院就座落在路边,病人络绎不绝。早已在村口等候的林州兄弟永生把我们接进家门。停留半小时后,我们前往林州城看志红兄弟一家人。林州市市容整洁,风景靓丽,高楼大厦错落有序,马路宽阔,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市井繁华。志红兄弟的母亲,我们的四婶是父辈们唯一健在的亲人,瘦瘦高高,说话铿锵有力,十分健康。志红媳妇热情招待我们。中午,永生夫妇、志红兄弟夫妇陪同我们到大酒店共进午餐。午后,在他们陪同下,我们回老家圪针岭寺上给祖爷爷、祖奶奶上坟祭祖,认祖归宗后返襄。
五月五日,不知不觉五一小长假接近尾声。我和老伴早上起得晚了些,昨天跑了一天确实累了。尽管五天很短暂,但我们已很知足。早饭后,我们收拾行装,忙到中午,午饭也没来得及做,吃了袋方便面加两个荷包蛋。下午三点,我们坐着侄儿小旦的车回城。
这个小长假,二人世界轻松愉快,企盼着来年五一节早早到来,我们也好再次回老家享受二人生活。
二0二四年八月十七日
我俩的五一小长假相关文章:
★ 适度的“戒尺”
★ 我俩的五一小长假
★ 丹青画出锁阳秋
★ 秋游红螺寺
★ 秋雨。
《我俩的五一小长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