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困惑
人的困惑
动物进化的含义
动物皆在进化,区别在于不同物种进化阶段、进化表现的差异。
一者,动物社会性。
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在《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中说:“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他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做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蹿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他们的真菌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动物皆以社会性方式生存,社会性生存方式是物种生存的保证,不以社会性生存的物种不存在。蚂蚁的社会性进化到动物社会性的高端,与人类社会性相媲美。
二者,动物社会形态。
石器社会形态。巴西黑帽悬猴选择成熟晒干的棕榈果,放在石板凹处,用石块砸开果壳,取食果仁。猴群成员谙熟此道,只是手法熟练不熟练而已。凹石与砸石被反复使用,成为工具。这是巴西黑帽悬猴进化至旧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人类仍存原始部落,印度洋哨兵岛上的原始居民尚处于新石器时代。
母系社会形态。人类与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共享98.7%的DNA。人类和倭黑猩猩有一点是黑猩猩所不具备的,那就是大脑细胞中一种叫做梭形细胞或VonEconomo的神经元模式。这是一种与同理心和其他复杂的社会技能相关的模式,鲸鱼和大象也有这种现象。倭黑猩猩生活于刚果河南面的刚果金,是一种高度聪明,极具社会性的类人猿,比黑猩猩更接近我们共同祖先的长相。他们生活在非常合作和和平的群体中,成员多达70人。倭黑猩猩的社会是母系社会,雌性主宰一切,成为领导者和规则制定者,在群体活动中作出大多数决定。用性接触来分散冲突而不是诉诸暴力。这个社会几乎没有暴力、致命的攻击和杀婴行为。
父系社会形态。由于刚果河水的隔断,刚果河北面的黑猩猩与刚果河南面的倭黑猩猩的母系社会不同,发展出父系社会形态。倭黑猩猩体重约为65磅至80磅,雄性黑猩猩则重达150磅,体形最大的雄性黑猩猩体重最高可达200磅。黑猩猩强大族群由最强大的雄性领导,会组织对于附近弱小族群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战术的围猎,杀死对方族群成员,并吃掉他们。
三者,人类对动物的影响。
人类对动物影响巨大,与人类狩猎、游牧、驯化活动有关的动物;动物园动物、宠物以及生活于人类周边却不接受人类驯化的动物等,均与人类产生互动关系,其中许多直接参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表演等活动,给予人类莫大的帮助。
基于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强力掌控,许多动物越来越依赖人类生存。可可西里网红野生狼,游客投喂,渐失野性,导致可可西里讨食的野生狼越来越多。
四者,动物灵性。
万神论认为,万物皆有灵,动物有灵性,动物通人性。动物有灵性,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赋予生命的。灵性使得物种能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生存、繁衍。灵性是灵长类进化并由人类产生文明的基础。
诚然,动物有灵蠢之别,人类亦然。即使同为人类,不同地域的族群进化程度天壤之别。测试说明,非洲个别原始部落成员的智商,甚至低于黑猩猩。
国人创造了汉字“他”和“它”,以区别人与动物。然而,章鱼有一个主脑和八个副脑,编织成一张复杂的神经系统网,若不是人类进化得快,恐怕章鱼可以统治整个世界。猩猩达到七岁儿童的智力、狗达到三岁儿童智力。大象的记忆力超过人类、猩猩的瞬间记忆力超过人类、鸟的学习能力超强。
动物与人类互动或受人类影响得到训练,加快进化速度。动物与人类密切互动关系程度同动物进化速度成正比,进化过程和方向与灵长类进化相似。
古人发现动物快速进化和超常的能力,留下许多狐鬼、神话故事。灵长类物种在全部生物物种中灵性最高。人类的引领,动物的模仿,更有利于动物追赶人类的发展。地球上的动物沿着人类的进化轨迹在向前进化,假以时日,低级灵长类动物进化为高级灵长类动物也未可知。或许人类走到灵长类动物的顶端,并非上天的唯一选择,而只是人类的幸运。
五者,环境与物种变异。
动物进化是宇宙精神的体现,宇宙规律决定物种存亡,地球环境变异引发物种递变。在2.3亿年前,一场绵延二百万年的大雨席卷整个地球,被科学家称为卡尼期洪积事件。在卡尼期约一千九百万年的时间里,由于活跃的火山活动、频繁的陨石撞击,导致大量水蒸气被释放到大气中,形成异常——一场长达二百万年的全球性降雨。这场降雨指的是雨季,而不是一场雨。也就是说这场雨季持续了二百万年的时间,让地球环境彻底洗牌而发生更替,无数的动植物灭绝,无数新的物种登上历史舞台,这其中也包括人类的祖先。
我与我
《世说新语·品藻》:“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殷浩何出此言?
