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青春记忆

文/ 秦娃 时间:

  镜头里的青春记忆

  秦娃

  到今年建军节,算起来我离开部队已经有26个年头了。这些年,我不知道多少次梦回军营,听到营区里嘹亮的军号声和训练场上铿锵有力的口令,看到那一排排整齐而又挺拔的白杨树,闻到维吾尔族村外的沙枣香,置身于围墙外一望无垠的茫茫戈壁,亲吻那安放我心灵的马兰花。每年都在做回老部队看看的计划,但计划至今没有实施,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老部队营房的不断改造慢慢地转变为遗憾,只能从战友在微信朋友圈发的照片中得到些许补偿和安慰。

  老战友中只有老宋一个人还住在部队(老宋本姓王,因为长相和电视剧《渴望》中宋大成的扮演者李雪健很相似,因此我给他送了个外号“老宋”),我与他有间断的联系,他多次邀请我回老部队看看,说再不来看老营房就拆完了,他也快退休回内地了,来晚了就没人陪着找回忆了。于是,今年建军节这天上午我向他发出了视频邀请。通过镜头我看到了老宋那张熟悉的脸,还是那样笑容可掬,大大咧咧。一阵寒暄,他坐上车,车子启动后他将镜头对向营区对我说:“我带你转转,看看部队现在的样子!”我立刻像打了鸡血一般亢奋起来,眼睛被老宋的镜头牢牢地牵住了。“就从我住的家属院开始吧,这是你走后盖的,在老教导队西边,那边是火炮营的新营房。”看着新建的漂亮的新营房,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曾经住过的四合院式的平房。老宋开得很慢,生怕让我错过记忆中的哪一个角落似的。“出了家属院了,你看这条路,还记得吗?”我一眼认出这是司令部后面通向我们火炮营的那条垂柳大道。时值盛夏,两排婀娜多姿的垂柳从路的两边伸向中间,绿枝成阴,为这阳气十足的军营增添了一缕柔情。

  经过一片家属院,车子来到垂柳大道的东头,镜头中出现了再熟悉不过的一片平房,老宋将镜头对准一处营房问我:“知道这是哪里吗?”“火二连!”我激动地抢答道。老宋说是的,到我们火炮营了。我目不转睛仔细地看着,回味着,心跳越来越快。镜头从火二连经过火一连,转向另一处营房,老宋又问我,“这是哪里?”“哈哈,这是我的连队,指挥连!”“记性真好!”老宋说着将车停下,镜头停在了连队的院子,这里是我和战友们燃烧激情的地方,是我们抛洒青春的地方,也就是那个多年来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如今隔着屏幕望去,那院子已经杂草丛生,宿舍变成了库房,只能从营房的建筑轮廓中感受当年火热的气氛。虽然在此之前曾在战友们的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通过照片多次看到过这样的景象,但像今天这样直观地展现在面前,还是让我有点伤感。老宋指着路边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说,“这些树还是你们在的时候栽的呢,记得吗?”“当然记得,我还记得在东北角猪圈旁边的一棵树上,我栽好后刻过两个字,说以后回来看它能长啥样,真想伸手再摸一摸当年亲手栽的那些白杨树。”看着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曾经与战友们一起栽树的情景就在眼前,惆怅与伤感顿上心头。“树都长这么大了,字早看不清了。”老宋说着将镜头转向身后对问我,“记得这里吗?”“是营部,我们一起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是啊,都荒了!成了库房了,部队建了新营房,条件也越来越好,营区绿化得很美,你一定要回来看看!”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我又何尝不想呢……

  老宋的车再次启动,他不厌其烦地考问我每一处新建筑原来的样子和名字,从火炮营炮场到团部军人服务社,再到文化活动中心、大礼堂、办公楼……每一处都让我目不暇接,睹物思情。部队变化太大了,有些地方我只能从还未来得及拆除的旧建筑物上找到一些记忆了,老宋说得对,是该回去看看了。

  晚上,我在南归的列车上刷完了当天的微信朋友圈和战友群,感受身处天南地北的战友们过节的喜悦和激昂:当过兵此生永远是个兵,退伍不褪色,八一军旗永远飘扬在心中!感谢老宋,用镜头带着我去擦拭那青春的记忆。夜已深,下一个建军节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回老部队看看的愿望。听着列车铁轨的声音,我真希望这列车的目的地是那戈壁军营。未来的日子里,有关青春的记忆里,最难忘的一定还是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即兴作诗一首,不求工,是为记。

  那时岁月不曾悔,

  几度青春铸军魂。

  此生若能从头过,

  大漠戈壁再一回。

  作者简介:陈建桥,笔名秦娃,陕西周至人,现就职于深圳某国有商业银行。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散文网”“中国金融作协”“家在盩山厔水间”等公众号平台发表多篇散文、诗歌。

《镜头里的青春记忆》

  镜头里的青春记忆  秦娃  到今年建军节,算起来我离开部队已经有26个年头了。这些年,我不知道多少次梦回军营,听到营区里嘹亮的军号声和训练场上铿锵有力的口令,看到那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