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泳运动员(精选十篇)

文/ 星启 时间:

自由泳运动员(精选十篇)

自由泳运动员 篇1

1 要向队员明确腿部练习的重要性

近年来有些优秀的游泳教练员认为,在短距离项目中,快速的打水动作能够将兴奋的冲动反馈到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发放更多的神经冲动,加快手臂的划水动作,起到调节动作频率的作用。在提高动作协调性的情况下,使技术动作、比赛节奏更流畅。因此,我们要通过观看比赛录像等方式,用实际案例告诉队员,打腿是衡量运动员能否达到世界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标志,运动员没有好的腿就很难达到世界高水平。在理论课上从技术的角度告诉他们,运动员游泳时,腿部动作技术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整个配合动作的协调性。打腿技术好的运动员,在游进过程中,身体位置更高、更平, 相对助力也就更小。正确的腿部动作在运动员游进过程中能保持身体的平衡,减少身体在水中的摇摆,身体可以滚动的幅度更大, 增加身体的稳定性,使身体形成良好的流线型。要同过测试数据, 让运动员认识到打腿训练不仅能增强腿部的力量,而且还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能力和锻炼心肺功能。

2 重视自由泳打退技术要领

少年儿童运动员游泳时,腿部动作技术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整个配合动作的协调性。正确的腿部动作在运动员游进过程中能保持身体的平衡,减少身体在水中的摇摆,增加身体的稳定性,使身体形成良好的流线型。自由泳腿打水动作应该向下屈腿打水,直腿上抬,打水幅度约30~40cm。较多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很难完成正确的自由泳腿部动作,极少有运动员能够正确的鞭状打退。下面谈谈一些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

2.1 陆上训练方法

(1)在岸上要求运动员成俯卧姿势、下肢悬空、两腿做自由泳打水动作。

(2)让运动员坐在岸边,大腿悬空做仰泳打腿练习,要求运动员看见自己的膝盖有没有弯曲。

以上两种训练方法交替练习,练习次数在30~50次为1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3~5组。

2.2 水上训练方法

(1)扶板打腿训练:运动员拿住游泳板的最前端,要求收腹,踝关节不能露出水面,采用短距离的快速打腿练习。

(2)漂浮打腿训练:要求双手伸直夹紧头部,徒手做自由泳打腿练习。

以上两种训练方法每堂训练课都可安排8×20m,交替进行训练队稳定技术动作效果明显。

3 重视踝关节拉伸训练

少年、儿童时期的训练,正确掌握腿部动作的技术,是完成自由泳身体配合协调,动作流畅性的先决条件。踝关节虽是一个末端关节,但在打腿技术中作用确实重中之重。踝关节的力量、速度、柔韧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打腿的效果。踝关节在打腿技术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协同大腿、小腿完成打腿动作和完成脚部鞭状打腿的动作,是腿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下打水时踝关节要跖屈而不要背屈,脚背朝后下方用力,使脚获得的反作用力有向前和向上的分力。要想获得理想的前进动力,打腿时脚应依据升力和阻力原理,加大打腿时脚背对水的截面积。因此,踝关节柔韧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腿部动作。打腿训练应是儿童训练中的重要环节。打腿技术的好坏取决于踝关节的柔韧性与力量以及大、小腿肌群的力量。经常采用的陆上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踝关节的柔韧训练。每堂训练课都进行压关节训练,在运动员膝盖及脚趾各方一块游泳板,臀部坐在踝关节处,要求运动员将身体重心垂直,利用身体重量将踝关节韧带拉伸,一般压关节的时间为10~15min。

(2)提踵。站在平地上,身体保持直立用踝关节的力量使脚跟离地。每次练习3×40次,隔天练习。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踝关节的力量。

以上两种提高踝关节柔韧性和力量的方法安排在训练课前练习。

4 重视腿部力量训练

众所周知,力量是人体运动之源,是掌握运动技术的必要条件。游泳又是一项对体能要求非常高的项目,只有厚实的体能才能保证技术动作的稳定性。下面是几种游泳运动员腿上力量方面的训练方法。

4.1 水上练习方法

(1)脚蹼训练方法: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身体骨骼处在发育期, 身体机能还不完善,所以脚蹼训练距离一定要短,次数可以适当的多一些,一般情况采用扶板自由泳打腿,双手伸直扶板两则,头部露出水面,双腿作快速爬泳腿。8×(25m快速+25m放松)或水下自由泳腿8×(20m快速+25m放松)的方式,提高短距离腿部爆发力。

(2)直立打腿练习:在深水区要求运动员身体作垂直于水平面的打腿练习,双手抱头,两眼平视前方(头部必须露出水面)。这组练习要依靠打腿来保持身体位置,对提高腿部踝关节,膝关节的技术及力量有帮助,隔天练习每次6×30m。

(3)徒手抬头爬泳快速打腿:双手在身体前方伸直并拢,头部露出水面,注意收腹双腿打爬泳腿。这种练习应为双手无固定支撑, 所以更需要腿的力量支撑起身体。不但练习到腿部的力量,还对运动员的躯干力量和控制力有一定要求,隔天练习每次6×15m。

4.2 陆上练习方法

慢跑训练方法:通过30min慢跑加强腿部肌肉耐力能力,慢跑训练每周安排2次。

5 重视腿部专项训练课

教练员要正确认识腿部专项训练课的重要性。在训练时要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安排腿部专项能力的训练。要考虑到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来制定训练方法与手段,使训练趋于更科学、更合理,趣味性更强。通过科学的腿部专项训练,不仅仅提高腿部的技术动作,提高腿部的专项力量,还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能力和锻炼心肺功能,为今后的训练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因此,建议教练员每周拿出一堂水上训练课的时间,只练习专项打腿。这样可以让运动员专心致志的提高腿部能力,对腿部能力的提高也更有针对性。这样的专项训练课,训练计划都是从400m的距离向25m缩短,通过游程的缩短,队员的训练情绪更容易调动,训练氛围更好,效果也就更明显。

6 重视腿部练习后的恢复训练

腿部训练是一项艰苦枯燥的过程。训练结束后肌肉会感觉到疲劳,如肌肉酸痛、肌肉发硬等现象。因此教练员应该把恢复训练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环节来实施。一是要在训练计划中安排放松计划,例如通过不同的压腿动作,让腿部肌肉的拉伸;肌肉起点和终点的按摩。二是要让队员之间建立良好的训练氛围,从而心理上得到放松。三是要给队员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以及阶段性腿部能力提高的实际案例,以此来达到心理按摩的效果。

7 结语

根据当今游泳运动的发展,对少年儿童阶段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游泳教练员在单一技术环节的教学训练中要更加科学、细致。相信通过腿部专项能力的培养,运动员的基础会更加坚实。

摘要:腿部训练对于游泳运动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腿部能力完全决定了游泳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高低,因此腿部能力是游泳运动中一项关键指标,本文对怎么提高腿部能力提出个人观点及训练方法,仅供参考。

自由落体运动 篇2

课 题:<?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教学目的:1.理解什么是,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什么是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的规律。

重    点:的特点

新课教学:

让学生先自学后提出问题

1.  人们通常是怎样看待的?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的大小决定,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可以通过演示纸片和粉笔头来加以说明)。

这种看法正确么?错在什么地方?(轻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大,重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小上述说法不正确)。

2.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空间物体下落的快慢如何呢?

