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去过的高档消费场所是医院
有一群人,去过的高档消费场所是医院
杨进涛
只是一个题目,可能就足够赚到谩骂,但也希望能够唤醒一些人的怜惜。
这是个敏感话题,我当然知道敏感话题是不适合创作的。但事实告诉我,底层的真实生活,只有无职、无权的人才可以看到,因为这类人无所惧和也无所求。
我的出生地和后来生活的城市,都属于偏远贫穷地区,值得庆幸的是2020年在国家实现全面脱贫时,我所经历和生活过的城市也脱贫了。可就在某天早上的那一瞬间,一张倔犟的脸,勾起了我对时代的回忆和对那一群人的怜惜。
今年,因为某些事务,我在医院的时间比较多,甚至三餐都在医院。医院食堂在饭点时间人很多,除了少数人有忌讳以外,多数人上班期间基本都吃医院食堂。我喜欢吃医院食堂,至少没有特殊,都得排队付钱。
记不清是哪一天的早餐时间,一位老人的声音吸引了我。老人很朴素,但是他那张倔犟的脸,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仔细观察,才发现,只是因为早餐开销和老伴产生了固执己见,导致两位老人拉大了说话的声音。
四十年代的人,对花钱这件事很敏感。多数人应该也清楚那个时代的人,吃过苦,受过累,也挨过饿。其实,我非常理解老人,如果不是因为住院,早餐是不用花钱的。
农村老年人的收入的确不高,每月也就一百元左右的补贴,然而每年每人要交四百左右的医保,这笔开支已经压倒了很多农村人,加上一些日常生活开支,不得不拮据着过日子。他们时常会祈祷自己,千万不要生病。也有老人给身边亲人说:“如果病了就不要医了,老了没有用了”类似很凄凉的话语。这些细节折射出了农村老人的窘迫,也折射出了农村家庭的窘境。
在农村,这样的群体不在少数,因为没有退休金,都得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子女条件好的自然也不在乎那点补贴,但毕竟这只是少数人的荣光。
现在多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是很低的,有些老人即使弯腰驼背,也还得喂猪、种地,以补贴家庭开销。但有个重要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要知道,就是这些老人,都是过去上交公粮的主要参与者。如今,他们低质量的生存,让人深感怜惜。
不要以为谁都会去关心俄乌战争和美国谁当选总统的鸟事,农村老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给子女减轻负担,他们心里也清楚,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生病。有人认为,农民生病不是有合作医疗吗?可有几人知道,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是不同于职工医保的,自费部分仍然是个不小的数字。
也有人质疑,农村老人不存在自己交不起医保,可事实上多数农村老人就是交不起。因为他们打工没人要,种地还得靠天。气候是农民不可控的因素,一年不是涝就是旱,即使风调雨顺,日日头顶烈日风吹,一亩地也就几百元利润,应该说这还是没有计算人力成本的利润。
也有人质疑,几百块钱的合作医疗,子女也能承担。其实,70后的人,基本都有房贷、车贷,还要兼顾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常生活保障,生活也并不轻松,可笑的是义务教育学费免了,但延时补课费却比以往学费还高。
医保是取消农业税以后的产物,医保的初衷是对农民身体健康的保障,并采取个人缴纳和政府补贴的方式建立个人医保账户。然而,连年提高个人缴费标准,从最初的每人十元提高到现在的四百元,让很多农村家庭心有余而力不足。
也有人质疑,一年没有看病住院,为何第二年也要清零?这钱去了哪里?为什么不能像职工医保一样,存入个人账户,累积使用?这样的质疑我觉得是可以存在的。
该不该对农民区别对待,从两点看,不该。我们不能忘记在新中国成立前,农民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旧政权,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也不能忘记,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以交公粮的形式支持国家建设,并持续了57年,又以缴纳农业税的形式支持国家建设48年,直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收取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初心未改,冷暖却穷途末路。
谁来给农民发声,其实谁都可以,诸如秸秆禁烧。可谁来给农民发有用的声,让农民得到实惠,感到幸福,活的有尊严,似乎总是那么艰难。然而,事实和现实都在告诉这个社会,有一群人,去过的最高档消费场所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