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头古事

文/ 郭黎春 时间:

  南门头古事

  郭黎春

  2025年6月30日

  听闻街心花园一带的南门头有故事,却未曾深究。幼时跟长辈到溪南桥榕树下的“猪市”买猪仔、去南门头看划龙舟的往事依稀验证着南门头往日的热闹与繁华。南门码头的碎片记忆,熟悉又陌生。

  “阿肥呀肥啾啾,撑船啊过漳州,津头不得过,过雁石要人背……”这首耳熟能详的龙岩方言童谣,我以为是瞎编来调侃胖子的。不曾想这是以前龙岩人水路客货运的写照。

  龙岩从宋建城至1957年漳龙公路通车前,南门至津头船运是唯一的水上交通。“津头不得过,过雁石要人背”说的就是雁石等东方片售土特产须先由人力肩挑至津头码头,再由津头逆水运到南门码头,由水手们挑至各店营销。那时,南门码头每天上午下午至少有5-8条木船载运客货往返南门码头与津头码头间。

  为生计,龙岩人从南门码头乘船到漳州,再转各地及东南亚谋生。古时在南门头建了南门坂天后宫、南郭门设了观音阁,以保佑船运和行人过往安全。

  千百年来,物资在此集散,商贾在此落脚,文化在此碰撞,物流在此中转,一代又一代龙岩人从南门码头出发登船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龙岩的粮食、煤炭、木材、石灰、茶叶、纸张等各种土特产,从龙津河(九龙江)这条黄金水道,经闽南发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等。某种意义上南门码头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说到“海上丝绸之路”,乡贤王景弘功不可没。他1369年出生于漳平赤水镇香寮村,后入宫为宦官,在燕王府受到良好教育。1405年7月奉明成祖命,以副使身份担任航海技术方面的统领,协助郑和出使西洋,开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航海活动,为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通商关系,增进与各国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作出卓越贡献,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颠峰。他是龙岩人的骄傲!

  人们广为传颂郑和七下西洋,却不知王景弘八下西洋。张永和、王笑芳两位老师合著的《王景弘传》一书揭开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闽山闽水物华新》下卷(P794-796)也辑录了部分内容:“王景弘是我们福建的乡贤,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作出很大贡献,大有文章可作。”1434年王景弘船队八下西洋,出使苏门答腊,在返航途中,踏上台湾宝岛,遵照旨意,“安民告示”“关爱同胞”。

  夜幕降临,溪南桥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南门码头烟火袅袅,市井喧哗。我翻开《龙岩县志》《龙岩文史资料》,跟随符维健、吴远平等老师的笔触,走进南门头,走过溪南桥,从2025年溯回宋初。

  宋初架于城南龙津河上俗称的南门桥是溪南桥的前世,是南门外居民进城必经之桥。千百年来南门桥累毁于兵火水患虫蚁,数易桥址屡换建材多次更名,屡毁屡修达几十次之多。1945年版《龙岩县志》载:“昔在县前,构木为之,曰通环”。南门桥北宋初建于城南现挺秀塔以东一带,叫“通环”木桥,后改“龙门”“龙津”之称,至1968年正式命名为“溪南桥”。桥址在1342年(元至正二年)改到南门头一带(现溪南桥下游约100米处),1952年改至现溪南桥处。

  南门桥历经木桥、石桥、水泥桥,亭桥、浮桥、廊桥及现水泥中承式预应力拱桥之变。当以明时廊桥最为瑰丽。《龙岩县志》载《王源记》记录县令胡晟重修南门桥情况:“岁久石柱无恙,而木蠹于蚁……胡侯晟将仍旧制而完之,官帑莫输,费无所出,乃命潘启皎等,饬民财,源(王源)亦捐赀共襄之。宣德庚戌(1430)十一月肇事,为亭以间计者二十有一,两端设扶栏二垂,暨中为重楼三,阅明年八月告成。侯率僚属觞酒,欣赏之,众皆羡卓伟壮观也”。由此,南门廊桥的风姿绰约可见一斑,文人骚客在桥上酌酒吟诗赏龙岩古八景之首“龙川晓月”成佳话。