演示:⑴.粉笔头和小纸团下落

⑵.牛顿管(也叫钱毛管)

实验说明了什么?(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结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

强调:⑴.这种运动发生在真空中。

⑵.若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时,也可看作。

3.  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怎样判断一个运动是否是匀变速运动呢?(△S=常数)

下面分析课本上的闪光照片

⑴.测出小球的位置坐标X

⑵.计算出相邻两个小球间的距离S

⑶.计算出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比较各个△S可见都接近于2,若忽略误差,可见△S相等,等于常数.即是一个匀变速运动.

由于初速度为零,所以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方向。

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同时到达地面。由S=<?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可知,加速度大小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大小:不同地方数值不同。如课本表格所示,由表中可见,重力加速度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通常计算时:g=9.8m/s2

粗略计算时:g=10m/s2

5.的规律

因为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其规律都适用于,就是把a变成g,其公式如下:

Vt=gt

S=

Vt2=2gs

练习:一个物体从h高处自由下落,经过最后196m所用的时间是4秒,若不计空气阻力,求物体下落的总时间和下落的高度h.

解法一:由A到Ch= (1)

由A到B也是自由落体 h-h'= g(t-t')2 (2)

(1)-(2)式得

h'=gtt'-

t= = =7(s)

h= = =240(m)

解法二:v =v 设总时间为t

可求得t-2秒时的速度

v=g(t-2)=

t= +2= +2=7(s)

h= = =240(m)

自由泳运动员 篇3

摘 要 本文依据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特点,提出了针对当前体能训练的改良方法和基本思路。应合理安排力量训练比例,针对性地制定训练方法;促使身体机能训练和力量训练的优化,促使运动员全身性力量的协调发挥。

关键词 男子自由式摔跤 体能训练方法 优化

一、前言

男子自由式摔跤是两人直接接触,互相搂抱或抓握,把对方摔倒的一种对抗性运动州。运动员需要在2min的时间内保持高强度、长时间的对抗性,并具备在同一天内完成4-5场比赛的能力,这无疑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许多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如振动、核心、悬吊等,为现代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自由式摔跤专项体能的训练学特征分析

(一)专项特异性

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的获得是通过采用专项特有的方法和手段训练的结果,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面依照自由式摔跤项目特点进行选择。只有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才能获得最佳的专项体能训练效果,其生物学机制在于训练适应过程的专项特异性。

(二)客观评价性

反映自由式摔跤运动效益的关键是运动成绩,要求客观地进行评估。进行科学的训练,必须依照客观、标准的评价指标。因此,在自由式摔跤专项体能训练中对体能的客观指标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评价,是进行科学训练的重要保证,这样有利于对训练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评估。

(三)系统性

整个训练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必须针对专项体能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和特点进行有效的安排,包括各个训练因素的量和强度的安排,在整个周期中各因素所占比例等。因此,必须对本项目中所包含的所有训练因素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合理的统筹安排,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专项体能的提高。

三、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优化

(一)身体机能训练的优化

有氧与无氧训练的比例分配。无氧能力的提高应建立在有氧能力的基础上,尤其是低强度的有氧训练。但在口常体能训练却存在明显的“倒置”现象,有、无氧能力的训练比例失衡是制约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的又一关键点,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木原因在于对两者关系认识的不足。该项目从比赛过程来看,属典型的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有、无氧混合供能的运动项目,这是诸多研究所证实的。或许因为这一原因,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

中突出了无氧训练比例,过分强调无氧训练的重要性。从以往训练计划来看无氧训练比例高达80,而有氧训练仅占20%左右。在比赛前要让运动员调整好自己的竞技状态,让有氧训练占得比例增加,让其他阶段的无氧训练有保证绝对的比例,这种比例的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运动能力,还可以极大的提高无氧代谢的水平。因此,在有、无氧训练比例上应增大有氧能力训练的内容,尤其要加强低强度有氧能力的训练。

(二)力量训练的优化

1.在最大力量基础上发展快速力量

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训练失衡是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又一个特点。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相对最大力量与运动水平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这也是摔跤运动员强调最大力量训练的一个原因,但快速力量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该项目运动员不仅需要最大力量做支撑,同样需要速度能力作保障,即爆发力是关键。

2.加强不同部位的力量训练

鉴于男子自由式摔跤的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部位的力量训练是提升该项目体能训练水平的又一关键。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常用力量训练手段有爬绳、卧推、硬拉、杠铃片推举等,从力量发展的部位来看,主要是发展上肢力量,对下肢力量的训练主要是发展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并且这种最大力量的训练是增粗了肌纤维的围度,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下肢的快速力量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对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应加强不同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这种对不同部位进行的力量训练,能够改变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现状,并且可以提高运动员整体的力量发挥。

3.加强功能性力量训练

功能性力量训练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力量训练方法,随着训练理论的发展,其口益受到教练员的重视。男子自由式摔跤是一项对运动员体能要求非常全面的运动,尤其是快速力量与最大力量。如果说力量是速度的基础,那么功能性力量就是将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因为功能性力量是突破了传统的单关节抗阻训练,并且更加注重了神经肌肉募集能力和机体不稳

定状态下的动作控制能力训练,更多的强调人体肌肉的发力能力,如深层小肌群与表面大肌群的协调关系,稳定发力与不稳定发力,上、下肢的用力顺序等,这些都是对传统抗阻训练的一种扩展,对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及力量耐力等力量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提高训练质量的目的。建议教练员在口常训练计划制定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内容。

四、结论

(一)有、无氧训练的强度和比例是男子自由式摔跤運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关键点。低强度有氧训练是保证高强度无氧训练的基础;(二)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合理安排训练比,针对性制定训练方法,合理负荷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可弥补传统力量训练的不足、预防运动损伤、促使运动员全身性力量的协调发挥。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自由泳运动员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参加伦敦奥运会1500m自由泳决赛运动员的参赛成绩 (8人次) 。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 收集游泳比赛不同项目和长距离自由泳参赛速度分配和战术分析的相关文献、资料。 (2) 资料收集法:从国内外游泳网站收集伦敦奥运会男子1500m自由泳运动员各分段成绩。 (3) 对比分析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

注:1、第1名:中国孙杨、第2名:加拿大科克兰、第3名:突尼斯梅洛里、第4名:韩国朴泰桓、第5名:意大利帕尔特里涅里、第6名:美国雅戈尔、第7名:波兰萨维莫维次、第8名:福格;2、数据来源于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

2 结果与分析

(1) 近年来, 在“引进来, 走出去”的训练指导思想影响下, 中国男子1500m自由泳运动员被送到游泳强国接受训练, 训练能力和比赛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孙杨在伦敦奥运会上夺冠, 标志着中国男子1500m自由泳运动员已经具备了世界一流顶尖水平的实力,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男子游泳运动员在世界泳坛有了焕然一新的气象。

(2) 伦敦奥运会男子1500m自由泳决赛运动员参赛每500m各50m段落平均成绩为:29.00s±0.50s (0-500m) ;29.30s±0.87s (500-1000m) 和29.40s±0.71s (1000-1500m) 。

表2是伦敦奥运会决赛运动员参赛每50m分段速度变化情况及速度分配模式表, 通过对运动员参赛各50m速度分配变化的对比可以反映出奥运会决赛运动员配速方式同最终成绩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