一者,人性的复杂。
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确不止一个我,至少有两个我,也许还有三个我:有大我和小我,有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有永恒之我和一念之我,有天使之我和动物之我。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由超我、自我、本我三个部分组成。我与我周旋,乃自身人格三个方面的纠结缠斗挣扎摆脱与升华。人以为心长在自家身上,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心,实不尽然;否则就不会说: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心不在焉、自己当不了自己的家。于是乎欲安心,需要我与我周旋。
人多疏于与自己相处。我是我,还用得着相处?实则我与我相处,是我与他人、社会相处的前提,决定自己与他人、社会相处的立场、关系、结果。“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你,你就不是你。”(《遥远的救世主》)欲要懂社会,先要懂自己。欲与社会相处和谐,须得先懂自己。
二者,灵魂的孤独。
人之相互理解至难,盖因人的本质是孤独的;迫不得已,无法不与自己周旋。因此,人生命中最多的是思想和灵魂的自我精神活动,其次才是与外界的交流。“一切本能,如果找不到一个排解通道,便会向内深入——这就是人类那不断发展的‘内向化’:于是,我们便有了被称之为灵魂的最初形式。”(尼采)
人是社会性动物,彻底独立是做不到的,只能努力做到独行而已。行为彻底独立是做不到的,只能努力做到思想独立。世间能独立做的事情,我思我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造就,人生最好的作品就是自己。
人格中的自我向上成为超我,向下成为本我。自我决定发展方向和趋势。降落有止境,堕落没有止境,只有自我拯救。升迁有止境,升华没有止境,自己决定自己。
我们所有人都离智慧很远。人的精神活动状态分作愚蠢、聪明、智慧、神圣四个层次。凡机心重者,自我妨碍其向智慧升华,更无从谈成就神圣伟大。
三者,改造社会至难。
一个明智之人,最不会去做的事情便是改善人类:人类无法被改善,人类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人类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唯一存在的只是一大堆个体。“改善你自己就好了,那是你为改善世界能做的一切。”(维特根斯坦)自我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我与我周旋,自己改变自己,这一过程贯穿生命始终。
人生大致由主观个人、客观环境及两者关系来决定。主观决定论者认为:性格与气质决定自己的命运。宿命论者认为:人只能作自己,命运决定了自己的人生。环境决定论者认为: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栀,环境造就人。环境是客观外因,自我是主观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人类文明过程即是人类在与自身周旋。
从世俗说,周旋是关爱自身:一是爱惜好自己的身体;二是停止讨好别人,委屈自己;三是不要活在过去,活在当下;四是接纳自己,允许犯错,需要反思而不是否定。
从佛教说,周旋是与自己的欲望、动念较量抗争。佛教小乘自渡,大乘自渡渡人,首务自渡。103岁的梦参法师认为:人们对众生当然要慈悲,但是,要先对自己慈悲。普渡众生得有能力,不苦恼才能普渡众生。每天想着争名夺利,多挣点钱,超过别人,焦虑失眠,对自己太残酷。
从儒学说,周旋是关注自身人性修养。人性中动物性的摆脱、食色之性的超越、复杂人性的提纯、追求不朽意识的解决方法在修身养性。《大学》说国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吾日三省吾身,“你唯一需要比较的人是过去的自己,你唯一应该变得更好的人,就是现在的你。”(弗洛伊德)
人生的被动
客观上,人生面临诸多被动。
一者,从生命的角度看。
人是被出生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什么时代出生,出生在什么地点、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是我们自己选择决定的吗?不是。出生时代、地点、家庭却规定了人的一生。这种规定性,某种意义上,若基督徒似的出生就带上“原罪”的符号标签。
死亡的无奈。除却舍身赴死或自杀,人皆被动无奈地走向老去死亡。人知终会死亡,是颐养天年?不幸夭折?英年早逝?不得而知。以什么方式而终,安祥或病苦?正常或非命?关爱或孤独?不得而知。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人类一天不解决人的出生之谜,不解决人对于死亡的神秘与恐惧,就一天无法彻底否定佛教的轮回学说、基督教的灵魂升天学说。宗教正是在未解的终极问题上给人以精神安慰,得到人们的信仰。
二者,从社会的角度看。
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由的。存在主义鼓舞了无数人努力作为。然而,纵观人类历史,从奴隶社会到资本社会,人类反复变法,总也无法一劳永逸地打破阶级固化。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会打洞。人们困在自己出生的阶级中,难以实现阶级跨越。于是乎不禁想到:为什么努力效果甚微,我们是否为社会规则所设计、规定?
