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写信吗?

文/ 晓笛 时间:

  你还写信吗?

  父亲节前夕,女儿说要买礼物送我。我说,礼物就别买了,写封信吧!

  说到写信,可能有些人会说我老土。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又有多少人会去写信?

  网上还真有人进行过调查,结果是:写信人群比例显著下降。年轻人(30岁以下)超过90%已不再手写信件,主要依赖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电子邮件等。中年人(30-45岁)约70%的人不再写信,但仍有一些人因习惯或特殊场合(如家书、贺卡)使用。老年人(45岁以上)仍有一定比例保持写信习惯,尤其是老一辈人更倾向于传统通信方式。邮政数据也显示,现代信函中商业信函(银行账单、广告等)占比80%以上,而私人手写信件仅占15%-20%。坚持写信特定群体包括军人及家属(部队通信限制,部分军人仍通过家书与家人联系。)文学爱好者(一些作家、投稿者仍选择手写信件投稿,认为这种方式更具诚意。)

  尽管如此,在我看来,书信的文化与情感价值使其仍有一定生命力,尤其是在需要深度表达或仪式感的场合。

  不怕笑话,我视过往信件如“宝贝”,一直珍藏。这其中有家人的。女儿从小到大,给我写的信很多,有一些是特定的时间,比如在我生日时写的《致父亲》,或出差在外也不忘寄来的明信片信件,这些一直在我收藏夹里。我觉得它承载着特定时刻的情感和记忆,是家庭历史的一部分。其中有一封是她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我到厦门出差,她偷偷把信塞进我的行李箱,我到驻地整理衣服时发现的,只见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你到了吗!我相信你一定很累,对吧!别喝那么多酒,要多穿衣服不要着凉了。好了,再见!祝一路顺风!笑口常开!时光荏苒,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翻开再看,这一小精灵给我的意外惊喜,很是用心、难得和珍贵,读来回味无穷,往事仿如就在眼前。

  在我保存的众多信件中,还有当初从事新闻写作时报社编辑老师寄给我的亲笔信。比如1988年9月《福建日报》黄世宏编辑收到我的来稿后,给我写了一封信,“来稿拜读,由于此前已用过同类主题的稿件,未能选用,请原谅。欢迎今后多来稿。”虽然稿件未能用上,但信言词恳切,我的心暖暖的。正因为有他的鼓励,之后一发不可收,越写越自信。几年时间在他编辑的“侨台新语”评论专栏刊登稿件二十多篇。又比如1992年12月《中国妇女报》田鹰编辑收到我的评论稿件后,素不相识的她,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亲笔信,“......你是否可以多给我们写点,就象这篇,短小,又切题......”那饱含深情的亲笔信是珍贵的实物,虽然只有寥寥几行字,可在起步之初,它是引导我前进的动力,是润滑剂和加油站,值得我永远珍藏。

  据说,现在有些高校在开学之初,为提升学生写作技巧和文化素养,会组织“写家书”活动,遗憾的是许多新生因不熟悉格式,导致信件被退回。这说明写信在教育中被遗忘或忽略。我想,培养学生亲笔“写家书”,既是锻炼写作能力还是亲情培养的绝佳方式。因为写信需要考虑格式、语法、措辞、风格和逻辑,长期坚持会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素养。同时,经常写信有利于亲人之间感情沟通与联结。

  时下,随着即时通讯的普及,私人信件可能进一步减少,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情感表达方式,仍会在特定场景中延续。网载80后夫妻模仿书信的冷静沟通方式,用冰箱贴纸条代替争吵。50后退休教师坚持手写信投稿,认为“见字如面”的情感无法被电子设备替代。部分年轻人在特殊日子(如母亲节、旅行时)会寄明信片或简短家书。这说明在信息爆炸却稍纵即逝的时代,选择写信大有人在,他(他)们在选择一种更用心、更深刻、更有温度的沟通方式,为自己和他人留下值得回味的情感印记。

  你写信吗?

  文/晓笛

《你还写信吗?》

  你还写信吗?  父亲节前夕,女儿说要买礼物送我。我说,礼物就别买了,写封信吧!  说到写信,可能有些人会说我老土。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又有多少人会去写信?  网上还真有人进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