(3) 如表1、表2所示:伦敦奥运会男子1500m自由泳决赛的8运动员总体来看, 在比赛中大都采用了“前快后快、途中平稳”的战术模式。通过仔细观察, 可以发现8名参加决赛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所采取的战术策略又都不太一致。如第一名中国的孙杨第一个50m落后于第四名朴泰恒, 150~450m段游速波动较大, 但还是领先于其余七名选手, 450~650m分段成绩快速平稳, 700m~1050m分段速度稍下降仍很平稳, 1100m分段开始加速, 但直到最后250m速度才完全表现出来, 在最后的100m完全爆发出强劲的冲刺能力。从三个500m大的分段来看, 第一个500 m稍快于第三个500 m, 而第二个500m最慢, 但成绩波动最小, 总体呈现出前快后快、中间平稳的战术特征。而他个人的加速距离最长, 几乎从最后400m就开始加速, 说明孙杨具备较好的速度耐力能力,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 思路清晰, 战术意识较强, 能够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分配各分段速度, 游刃有余的把握比赛的节奏。

综合前八名的各50m分段成绩和各500m分段成绩以及总成绩可以看出, 八名运动员均表现出较好的出发能力和冲刺能力;第1、2、3、5、8名运动员采用了前快后快、中间平稳的匀速游战术方针, 其中第1名孙杨在比赛中采取的是典型的“破纪录”先发制人战术, 从比赛开始就一路领先向前游进, 每个分段都保持一定的高速平稳游进, 从第1100m分段开始加快速度, 不断的调整速度, 以完成最后的冲刺, 最后的50m以25.68s惊人的速度率先到达终点, 凭借其超强的速度耐力和出色的冲刺能力再次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男子1500m自由泳世界纪录。而第2名手科克兰采用的是跟随战术, 但其在每个分段里的速度过于平稳, 且没能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里有较大提速, 所以只能屈居第二。第4、6、7名采用了先快后慢的减速游;观察八名运动员的冲刺距离, 可以看出, 前三名运动员均在最后250 m处进入明显的冲刺阶段, 其中第一名在最后40 0m就开始提速, 而第三名则在最后200m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冲势。4~8名运动员在最后100m才进入冲刺, 且在最后50m才有比较抢眼的表现, 由此也可以看出, 冲刺距离越长名次越靠前, 冲刺距离越短名次相对靠后, 说明冲刺距离的长短同最终成绩成正相关。

(4) 通过对伦敦奥运会男子1500m自由泳决赛八名运动员参赛各分段成绩变化进行比较后发现:前快后快、途中平稳的匀速游;以及前快后慢的减速游在比赛中都各有运动员采用, 说明这两种速度分配模式依然是世界优秀运动员在1500m自由泳比赛中较多采用的速度分配战术。“前快后快, 途中平稳”战术, 在整个赛程中运动员基本保持匀速游。从每个50m分段成绩与全程的50m平均成绩的对比分析可看出:除出发开始阶段和最后冲刺阶段之外, 途中游速度平稳。其中, 每50m分段成绩上下幅度在0.52s之内, 与全程总的平均速度保持接近。“前快后慢”战术, 是游泳比赛中一种先发制人的战术, 这种战术需要运动员具备充沛的体力基础和明确的战术意识。通常, 游程前段速度较快, 消耗体力过多, 容易造成机体疲劳, 影响机体调整在后程形成有效的冲刺, 在争夺成绩和名次的激烈较量中容易处于下风, 即便是最后奋力冲刺, 往往也不会取得太好的成绩。然而, 由于全程速度还算均匀, 这类战术仍有个别运动员采用, 但很难取得较为理想的名次。研究发现, 伦敦奥运会1500m自由泳运动员参赛冲刺距离同最终成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运动员的冲刺距离同所获得名次成正比, 说明越早进入冲刺段成绩越优秀。因此, 前三名运动员多采用加速游的参赛速度分配战术也许是受冲刺段距离延长影响的必然一种选择。

3 结论与建议

(1) 前快后快, 途中平稳的速度分配战术是伦敦奥运会男子1500m自由泳决赛运动员所采用的主要战术。因此, 这种战术将成为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在今后比赛中的一种趋势。 (2) 先快后慢逐步减速的速度分配战术是少数伦敦奥运会男子1500m自由泳决赛运动员所采用的一种战术。但这种战术途中游速度偏低, 在保持这种战术的同时, 要注重提高途中游各个分段的速度。 (3) 后程冲刺距离同运动员最终成绩和名次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伦敦奥运1500m自由泳决赛运动员的冲刺段长度同成绩呈正比, 即运动员冲刺距离越长, 成绩越优秀。 (4) 在今后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应在提高运动员速度耐力水平的同时, 加强对比赛全程的速度节奏控制能力。以适应当今运动员的“前快后快、途中平稳”参赛速度分配特征。

参考文献

[1]汤姆·施威尔.游泳比赛中速率的合理分配[J].游泳, 1987 (2) :39.

[2]马格利索.pacing and strategy (1993) [J].游泳季刊, 2008 (2) .

[3]谭明义.奥运会优秀游泳运动员参赛战术新特点[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3) :105-108.

[4]黄奕华, 马吉光.我国男子1500m自由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主要原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1 (3) :9-15.

[5]张明飞.优秀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比赛全程速度分配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2, 22 (1) :71-76.

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 篇5

【教学结构】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

1.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都是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只是初速度不同而已。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常选竖直向下为坐标正方向其运动规律为Vt=gt、h•=12gt、Vt=2gh。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它还有如下几个22特点。

(1)以运动初始时刻开始计时,若运动时间之比t1∶t2∶t3……∶tn=1∶2∶3……∶n,则位移之比S1∶S2∶S3∶……Sn=1∶4∶9……n如图37所示。

(2)以运动初始时刻开始计时,若取相等的时间间隔

t I: tⅡ: tⅢ: ……tN=1:1:1:1:……1,• 则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 之比s I: sⅡ: sⅢ:……sN =1:3:5:……(2n-1)如图38所示。

(3)以运动初始时刻开始计时,若取相邻的位移相等,s I: sⅡ: sⅢ:……sN =1:1:1:……1,•则在相等位移之内时间间隔之比

t I: tⅡ: tⅢ: ……tN=1:21: 32 :……nn1,如图39所示。

2.竖直上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初速度竖直向上,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有两种方法认识和解决竖直上抛问题,其一是可把这一运动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过程,上升过程加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可按匀减速直线运动处理;下降过程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且初速度为零,可按自由落体运动处理。其二是把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下落运动看成一个统一的运动。它是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以竖直向上的初速度为坐标正方向,加速度竖直向下,大小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其运动规律为Vt=V0-gt,h=V0t-gt2、Vt2=V02-2gh。•这三个公式概括了

21竖直上抛运动往返的全过程,比较而言,第二种方法处理和解决竖直上抛问题更方便。

竖直上抛运动有如下几个标点(1)上升的最大高度H=V02/2g

(2)物体由抛出点上升到最大高度所需时时间t1与落回到抛出点所需时间t2•相等。并且可以推广到:物体上升过程中通过某一点,物体由这一点上升到最大高度所需时间,跟物体由最高度落回到这一点所用时间相等。计算可得t1=t2=v0/g,所以物体由抛出点抛出到落回抛出点总时间t=t1+t2=2V0/g。(3)物体落回抛出点的速度与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Vt=-V0。•并且可以推广到物体上升过程中通过某一点,物体上升的通过这点的,跟下落时通过这一点的速度也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竖直上抛运动的V-t图象如图40所示,0-t1时间内是物体上升过程,速度为正,•竖直向上由V0减到零,上升的最大高度可由阴影部分的三角形面积求得

