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无可奈何花落去——参观深圳大万世居
古村落——无可奈何花落去
——参观深圳大万世居
秦立河
我对古村有着非同一般的向往,尽管我既不研究古建筑,也不研究民俗。然而,村里聚族而居、红白喜忧之事热闹隆重、早餐晚餐蹲在大街两边边吃边聊的景象,都氤氲着浓浓的人情味。离家几十年,这种人情味总是与对故乡怀念交织在一起,在我的心中酝酿发酵,希望能够在古村落找到这种浓郁情感的寄托。
早就知道深圳有一个“大万世居”,这次住得如此之近,便迫不及待地前去浏览。
一堵高大如城墙的院墙横亘面前,中间有一半圆状门楣的大门,门上有飞檐钩角,镶嵌浮雕,人物禽兽花果,栩栩如生。据介绍,这墙体是由用黄泥、河沙、石灰和大石夯筑而成,高达8米,墙面光滑,上面布满黑色的霉痕。两边各有一个小一些的侧门,装饰简单。大门前有宽宽的“禾坪”(大概就是晒谷场),再往前便是一个半月形的水池。水池的宽度几乎与院墙相当。
从大门左侧的小门进去,便是一个四周高墙封闭大院子。大块的鹅卵石与灰沙铺砌的地面,房屋横竖成排,黑色屋瓦,黄色的土墙,有的墙皮已经剥落。据介绍,房屋的墙体下面为黄泥沙石夯筑,上面为土坯,真正的土木结构。
高大的围墙里面都房屋,并没有原来猜想的如长城上的走马道之类的东西。进去后往大门方向被称为下天街,正对大门的便是建筑的中轴线。沿中轴线是一条宽一些的路。内层的第一排房屋中间有一小广场,两边各有一尊雕像:宗圣曾子像,是曾姓最出名的祖先了,另一个是大万世居开基祖、端义公曾传周的像。据说这里曾有牌楼,现在已经没有了。往前便是宗祠大门,门楣上灰塑“端义公祠”。三进二天井二厢廊,分为下堂中堂上堂。上堂供着端义公的像,中堂则是宗族议事的地方,两边悬挂许多匾额,屋山的上边还有彩绘。祠堂后面有一排更为高大一些的房子,是整个村落的最高点,称为魁星楼。在魁星楼与祠堂之间是上天街,是一块宽阔一些的空地。再往后还有钟楼。魁星楼两侧与之垂直的房子和祠堂两边的房子边在一起,围城一个四合院,是这座围屋的内层。四个角上有角楼,角顶筑有高出瓦面的“飞鹰”,两边中央筑有与屋脊齐高的“茶壶耳”。“茶壶耳”顶部竖立一个“快耙”,直指云天,既以避雷,又作装饰。
再向两侧,分别隔着北一巷、北二巷、南一巷、南二巷各有两排房屋。最外层房屋的后墙就是外面的围墙,只不过,围墙的高度超过屋脊,所以,围墙外面中间有排水口。小巷都比较狭窄,有鹅卵石铺砌的小路,有排水沟。每栋房屋之间也有小胡同,刚能通过行人。
有几栋房屋已经坍塌,只留下断壁残垣。外层院墙的四角也有角楼,称为碉楼。资料说,这里共有房屋400多间,有100多户曾姓族人在此居住。开基祖曾传周活到86岁,五世同堂,可以想象,当年这围屋时的气氛是怎样的热闹而充满人气。
里面没有树木,有一口水井,在下天街处,大门的旁边,用铁栅盖着。麻石砌井口,青砖砌井壁,井水清澈,据说泉眼大、四季水量足,可供全村饮用。墙脚下有井神牌位。
据介绍,曾氏先祖为躲避战乱,多次南迁,最后这一支迁到这里,筑屋居住。取名“大万世居”大概是想曾氏子孙后代,永远居住这里。设计可谓巧妙,建筑可谓坚固,防御可谓周全。然而,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的追求也在变化。估计即使现在免费让居住,年轻人也不愿居住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如果不是政府保护,恐怕难免被遗弃。但风雨的侵蚀、建筑材料的老化,最终会因难以修复而坍塌成为废墟。除非用新材料重建,然而,重建的古村还是古村吗?我曾经去过许多号称古村镇的地方,大多是新建的仿古建筑群,为商业目的而开发的旅游景区,基本也“古”字无关,也不是村落。也游览过保护较好的古村落,最多是晚清建筑,除个别房屋维修后作商业用途外,基本已经无人居住。严格意义上,至多算是古村落遗址。
近几年回老家农村,村里老人感叹,年轻人都走了,外出打工,城里定居,村子成了空心村。在奔向城市化的道路上,那些令人留恋的村落文化逐渐地会被人遗忘,终会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
村落存在的第一要素便是人,人们聚族而居,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独特乡情亲情文化是村落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村落严格意义上不叫村落。现代化的住宅楼里,是无法蓄养这种灵魂的。
作者简介:秦立河,男,河南睢县人,1983年毕业于商丘师专中文系,退休前任职于濮阳市油田第十中学,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现已经退休。中原油田作协会员。
上一篇:大妈与鸡蛋,一段岁月的记忆
下一篇:家乡的野菜
《古村落——无可奈何花落去——参观深圳大万世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