  南门有浮桥,桥畔是“汤堤”(1554年知县汤相奉檄出资修筑),堤上吊脚楼整齐排开,自成风景,被后人誉为龙岩的“凤凰古城”。前店后楼,客人在楼内饮食赏景两不误,据说,还有人抛杆垂钓,甚至跃窗跳水游泳,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你说的这些南门景观,很美,可惜早已不复存在!”同游非遗街的伙伴如是说。

  她的话,令我陡然悲伤,甚是遗憾。

  据《福建六大民系》记载,晋太康三年(282年),今龙岩城关隶属新罗县苦草镇,汉人已定居于此,其历史可追溯至1700多年前的晋代南朝时期。龙岩从唐代立县,南宋建城。历经数十次战乱及洪水等侵袭,城池历朝历代多次修复,明成化三年(1467)彻底重建龙岩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大城门及水门小门,城门上筑城楼。城池青砖砌就,城墙上有马道、警辅、女墙、铳眼……城池内,从东门到西门,店铺林立、街市井然。孔庙、学堂、书院、土地庙……应有尽有,亭、台、楼、阁与古城墙浑然一体。

  1927年陈国辉占领龙岩,除南门外拆掉大部分古城墙以补修马路、建中山街和中山公园石材不足;扩建中山街时古街原店铺向后退数米至古城墙马道上,并立柱于河堤搭建吊脚楼;1928年为修公路拟改浮桥为大桥,拆除南门、南郭门楼,但仍保留有三分之二原有的基座;1977年至1982年间吊脚楼、天后宫等诸多南门景观在沿河路改造中陆续消失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总有遗迹可循。2025年6月28日,我专程前往小溪桥畔的南桥坂天后宫及溪南新村南巷90-1号的南郭门观音阁寻找志书所载的部分南门头古迹。

  天后宫东面墙上嵌着多块石碑,有《南桥坂天后宫史略》碑文记载,其于1716年筹建,1721年落成,原位于紫金大楼处,1977年建龙川路时拆除,暂迁至后路陈厝,直至1994年秋在现址重建,1996年春竣工。《重修龙岩州城碑》,告诉后人1791年龙岩遭遇水毁,时任知州嘉谟重修南门及南门桥,并捐俸禄建造城西堤路和北城马道之事,其撰文记录龙岩城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城池始末,也彰表当时官民同心之势,称“官方兴工的大鼓一击,民工荷锸抬畚积极响应”。

  南公园山脚下的“南郭门观音阁”,其门楣上“南楼观音阁”等字、门口两尊明朝石狮、归西堂内载王有容于南郭门楼修建观音阁的木牌,还有驻观音阁三十多年女居士的介绍,均印证该观音阁是从南郭门(现溪南大厦处)迁移而来。

  前几年复建的南门码头用浮雕墙诉说着1929年6月19日红四军“三打龙岩城”从南郭门跃上浮桥冲进城内直插陈国辉部,最终大获全胜的历史;正在修缮的邱氏宗祠将复续厦大工学院与溪南的往事情缘……

  徜佯于非遗街区,南门头古事知多少?如今的南门码头有田螺一条街,烟火袅袅,人头攒动。我站在溪南桥头望着千百年来滚滚东逝的龙津河水,思绪微澜,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走出南门头,从城门外五米多高的平台,沿着八字形台阶顺水而下,来到汤堤,看古浮桥、古渡口人声鼎沸、船只穿梭,航海天才王景弘正回望着南门头,带着不舍与期许登船远行……

《南门头古事》

  南门头古事  郭黎春  2025年6月30日  听闻街心花园一带的南门头有故事,却未曾深究。幼时跟长辈到溪南桥榕树下的“猪市”买猪仔、去南门头看划龙舟的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