H=S=12V0×V0/g=V022g。t1-t2时间内物体

是下落过程,速度为负值,与V0反向竖直向下,•由零到-V0。t1-t2时间内速度图象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负值,表示落下的高度,其数值为H=V02/2g,所以物体在t2时间落回到抛出点。竖直上抛运动,上升阶段,下落阶段的速度图象是同一条直线,斜率K=-g,所以竖直上抛运动是整体上是一个竖直向上的V0为正方向,加速度a=-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解题要点】

例1.一质点由A点自由下落,经过B点到达C点,已知质点经过B点时的即时速度是到达C点的速度的3/5,BC间的距离是80m,求AC间距离和到达C点的速度。

分析解答

质点做自由落体运动,V0=0、a=g是已知条件,AB、BC、AC•段的联系是加速度相同a=g,且VB=3Vc/5,SBC=80m。要求SAC和VC,选择包函V0、Vt,a,s没有t的公式Vt2=V02+2aS列方程求解即可,设AC间距离为h,质点到C点速度为V,•则AB段(3v/5)2=2g(h-80),BC段V2=(3V/5)2+2g80;AC段V2=2gh。三个方程中任意两个组成方程组即可求出AC间距离h=125m,质点到达C点速度大小V=50m/s。

点评: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0=O,a=g是两个已知条件,只要按上节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对分析自由落体问题是简单易解的。

例2.一物体从36m高处自由下落,这个高度分成三段,每段用的时间相等,•则每段高度从上到下依次是 m,m和 m。

分析解答:本题可用两种方法求解,其一是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求解。设从上到下三段高度分别为h1、h2、h3,每段时间为t,总高度为h,如图41所示,则h•=-gt2 , 2112g(3t)2,h1=

12gt2 , h2•=

12g(2t)2

h3•=12g(3t)2-12g(2t)2.,解得h1=4m,h2=12m,h3=20m。

其二,由于自由落体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按其特点去求解,由运动开始时刻开始计时,在连续三个相等的时间内,其位移之比是S1∶S2∶S3=1∶ 2 3∶5,三段总位移是36m,则h1=h3=361355=20m。

361351=4m,h2=

361353=12m•,点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其特殊规律、掌握其特点,用其特点解题很方便。

例3 当向上的升降机离开地面60m时,从升降机里掉下一物体,经过4S,物体落到地面,那么当物体离开升降机时,升降机的速度为。

分析解答:物体随降机上升到离地面60m时掉下,此时升降机在向上运动,•有竖直向上的速度,物体也有竖直向上跟升降机大小相同的速度,所以物体离开升降机后做竖直上抛运动,物体竖直上抛的初速度就是物体离开升降机时,升降机的速度。物体离开升降机到落回地面,可按竖直向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上升到最高点后自由落体去计算。设物体上抛初速度为V0,上升到距抛出点的最大高度H=V02/2g——① 上升时间t上=V0/g——② 物体从最高点下落到地面是自由落体运动。

2H+60=gt下/2——③ t上+t下=4——④ 把①②③式代入④式,可得出V0=5m/S。

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还可把它上升和下降两段运动看成一个整体去计算。选离地面60m高处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整个运动的加速度a=-g,4s•后落回地面时的位移S=-60m。如图42所示。

根据s=V0t-12gt2 ,-60=4×V0•12104 可得出V0=5m/S。

2

点评:求解竖直上抛运动的两种方法相比较,还是把竖直上抛运动看成一个整体运动求解更简便。把竖直上抛运动看成一个整体运动时,是选抛出点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a=-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例4:在20m高处以初速度15m/s竖直上抛一物体,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则物体离抛出点10m时,所经历的时间是()

A.1s B.2s C.3s 4.3.56s

分析解答:竖直上抛运动是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a=-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离抛出点10m,可能在抛出点正上方,位移为正,S1=10m。•也可能在抛出点下方,位移为负,S2=-10m,求物体经历的时间,可选用S=V0t-12g(2t)2 的公式。当物体在抛出点正上方时,有10 =15t-10t2,求得t1=1S、t2=2S两个答案,这两个答案都符合题意,因为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物体有上升时运动到距抛出点上方10m处和下降时距抛出点上方10m处两种情况,对应两个时间,故A、B选项都正确,当物体在抛出点正下方10m处时,有-10=15t-212

10t,求得t3=3.56S和t4=-0.56S。t4不符合题意,舍去,D选项也正确。

点评:竖直上抛的物体,当它的位移为正时,也就是它运动到抛出点正上方某点时,可能是上升过程中经过该点,也可能是下落过程中回到该点,故应对应两个时间,两个速度,这两个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竖直上抛物体回到抛出 点后,仍要继续向下运动,此后物体的位移在抛出点正下方,为负值,故只能对应一个时间,一个速度,速度为负值,表示方向向下。

【课余思考】

竖直上抛运动有上升和下落两个阶段的运动,能否把这两段运动看成是一个整体运动?怎样理解竖直上抛整体是一个运动。

1.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5倍,甲从Hm的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m•高处自由落下,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B.甲、乙两物体下落相同的距离时它们的速度相等。、C.甲、乙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1∶2。 D.甲落地时,乙距地面的高度为Hm。

2.一个物体从H高处自由下落,其时间为达到落地时间一半时,下落高度为()A.H/2 B.H/4 C.H/8 D.H/12 3.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达到最高点时() A.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 B.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为零 C.加速度为零,有向下的速度 D.有向下的速度和加速度

4.一物体以v0=2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当其速度大小变为10m/S•时所经历的时间可能是()

A.1s B.2s C.3s D.4s

5.甲、乙两球,甲球在地面,乙球在距甲球高为h的正上方,在同一时间,•甲球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乙球自由下落,那么它们能在空中相碰的条件是()

A.V0C.V02gh B.V0gh

gh/2 D.V00

参考答案:1.B、D; 2.D;3.B;4.A、C;5.C。

改进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篇6

1 实验器材及操作过程

笔者选择了由光电门来计时的自由落体实验仪(天津科教仪器厂生产)研究,如图1所示。将实验装置安装好,接通电源,利用重锤线调节装置底座,使重锤线既要通过光电门发出的光线,也要通过支架上的中心轴线。把钢球放在电磁吸球器的下面,钢球被吸住。按下“放球”按钮,电磁吸球器断电,小球沿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固定在支架上的光电门。一般要在钢球下落的过程中选择4到6个位置进行测量研究,这样就需要让钢球下落8到12次。

将计时器的选择开关扳到“同步”,让电磁吸球器断电,同时钢球开始下落计时器同步计时,到钢球通过研究位置处的光电门计时结束,这样得到运动时间t,从计时器的显示屏上读出数据,可以读到1/1000s。瞬时速度通过平均速度来解决,我们知道当物体通过一段很小位移所需要的时间很短,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就近似等于瞬时速度。实验中,把两个光电门用橡皮筋捆绑在一起,测得两个光孔的竖直距离l很小,只有22mm,把它们固定在竖直立柱的某一研究位置上,将计时器的选择开关扳到“光控”,光电计时器数据清零,让电磁吸球器断电,钢球下落,当钢球下落通过第一个光电门计时器开始计时,到钢球通过第二个光电门计时结束,在计时器的显示屏上读出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间隔Δt(通常只有几ms~十几ms)。应用公式v=l/Δt,可得某研究位置的瞬时速度v。多次改变光电门的位置,重复测量,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