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然而,人们面对的国际关系与社会丛林法则的现实违背了理性精神。
古云:“千里姻缘一线牵”。婚姻是由月下老人选定好的。既然姻缘命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自主便遭怀疑。“一见钟情”,表明爱的形象和感觉,事先被植入人的大脑,寻找爱情只是按图索骥。如此一来,爱情、婚姻成为人们完成上天设定的任务。
人之将亡时,回忆生平,头脑中想象:今生该有许多选择,今生为什么结果是这个样子,且结果只是这个样子。是被什么东西、什么神秘力量设计、规定好的吗?自己仅被动地存在而已?又或,历史的一粒尘埃为何恰巧落在自己头上,而非他人头上?宿命论者认为:生死有命。命运这个东西,你愿意就跟着它走,不愿意它便拖着你走,任何努力改变都是幻觉,人或再努力也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生诸多的被动因素,引发人们对人生价值意义的反思。厌世者觉得人生无意义,人生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无意义却需被动存在的人生,如囚徒般失去自由幸福快乐的基础。
三者,从科学的角度看。
量子力学的科学实验发现: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量子,会在不同位置出现完全相关的相同表现。量子纠缠的传导速度,至少4倍于光速,可在任何宇宙、任何地区瞬间传达。这一发现,搅乱了哲学世界,坍塌了物理世界,崩溃了人的内心世界,触及到了灵魂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CatGPT的迭代升级,硅基生命开始超越碳基生命。导致人工智能取代人,社会生产力结构发生颠覆性变化,数量惊人的“多余的人”将被迫淘汰,人的自我存在感随之消失,极大地改变颠覆了人们的世界观。
宇宙是一个体系,按照自己的逻辑按部就班地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此种情境下,人或陷入被设计、被规定的感觉,不管它是自然的力量抑或社会存在,都是令人难以被动接受的。
闲话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是一个人自己决定做什么的能力,这意味着未来是开放的,你可以用你的行动来塑造它。它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核心,它意味着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我们道德和法律体系的基础。
现在哲学家无法充分证明,人类拥有自由意志;科学、文化、宗教却从不同角度,说明自由意志并不存在。
从生命科学看,微生物是地球上的主宰,它们通过自然演化改造了地球,确保生命的持续存在。
斯坦福大学生物学教授罗伯特·萨普尔斯基的新书《决定论:没有自由意志的生命科学》,从一个人前几秒所做的事情,到前几分钟、前几天、前几年,一直到一个人的童年和出生前,从生物学到物理学,从神经学到心理学,一步步论证一个人所做的所有事都是注定的。萨普尔斯基认为,我们对大脑的了解足以证明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人类的行为和决策实际上是由自然规律和神经化学反应所决定的。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想法并不是可以控制的。我们自以为的我们自己做决定,我们自以为的选择爱吃的食物、选择爱看的电影、选择爱听的音乐,其实都是我们的幻觉。
印度有学者指出,人的身体记忆包含:进化记忆、业力记忆、遗传记忆,而头脑的记忆是微不足道的。强调身体及头脑被进化、业力、遗传主宰。人的本能记忆、灵魂记忆中,先天或后天地输入了进化记忆、业力记忆、遗传记忆。人从肉体到灵魂,皆为进化、业力、遗传记忆所决定。国人同样感觉到身体有种意志之外的主宰力量,故常抱怨:自己当不了自己的家、身不由己、心不在焉、心猿意马,感觉到意志的不能完全自由。
儒家文化持意志二元论。一者肯定意志的自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荀子·解蔽》)心对身的主宰作用,即意志。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即意志的自由。二者强调要“知命”,承认客观必然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孟子·万章上》)儒家事先为入世哲学的成败两种可能性预备了答案,然意志自由与知命是自相矛盾的。
天命即天道,国人认为“天”在主宰人类的世界。天指自然的天空和看不见的居于苍天之上的神。世界是由天创造的,天创造了天地、天生下百姓,主宰着万物。尽管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但天的概念仍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基督教认为人类的主宰是上帝。基督教的核心是三位(圣父、圣子、圣灵)一体,上帝是三位一体的神。上帝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他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人是被拯救的对象。
然则,究竟人类是主宰,还是人类被主宰?究竟是尼采,还是萨普尔斯基?究竟“我是我的上帝”,还是应“存天理,灭人欲”?