2 实验数据及处理

通过实验,可以获取许多组数据。我在湖北十堰参加省级教学大赛时测量的数据,如表1。

数据表格(光电门1、2的距离l=22mm)

钢球的运动时间tn和通过光电门1、2的时间Δtn是实验过程中直接获取的数据,瞬时速度v是通过公式v=l/Δt计算得到的。从数据可以看出,v随t的增大而增大,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v/t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把实验数据输入至Flash制作的课件中,对v与t的关系进行图像处理,如图2所示。

从图2中看到: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从而得山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我们还利用数据粗略的计算了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是根据数据直接得到比值g=v/t,二是利用得到的v-t图像处理,通过图线的斜率计算得到g,如图3所示。

3 实验方案的优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清晰,探究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操作方便流畅,数学处理简便,实验数据误差较小,教学效果很好。

(2)符合高一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物理和数学教学内容衔接较好。物理第一册教材第二章的前面部分、介绍了瞬时速度及其速度图像,该方案恰好是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如果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要求,学生的数学知识预备不足,有些勉强。

(3)符合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v-t图像”这一知识点的要求,课程标准,明确规定“v-t图像”为B级知识点。得到v-t图像后可以粗略计算自由落体加速度,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快捷准确。

自由泳运动员 篇7

第三十届奥运会我国游泳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男子运动员孙扬在400m和1 500m自由泳项目上取得金牌, 并且在4×200m自由泳接力项目上取得铜牌。这一突破是国家队多年来走出去、请进来这一策略的具体表现。通过与国外教练的交流学习, 我国的教练员对于技术和训练的理解普遍上了一个层次。对于训练中多学科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其实我国在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上的突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早在8年以前就已经初现端倪。当时以张琳为代表的中国运动员就已经在世界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上崭露头角。2006年至2008年以来, 张琳曾多次前往澳大利亚求教于曾经统治男子自由泳中长距离项目近10年的澳大利亚选手哈克特的教练丹尼斯, 并最终在2009年的罗马游泳世锦赛男子800m自由泳比赛中夺得金牌并打破世界记录。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更是加强了这种学习交流的深度与质量。以孙扬为代表的我国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的整体性突破集中反映了我国教练员训练能力的提高, 以及我国教练员对该项目认识的提升。

本文结合自身多年中长距离项目的训练实践, 以及国家队教练员以及科研人员的访谈, 对我国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的训练特点进行总结。

2 中长距离自由泳的项目特点

中长距离自由泳是一个技术和体能并重的项目。与其他项目不同游泳训练中的体能训练不光有陆上的, 还有水上的。技术训练手段和体能训练手段相互交织, 在时空训练理论的引导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我国运动员在此项目上全方位的提升, 无疑是因为我们的教练员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在中长距离自由泳技术的特点;并且完善了体能训练的概念, 能够真正做到技术与体能的统一。

教练员的训练指导思想直接导致训练的成败, 我们的运动员在先进的训练指导思想下取得了重大突破, 而教练员通过交流和总结完善了自身的训练思维。具体地说, 我国中长距离自由泳的提高, 不是某个人的提高, 而是整体的提高。我认为这一整体取得突破的根源来自于教练员对中长距离自由泳技术训练理解的深化。

3 技术训练的含义

在游泳训练中一直存在着一种争执, 到底是技术的训练重要还是能力的训练重要。而我认为, 还在讨论技术训练和能力的训练孰重孰轻的教练员根本就没有理解清楚什么是技术训练。技术和体能实际上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问题就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是以技术的改善和体能的提高为基础的。当然这话说的不全面,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含技能、体能、战术、心理、智能诸多方面的能力。

运动员技术的改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 而这些技术训练的方法是教练员根据项目特点以及运动员自身特点而设计出的方法。这些方法有的是现成的, 有的是独创的, 但是这些方法使用的前提是结合了项目和运动员自身的特点。

那么不难看出技术训练的核心不是在于技术训练方法的使用, 而是在于一系列不同难度的技术训练方法的设计。由此可见技术训练的含义就是教练员根据项目特点和运动员自身特点, 设计出能够改善运动员自身力量使用效率的一系列方法。

3.1 什么是运动动作技术

运动动作技术从字面意思理解, 就是完成运动动作的方法。2000年出版的《体育科学词典》认为运动技术是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2006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认为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 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这里的运动动作技术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体在某项竞技运动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运动目的, 如投篮、扣球、划水等, 合理有效的使用自身力量 (或能量) 的方法。

对于运动员个体而言, 只存在个体最适合的技术, 而不存在适合所有人的技术。教练员需要结合本专项项目特点, 以及运动员自身特点, 设计出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征的运动动作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于动作技术的理解也在不断的深入。

3.2 对技术训练的理解

了解了技术的基本含义, 就不难理解技术训练了。上面介绍过了技术训练的含义, 但实际上对技术训练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教会运动员正确使用力量的方法。也就是教会运动员正确的动作技术。第二个层次就是改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机能, 使之更符合项目要求, 从而具备更好地掌握和保持正确动作技术的能力。

第一个层次很容易理解, 这也是常规的技术训练手段。在这一层次上要求教练员了解该项目技术特点以及运动员自身特点, 合理运用技术训练手段进行训练。第二个层次可能不一定好理解, 但是其实大部分教练员都在用。我们所有的专项训练的手段其实都是在改造运动员的身体, 使之更符合专项需要。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就可以想到, 我们所有的专项训练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运动员能够更好的掌握和保持正确的动作技术。

我们最后需要的不是运动员能够做出正确的动作技术, 而是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有能力使用这一技术, 并坚持到最后。只有充分理解了技术训练的真正含义, 我们的训练中才能做到技能训练与体能训练的统一。

3.3 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技术特点

本人经过长期的中长距离自由泳训练实践以及理论资料的研究, 现将中长距离自由泳的技术特点总结如下:高肘抱水动作以及强有力的加速划水, 最大限度地加强划水推进力;划水动作达到最大推进力的同时一手前伸、身体侧转, 整个人体呈流线型身体姿态, 最大限度的减小阻力;强有力的六次打腿, 充分抬高人在水中的身体位置, 以减小游进中的阻力。

4 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的技术训练

应该说了解这一技术特点的人很多, 但是知道怎么去训练的人就很少了。大部分教练员对技术训练的理解停留在第一层次, 第二层只是被动地去做, 因此训练效果不尽如人意。

那么如何进行好第二个层次的技术训练, 就需要教练员首先搞清楚形成这一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技术特点的原理。或者说限制这些技术特点更好发挥的原因在哪里。

4.1 限制高肘抱水和强有力的加速划水的主要原因

限制划水动作发力的主要原因是躯干支撑力量。任何的发力都需要一定的支点, 而划水动作发力的支点就在躯干。因此躯干是否能够在发力时保持稳定决定了运动员在划水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身体转动的力量进行划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教练员认识到力量训练在游泳运动中的重要性。那个时候铁片拉力器成为游泳运动专项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那个时代的很多专业游泳运动员都有一点驼背, 这就是铁片拉力训练造成的后果。其实运动员铁片拉力训练在训练初期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当运动员铁片拉力的重量持续增长, 这一训练效果在实际的游泳训练中取得效果就微乎其微了。这就是因为当时的训练并没有解决好躯干力量的支撑问题, 运动员能拉30~50km的铁片, 但这一力量并不能够在划水中有效的发挥出来。时间进入九十年代, 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从康复训练中提炼出来, 真正进入竞技体育应该是在2000年以后了。这一概念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4.2 限制前伸、滑行的主要原因

中长距离自由泳划手技术一般采用前交叉的划手技术, 这一技术之所以适合中长距离自由泳是因为有较长的滑行和前伸时间, 滑行可以让参与划水的肌肉的到充分的休息, 并且由于充分的前伸动作能够使得肌肉充分拉长从而在划水过程中使出更大的力量。但是充分的前伸和滑行带来的后果就是速度的下降。

众所周知, 匀速运动是最省力的运动, 因此中长距离自由泳要想取得一个好成绩就必然的尽可能的保持匀速, 以使自身的能量使用的最为经济。解决好了这一问题除了运动员就可以以稳定的身体核心力量为支点, 充分发挥出强有力的划水力量之外。还需要有强有力的六次打腿技术。而强有力的六次打腿技术是降低前伸和滑行过程中速度下降的关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有一段时间教练员认为, 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应当采用两次打腿技术以节省能量的消耗, 从而把更多的能量运用到产生推进力更大的划手中来。而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中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都采用了六次打腿技术。六次打腿技术不仅可以抬高运动员游进过程中的身体位置, 而且可以提供一定的推进力, 尤其是在自由泳滑行阶段使运动员速度的下降不至于过快。

4.3 限制运动员六次打腿能力的主要原因

人体中最大的肌肉块就是在大腿, 因此, 六次打腿技术是一种耗氧量极大的技术。运动员摄入的氧气量是一定的, 要想减少腿部氧气的消耗只有通过大量的大腿训练来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通过大量的打腿的有氧能力训练, 改造运动员腿部肌纤维的构成比例, 增加红肌纤维在其中的比重, 从而降低打腿过程中氧气的消耗。

5 结论

技术训练的第二个层次在于利用专项训练手段, 根据项目自身特点, 改造运动员身体的形态和技能, 使其具备更好的掌握和保持正确动作技术的能力。

身体躯干是划水动作发力的支点, 为了发挥出更强大的划水力量就需要有更强大的核心力量的支撑;那么核心稳定性训练成为发挥出更大划水力量的关键。

六次打腿技术是一个耗氧量极大地技术动作, 那么改造运动员腿部肌肉类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推理法, 总结和分析我国男子运动员奥运会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 对教练员在训练中使用的先进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理论分析, 对中长距离自由泳技术训练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中长距离自由泳,技术训练,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自由泳运动员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仁川亚运会200米自由泳决赛、2012年伦敦奥运会200米自由泳决赛、2015年喀山世锦赛决赛的24名运动员;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录像解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运会运动员与奥运会运动员分段用时比较分析

 

(P为与前一阶段相比双侧概率,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下同。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亚运会和奥运会前八名运动员每50米分段用时大致呈递增趋势(亚运会组第四段50米用时均值减少0.1s),奥运会组每段用时均值和标准差都比亚运会组略小,说明奥运会组整体水平较强且每50米分段速度起伏较小,发挥更稳定;在第二个50米段双侧检验概率P=0.002,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在第三个50米段双侧检验概率P=0.020,呈现显著性差异,在出发后50米至150米的途中游过程中,奥运会组的体能储备充足,加速能力强,推进速度明显优于于亚运会组;在出发反应时和第一、第四个50米段,两组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亚运会组在出发技术上与奥运会选手势均力敌,并通过出发的惯性作用获得了较好的加速度,在第一个50米段用时并未落后奥运会组过多;在第四个50米段,亚运会组的速度均值略有减小而奥运组略有增加,但从数值上看,亚运会组仍比奥运会组慢0.61s。

2.2 运动员每50m分段用时比较分析

 

 

 

 

 

 

从表2、表3、表4中均可看出,三组运动员的第二个50米段与第一个50米段相比用时显著增加,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双侧检验概率P=0.000),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借助跳台出发后在水里获得了极大的俯冲作用力。出发技术在中短距离自由泳比赛中至关重要,一个敏捷利落的出发跳水能使游泳运动员快速滑行10-15米;第三个50米段与第二个50米段相比,三组的速度均略有下降,其中奥运会组和世锦赛组降速较为明显(双侧检验概P分别为0.015、0.003),主要原因是该两组运动员大多采用跟随战术,在紧跟对手的前提下尽量保存体力,为第四阶段的全力冲刺做准备;第四个50米段与第三个50米段相比三组均无明显变化,说明虽然运动员在竭力调动最后的体能进行最后冲刺,但由于体内乳酸堆积,推进力有所下降。在速度分配方面,三组均呈现用时百分比逐渐递增的趋势,但亚运会组第四个50米段用时百分比(25.47%)略小于第三个50米段(25.56%),说明亚运会组的体能分配较为合理,冲刺效果明显。

2.3 前两名运动员分段用时比较分析

2.3.1 孙杨与萩野公介的比较

 

 

在仁川亚运会决赛中,孙杨与萩野公介分段平均成绩分别为26.32s和26.31s,差值0.01s,标准差分别为1.06和1.22。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说明二者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表5显示,孙杨出发反应时比萩野公介慢0.03s,导致前50m孙杨落后0.07s。第二个50m段孙杨明显加快了比赛的节奏,追回0.62s,赛程过半孙杨以51秒26领先萩野公介0.55秒。第三个50m段孙杨继续保持强劲势头,此阶段比萩野公介快了0.38s。随后孙杨率先转身以0.93秒的优势(将近一个身位的距离)进入第四阶段,并继续给对手施加压力。但在比赛得最后20米阶段,萩野公介以惊人的冲刺能力迅速挽回劣势,最后率先撞线,实现逆转,此段用时孙杨为26.98s,萩野公介为26.00s,差值0.98s,可见萩野公介在比赛中成功地运用了后发制人的战术,强有力的后程冲刺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2 孙杨与阿格内尔的比较

 

 

在伦敦奥运会决赛中,孙杨的对手法国运动员阿格内尔身高达2米02,臂展惊人,动作频率快,游进时身体起伏小,具有超强的速度能力,被誉为近年来国际泳坛涌现出来的最具潜力的自由泳新星,在伦敦奥运会上以1分43秒14的绝对优势摘得金牌,孙杨以1分43秒93获得银牌。孙杨与阿格内尔分段平均成绩分别为26.23s和25.79s,差值0.44s,标准差分别为0.90和0.85。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说明二者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表6显示,孙杨在各个分段均以微弱的劣势落后于阿格内尔,与仁川亚运会相似,相对较大的劣势出现在第一分段和第四分段(分别落后阿格内尔0.41s和0.98s),说明法国运动员阿格内尔的速度能力比孙杨略高一筹,同时也能看到出发技术和最后50米的冲刺技术是孙杨的短板。

2.3.3 孙杨与盖伊的比较

 

 

在喀山世锦赛决赛中,孙杨的主要竞争对手萩野公介和阿格内尔均因伤未能出战,但英国新星盖伊的出现让孙杨再次痛失200米金牌。孙杨和盖伊的分段平均成绩分别为26.30s和26.53s,标准差分别为1.12和0.76,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说明二者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从表6得出,孙杨的出发反应时为0.74秒,仅位列第七,在50米转身后孙杨逐渐提速(100米分段用时26.44s,位列第三名),并在150米处(分段用时26.94s)追至第一名的位置,但在最后冲刺时盖伊的手臂划水频率明显快过孙杨,分段用时比孙杨快0.33s,最终盖伊以1分45秒14的成绩率先触壁夺得冠军,孙杨仅仅落后0.06秒,以1分45秒20屈居亚军。从出发反应时看,盖伊恰好比孙杨快0.07秒。启动的快慢是评价游泳出发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著名游泳理论专家谭政典指出,世界男子游泳运动员出发反应时达到0.60-0.69秒属于高水平阶段,达到这一水平的运动员非常匮乏。众所周知,身高臂长使孙杨在划幅上占据优势,但同样是身高的缘故,孙杨的腰腹肌控制能力不是特别好,出发速度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3 结论