倘承认没有绝对自由,相应地也就没有绝对自由意志,却想要在没有绝对自由的前提下,追求绝对自由意志,像是“叮咬铁板的蚊子”。自由意志或根本不存在,这一判断直击人的意志,极大影响人们的社会价值观、道德、法律和文化的信仰。
人们认为自己作为人,理应拥有自由意志,否则不能称为健全的人格;现实感觉却不自由,陷入困惑。于是乎不懈探索,在自由、自由意志问题上寻找出路与答案。自由意志符合人类的愿望,能否实现,是由人类未来文明程度和文化方向决定的,它赋予人类文明前进动力,赋予人类文明希望。
人类的盲区
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自身尚存在诸多盲区。
一者,科技迷信。
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科技力量强大,对自然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入,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和自信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导致科技力量的非理性崇拜。认为人类掌握的科技是绝对真理,力量无所不能,尤其是对自然而言,从而再次在人类历史上“神的迷信崇拜”的反面,将自身带入一个新的误区——人类自我迷信。
人类科技极大提高了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改变了自然生态本身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人类改造了自然,逐渐发现改造后的自然已不是原来的自然和人类本来想要的自然,甚至适得其反,使得对自然的改造失去期望意义。
汽车方便出行,然而,20世纪以来,因车祸死亡的人数达到2500万人,目前每年大约20万人丧生于车轮之下,平均两分钟一个。某些社会学家因此将汽车称之为“奔跑的棺材”或者“奔跑的凶器”。汽车成了无数人想要拥有的东西,也成了所有人需要防备的东西。由此说明,微观领域的正确性,不一定也是宏观领域的正确性;微观领域的有益,有可能是宏观领域的灾难。
科技创造生产力和物质财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不能解决社会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问题。
人类社会及科技越向前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多。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渐有超越人类自身驾驭能力的趋势,给人类带来忧虑。
二者,集体危险无意识。
人类面临的种种风险不是变得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
自然灾害。臭氧层空洞、大气层裂缝、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淡水短缺、生态失衡、物种灭绝,许多地区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人类唯有通过保护好地球来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可多数人潜意识地认为保护环境是他人、他国的事。
疾病灾害。病毒的存在时间与变化速度,远超人类数十倍,对于人类的杀伤力会越来越超越人类的想象力。有人认为应对未来更大疫情是未来人类的事,自己只需过好眼前的生活,能侥幸活下来,未来自己已不在,不用操心。
战争威胁。世界频频发生的局部战争,常常双方各有支持者,且有背后拱火之举,唯恐其不爆发为世界性战争,甚至核战争,此或将人类卷入其中。
社会问题。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资源匮乏、恐怖主义、民族仇恨、宗教冲突,问题的累积或引发全球性社会不安与动荡。
人类生活在天人严重对立、人文遭受破坏的现实中。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难,越来越让人类难以承受,人类似乎依旧在“集体行为无责任”中惯性前行,世界或滑向一个令人恐惧的方向。可这种恐惧被集体危险无意识抵消,人类陷入集体麻木。常听人说:人能死,我能埋。天塌下来由大个顶着。
三者,整体反省能力缺失。
我们一直认为,人类文明一定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人类的整体不会犯错。实则不然,人类历史走过漫长曲折的道路,付出过巨大代价。如人类战争,整体行为具有巨大裹挟力量。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呼吁和平,然整体的战争行为,清醒的个体无力阻止。
从人类反省意识规律看:冷静思考时反省能力较强,激烈冲突时反省能力较弱;生存能力较弱的早期人类反省能力较强,生存能力较强的当代人类反省能力较弱;哲学的反省能力较强,科学的反省能力较弱;比较性反省启发性较强,自我式反省能力较弱;个体的分散式的反省能力较强,整体的模式化的反省能力较弱。
人的尺度是人。人类集体危险无意识、思维习惯需要人类整体的反省能力才能予以矫正。
人类今日的发展方向决定未来人类的命运。人类留给后代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人类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要由人类未来去证明。人类美好的未来需今日人类整体反省、集体纠错的能力来保证。
人类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自己”。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研究了人类大脑的两个系统:无意识的快思考和有意识的慢思考。分析了两种思考如何运作,影响一个人作出判断决策,以及影响他的行为。发现人类并没有像自己想象得那么理性,那么了解自己,从而导致人类的认知偏差。
几个终极问题
一者,存在的虚实。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由的。存在主义鼓舞了无数人努力作为。
《海奥华预言》认为,宇宙中有无数个平行运行系统,即量子纠缠。根据量子纠缠分发理论,有学者提出,我们或是被实体世界复制、拷贝的虚无存在。
苏格兰科学家希格斯的场理论指出,物质由能量而来。宇宙能量场像胶似的把各种能量粘合在一起,让它具有了物质属性,具有了质量、体积。宇宙的本质是能量,我们看到的物质属性是它的表象。
正如《心经》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然则,我们的存在还有意义吗?倘若存在是个笑话,毫无意义,我们存在为了什么?