3.1仁川亚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决赛前八名运动员每50米分段用时大致呈递增趋势,其中在出发反应时和第一、第四个50米段,两组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第二、第三个50米段分别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和显著性差异。

3.2仁川亚运会、伦敦奥运会和喀山世锦赛的前八名运动员的第二个50米段与第一个50米段相比用时显著增加,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第三个50米段与第二个50米段相比,三组的速度均略有下降,其中奥运会和世锦赛组战术性降速较为明显;第四个50米段与第三个50米段相比三组速度均无明显变化;在速度分配方面,三组均大致呈现出用时百分比逐渐递增的趋势。

3.3孙杨在200米自由泳比赛中技术动作舒展,划水幅度大、时效高,加速能力强,但出发技术略显逊色,在本文研究的三次比赛中,孙杨的出发反应时均在0.74s左右,排名靠后;最后冲刺阶段均出现一定的掉速现象,且在仁川亚运会、喀山世锦赛中均是在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反超,说明其短距离速度耐力有待提高。因此,孙杨要想在200米自由泳项目有所突破,需努力加强出发技术训练以及最后一个转身过后的速度耐力和爆发力训练。

摘要:运用录像解析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仁川亚运会、伦敦奥运会以及喀山世锦赛男子200米自由泳决赛运动员的分段用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出发、途中游、冲刺、分段用时等竞技指标对孙杨、萩野公介、阿格内尔、盖伊四位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男子200米自由泳运动员分段速度变化差异以及孙杨在该项目上的技术特点和优劣势。

关键词:男子,200米自由泳,孙杨,分段用时

参考文献

[1]高玉花,张红松.论竞赛规则对比赛节奏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3):115-118.

[2]钱磊,谭明义,男子中距离游泳运动员朴泰桓技、战术特点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90-96.

[3]张洁,中外男子1500米自由泳运动员各50米分段成绩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612-615.

[4]仁川亚运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incheon2014ag.org/.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仿真 篇9

幸运的是, 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这种曾经的遗憾, 已有望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加以弥补, 把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过程, 运用软件制作进行仿真成为了可能, 而且高效。我想以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仿真为例, 抛砖引玉。

一、程序的选择、结构和组织方案

Flash是一款动画制作软件。它几乎可以将自然界大部分事物都仿真成动画画面, 而且用Flash制作的课件常令人耳目一新。具体分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的特点与要求, 可以发现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实验步骤的减慢以及特定时刻的定格, Flash软件完全能胜任课件的制作。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的仿真程序主要包括实验简介、实验原理、实验演示、数据处理四大部分, 实验演示是本程序的核心, 它有三个部分:仪器调整、演示过程、记录数据。

二、程序各主要部分设计

本程序共分两个场景设计, 分别用来导入标题、实现初速度为零的实验过程。设置场景属性, 背景色为黑色, 其他值默认。

1.“场景1”层设计

本场景用来产生一个实验标题、实验分组的仿真效果, 共分2层。

第1层, 命名为“yingyue”, 第一帧为关键帧, 在这一帧导入一段背景音乐。

第2层, 命名为“bj”, 第一帧为关键帧, 制作标题、课题, 放到适当位置, 新建两个按钮, 用来实现分支到初速度为零的实验过程和初始速度不为零的实验过程。

场景的Action script:

(1) 在第2层第一帧添加stop () ;

(2) 按钮“初速度为零”添加on (press) {gotoAndStop ("场景2", 1) ;}

(3) 按钮“初速度不为零”添加on (press) {gotoAndStop ("场景3", 1) ;}

2.“场景2”设计过程

本场景用来实现初速度为零的自由落体运动的仿真过程, 本场景共13层。每层的第一帧用来显示进入状态, 2、3帧分别用来显示实验简介、实验原理, 4到6帧用来实现实验演示循环过程, 7到13帧用来实现数据处理过程。

第1层, 命名为“biaogetest”, 第1、4、6、7a、12a、13a帧为关键帧, 在第4帧、第5帧、第6帧加入如下的15个动态文本框。 (7a表示第7帧加入了Actionscript)

第12帧除加入第4帧动态文本框外, 另加入9个动态文本框。

第13帧, 在12帧的动态文本框基础上加入一个动态文本框textg。

它们用来记录小球到A门的高度h、小球下落时间、小球在B门处下落时间以及记录数据处理结果。

第2层, 命名为“biaoge”, 第1、4、6、12、13帧为关键帧, 用来框架第一层的动态文本。

第3层, 命名为“ball”, 制作一个小球电影短片拖放到舞台上, 第1、4a、5a、6a帧为关键帧。

第4层, 命名为“weizhi”, 第1、4帧为关键帧。加入test1、test2、test3这3个动态文本, 分别用来记录B门到顶部的高度h、小球运动时间, 以及小球在B门时的下落时间, 制作3个按钮, 用来控制记录高度h、时间t、控制再实验一次, 制作记录时间的计时器背景图形。

第5层, 命名为“zhezhaochen”, 第1、4帧为关键帧, 用来控制B门在拖动时上部不会显示, 遮蔽第6层和第7层。

第6层, 命名为“button”, 第1、4帧为关键帧, 先制作一个隐形按钮, 为在拖动B门区域内显示手势图形。

第7层, 命名为“Bm”, 第1、4、6帧为关键帧, 制作一个B门的电影短片, 拖到舞台命名为“bm”, 用来仿真光电门。

第8层, 命名为“kjbutton”, 第1、4帧为关键帧。用来放置一个在K键处的隐形按钮, 按下时控制电影短片“kj”能旋转。

第9层, 命名为“kj”, 第1、4帧为关键帧, 制作一个电影短片仿真开关K键。

第10层, 命名为“pm”, 第1、4帧为关键帧, 制作一个电影短片仿真P门。

第11层, 命名为“Kuanjia”, 第1、2、3、4a帧为关键帧, 用来放入实验装置图示, 第2帧、第3帧分别用来放置“实验简介”“实验原理”。

第12层, 命名为“mulu”, 第1、2、3、4、5、6、7、13帧为关键帧。制作五个按钮:“实验简介”“实验原理”“实验演示”“数据处理”“返回主页”, 用来实现实验控制。

第13层, 命名为“bj”, 第1、2、4、6、7、13帧为关键帧, 用来显示背景颜色。

场景的Action script: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采用Flash工具, 设计和编制了一套该实验的CAI仿真程序。使用表明, 本软件界面友好, 动画逼真、生动, 实验过程交互功能强, 内容丰富, 学生兴趣大, 有很大的实验辅助教学价值。不足处是立体感不是很强。

摘要:笔者分析了自由落体实验不易观察的困难, 采用Flash工具软件, 成功地设计和编制了一套测量物体自由落体过程的仿真程序。使用表明, 软件界面友好, 仿真度高, 互动功能强, 实验内容丰富, 可用于辅助教学。

关键词:自由落体运动,仿真,实验,多媒体,Flash

参考文献

[1]黄笃之, 等.普通物理实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2]郑佰鸿.Flash Action script语法参考辞典[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1.