二者,时间的有无。
对于常用的时间概念,休谟认为:时间根本不存在。我们只能感知到每一时刻所发生的事,却无法直接感知到时间本身。
霍金在一次对话中写到:“我改变主意了。《时间简史》的视角错了。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物理)哲学思想来为宇宙学服务。”《时间起源》的作者托马斯·赫托格参与研究并见证霍金最终理论的诞生。他认为:“时间的维度以及宇宙演化的基本概念,被视为从宇宙中演生出来的性质,这是全息学所探讨的。全息理论带你进入宇宙最极限的角落,在那里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它的意义,这就是全息理论的力量。”“这意味着,正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如果你沿着大爆炸往回走的时候,发现物理学会逐渐消失——合并、简化并最终消失,时间也会逐渐消失(时间在某种意义上是虚幻的)。”“在关于宇宙的新理论中,霍金不仅回答了宇宙起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将我们带到了人文主义层面:从宇宙的角度看待我们的存在。”
三者,人性的复杂。
先哲对人类本性多有探索,仅就国人的人性探索而言,历史上曾经有过孟轲的性善论、荀况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扬雄的性善恶混合论、董仲舒和韩愈的性三品说、张载和朱熹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论,自来莫衷一是,将来恐怕也很难说清楚。人性问题的争论,每一观点都不能完全自足自洽,不能说服不同观点。
问题缘于人自身。什么是人?柏拉图说:“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趣姻缘》里的丑角说:“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有性欲的动物。”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苔丝蒙德·莫里丝对人类的本性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只是中国人常用的一句成语——人类不过是“衣冠禽兽”。莫里斯把人类叫做“裸猿”,写了一本叫做《裸猿》的专著。他的另一本名著为《人类动物园》,也是把人类当作一种动物来考察研究的。
谢姆考夫斯基说:“生物学者达尔文是在同兽类密切关系上认识人类,而社会学者马克思则进一步是在同兽类大有分别上认识人类。”
《孟子·离娄下》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界的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一些或少一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生物物种中,人类不一定是最差的,但绝不是最好的。人类遗传基因中,带有自私贪婪的病毒,尽管这可能是对于“为了生存”的记忆。
四者,生命的意义。
从自然说,自然的意义指宇宙规律、宇宙精神;指自然的造化,自然造化的物种对于自然的从属性。从人类说,人类的意义指人类的存在意义、人类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的标准是人”,人类充分肯定自身科学文明、价值意义,构成人类的认知取向。自然和其他物种对人类的看法,与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评判可能是不同的。
在社会中,人们进而用不同的宗教、哲学、文化、道德标准衡量人生意义,得出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自身人生意义。
古人感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季羨林认为:人生沒有意义。梁漱溟认为:生命没有意义,生活才有意义。美国·梭罗說:“生命并沒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李银河说:“实际上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人只能为自己的存在自赋意义。”
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可知。人类理性永远无法回答终极问题,如科学无法回答宇宙大爆炸的奇点是如何产生的。终极问题的殿堂人们难以叩门而入,人们触及到终极问题时,基于认知的历史局限性,常被挡在终极问题的门槛之外。人们喜欢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要人类现在就给出某些终极问题的答案是不现实的,能做的事情只有科学、文化不断发展进步。
作者:邵孔发
上一篇:13年后携妻子重返初恋故地
下一篇:樱花~
《人的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