[3]杨述武.普通物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自由泳运动员 篇10

关键词: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比赛活动特征,体能需求,体能训练

1、前言

1.1、研究背景

自由式摔跤是格斗类对抗性项目, 它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通过身体的直接接触, 使用技术动作破坏对手重心, 摔倒与控制对手的运动项目。在比赛中分为站立和跪撑两种角斗的形式。摔跤运动属于徒手对抗性项目, 需要一定的技能做保障, 比赛是以制胜对手为目的, 这就要求除了掌握相当数量的进攻、防守、反击技术外, 更需要有相当高的体能水平作保证。规则的变化也使该项目的体能训练提升到一种新的高度, 比赛由原来的3分钟改为2分钟, 采用3局2胜制, 并且同一级别的比赛要在一天内结束, 运动员在一天内可能要完成4-5场比赛, 甚至更多, 这就使得比赛的对抗性明显加大, 节奏更快, 对运动员的有氧与无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场上有足够的体能做支撑。另外, 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 如振动、核心、悬吊等训练手段的出现, 为现代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注入了新的活力。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对高水平男子摔跤比赛的活动, 项目训练, 特征进行系统解构, 充分认识高水平男子摔跤比赛的体能表现特征与体能需求, 构建优秀男子摔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体系。

(2) 研究意义。

本研究基于男子自由式摔跤的比赛及项目特征构建优秀男子摔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体系, 在理论上可以丰富男子摔跤的训练理论, 拓宽男子摔跤研究的渠道; 在实践上对于指导男子摔跤训练, 规划男子摔跤训练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男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的建立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又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摔跤文献综述

(1) 从体能角度进行研究。

自由式摔跤是格斗类对抗性项目, 在比赛中分为站立和跪撑两种角斗的形式。规则的变化也使该项目的体能训练提升到一种新的高度, 比赛由原来的3分钟改为2分钟, 采用3局2胜制, 并且同一级别的比赛要在一天内结束, 运动员在一天内可能要完成4-5场比赛, 甚至更多, 这就使得比赛的对抗性明显加大, 节奏更快, 对运动员的有氧与无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场上有足够的体能做支撑。另外, 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 如振动、核心、悬吊等训练手段的出现, 为现代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运动训练的不断科学化, 精细化。

(2) 从技术角度进行研究。

摔跤运动属于徒手对抗性项目, 它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通过身体的直接接触, 使用技术动作破坏对手重心, 摔倒与控制对手的运动项目, 需要一定的技能做保障, 比赛是以制胜对手为目的, 这就要求除了掌握相当数量的进攻、防守、反击技术外, 更需要有相当高的体能水平作保证。

(3) 从生理生化角度进行研究。

训练是为了比赛, 每一项训练手段方法都是为了提高比赛能力而设计的。通常通过一些相关的生化指标来监控训练, 主要包括肌酸激酶、血尿素、血翠酮、皮质醇、血红蛋白、血乳酸、血氨等。通过这些指标的监控, 可以实现:1客观评价训练负荷的大小和合理性;2评价专项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其主要意义在于评价专项训练方法的针对性, 了解其是否能够达到提高专项能力的目的, 能够达到什么水平和标准, 并提出改进建议;3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4为探讨创新性的训练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训练监控是一项有很强计划性、针对性和目的性的科学研究工作, 具有个体化、系统化、指标选择合理化、和操作规范化的特点。

(4) 从供能角度进行研究。

摔跤是一个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灵魂、耐力为保障的在对抗中表现技术动作的体能和技能相结合的非周期性竞技项目。它的特点是两人的垫上直接的徒手接触, 对抗中要善于克服非恒定阻力。摔跤比赛具有争夺激烈, 复杂多变的特点。在比赛中, 有时双方激烈的搏斗, 有时又是互相对抗, 攻、防反复变化。运动员要应用各种抱腿、过胸、提抱等动作, 完成从转移到跪撑, 从摆脱对方到反攻得分等过程, 每使用一次动作的持续时间很短, 大多数的情况下, 完成一个动作后到使用下一个动作开始, 均有瞬时间间歇。但由于运动员应用每个动作都是要克服对手制约力达到控制对方从而取胜的目的, 许多动作是短时间内竭尽全力完成的。运动时, 人体能量产生的过程包括无氧代谢 (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 与有氧代谢 (包括糖、脂肪酸、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有氧氧化供能 ) 两种方式。实际上在任何运动中这两种供能方式均同时发生, 只不过依据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的不同两种供能方式占的比重有所不同, 只有主次之分, 没有绝对界限。无氧代谢的供能特点是供能效率较高, 但供能时间很短;有氧代谢供能的特点是供能效率较低, 但是供能时间较长。磷酸原供能系统可提供极限强度运动6-85, 最多不超过105;糖酵解供能系统可供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30-905;糖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可供亚极限强度运动约90min;脂肪酸氧化供能时间不受限制, 适宜于中和低强度运动; 蛋白质和氨基酸供能时间可从运动开始后30-60min起, 直到运动结束。摔跤比赛后血氨的积累, 反映了比赛过程中ATP的分解和合成的负平衡。比赛后血乳酸的积累, 反映了比赛过程中机体糖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的负平衡。可见, 摔跤是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途径的运动项目。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研 究对象

本研究以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为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摔跤队, 国家队以及甘肃、青海等队男子运动员为实验观察对象。

3.2、研 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为深入地进行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通过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资源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书籍、专著和学术成果, 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了国外专家讲学、国内高水平教练员赴外学习进修的相关资料, 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好了理论基础的构建工作。

(2) 专家访谈法。

围绕男子摔跤体能训练, 访谈5名从事国家队及省队训练工作的专家及教练深入了解男子摔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为构建男子摔跤的体能训练体系提供参考。

(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 本课题将采用问卷调查, 本文设计了“摔跤教练员问卷”的专家问卷调查 , 调查问卷设计之前 , 查阅了许多有关社会调查方面的书籍, 为本文的问卷设计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针对问卷设计的内容, 征询专家的意见, 以保证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

(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的结果, 应用列联表分析, 同一问题的不同人群回答结果进行总体率的检验分析, 主要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

(5) 逻 辑分析法 。

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类比等逻辑分析方法, 对取得的各种信息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论证有关结论和建议。

(6) 实证研究法。

以陕西队优秀运动员为实验对象, 用建立的男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指导运动员周期训练, 以验证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并对体能训练体系进行完善。

4、结 果与建议

4.1、结 论

男子自由式摔跤的体能训练体系包含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以及监测评价体系。对于男子摔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其训练目标主要以提高长时间运动能力、高强度活动能力、反复高强度活动能力、短时间恢复能力以抗运动损伤的能力等为主;训练内容则主要包括以高强度有氧训练为主, 中等强度训练为辅的的有氧能力训练, 以速度、加速度、速度耐力以及灵敏等形式的无氧能力训练, 以基础力量、功能力量、力量耐力以及柔韧性等形式的力量训练, 所有的训练内容应根据运动员位置特征及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安排;方法体系要根据训练目标与内容, 结合人体对负荷剌激的适应性规律进行安排, 练习的形式可以在确定训练负荷后根据训练目的进行设定。

4.2、建 议

《自由泳运动员(精选十篇)》

自由泳运动员(精选十篇)自由泳运动员 篇11 要向队员明确腿部练习的重要性近年来有些优秀的游泳教练员认为,在短距离项目中,快速的打水动作能够将兴奋的冲动反馈到中枢神经系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