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原文(精选8篇)
答谢中书书原文(精选8篇)
篇1:答谢中书书原文
shān chuān zhī měi ,gǔ lái gòng tán 。gāo fēng rù yún ,qīng liú jiàn dǐ 。liǎng àn shí bì ,wǔ sè jiāo huī 。qīng lín cuì zhú ,sì shí jù bèi 。xiǎo wù jiāng xiē ,yuán niǎo luàn míng ;xī rì yù tuí ,chén lín jìng yuè ,shí shì yù jiè zhī xiān dōu ,zì kāng lè yǐ lái ,wèi fù yǒu néng yǔ qí qí zhě 。(xī rì yī zuò :yáng )
篇2:答谢中书书原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朗读停顿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篇3:答谢中书书原文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
4 (2) 夕月欲颓, 沉鳞竞跃 ()
4 4 (3) 实是欲界之仙都 ()
2.简述此文之大意。
3.选出诵读下面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B.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C.实是欲/界之仙都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练习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a
[唐]王维
近腊月b下, 景气c和畅, 故山殊可过d。足下方温经e, 猥f不敢相烦。辄便g往山中, 憩感配寺h, 与山僧饭讫i而去。北涉元灞j, 清月映郭k。夜登华子冈l, 辋水沦涟m, 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 明灭n林外。深巷寒犬, 吠声o如豹。村墟夜舂p, 复与疏钟相间q。此时独坐, 僮仆静默, 多思曩昔r, 携手赋诗s, 步仄径t, 临清流也。当待春中, 草木蔓发u, 春山可望, 轻鲦v出水, 白鸥矫翼w, 露湿青皋x, 麦陇朝y。斯之不远z, 倘能从我游乎ヒ?非子天机フ清妙者,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ヘ相邀?然是中ホ有深趣矣。无忽マ!
因驮黄ミ人往, 不一ム。山中人王维白。
【注释】
a裴迪:唐朝诗人, 关中 (现在陕西省) 人。早年和王维同住在终南山, 互相唱和。他的诗多描写自然风物, 颇有特色。
b腊月:农历十二月。
c景气:日光与气候。
d故山:称自己隐居的山。殊 (shO) 可过:很可以去看望一下。
e温经:温习经书。
f猥 (wDi) :卑贱。 (客套话) 。
g辄 (zhR) 便:常常就。
h憩 (qì) :休息。感配寺:寺庙名。
i饭讫 (qì) :吃完饭。
j涉:渡过。
篇4:答谢中书书原文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用典雕琢,行文清新隽永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陶弘景在文中写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对江南的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的表达了赞美之情。文末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全文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
文章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平和自然、立意高远;“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50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动物跃然在目,鲜活如生。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全文结构杂而不乱,结合有序。尤其是高山流云、青林翠竹等,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而另一篇名作《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官于黄州期间,在元丰六年十月里一个普通的夜晚,苏轼正要入睡的时候,看到了照进窗户来的月光。这月光引发了他千愁万绪,于是他“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晏殊《蝶恋花》词中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对于遭受过陷害,险些失去性命的苏轼来说,能够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潇洒心态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一入夜都早早安歇去了。农历十月份的晚上,肯定已是颇有些寒意了,并不是散步的好时间,可苏轼不但有这份雅兴,更有闲情散步到承天寺,应该缘于内心的不平静吧!我们揣测被贬后的闲散,也许并非苏轼所乐意的,苦闷压抑的他要找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而张怀民与苏轼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应该是最佳人选。苏轼在寂寞时在寻找知音,张怀民虽然被贬,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当然是苏轼的知音。韦应物有首小诗云“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一样的夜,一样的散步,一样的清冷天气,甚至一样的怀念朋友的心绪,舍他其谁?苏轼出门的时候,想的应该也是“幽人应未眠”吧? 两个沦落天涯的人此刻共同欣赏着月色。今夜月光如此的皎洁,以至于让他们在错觉中以为那庭院中洒落的不是月光,而是一地清澈透明的水。
全文的结构是先叙事,再写景,后抒情。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至今为后人琢磨。这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隐喻手法的运用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两句之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区别,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五味杂陈。比较两篇文章,相同之处都是作者不满于现状,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同中又不尽相同。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其中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
篇5: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1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诗词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一
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其二
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其三
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其四
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因此而隐居茅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2
作品原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译文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无*界。欲界是没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自:从。.未:没。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篇6:答谢中书书
【学习任务】
1、积累“共、颓、沉鳞、竞”等文言实词、虚词,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能正确流畅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3、学习寓情于景、动静相衬的写景方法。
【知识储备】
1、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文中人物:
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自主学习】
(一)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
(二)再读:自读3—5遍,读熟。并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1、解释加点词 古来共谈____ 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与______其奇者 .....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第一层(第1句-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第 句-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 句-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一)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析。
(三)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
1、这句话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
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
3、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
4、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现美景?
5、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四)请你帮忙分析一下,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巩固强化】
(一)背诵课文,并用原文填空。
(1)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达出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山川美景由衷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 ” “ ”两个时段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这两句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三)品读课文,赏析佳句。
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赏析:
(四)对比阅读,完成1-4小题。甲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略)乙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甲文: 乙文: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学以致用,片断练习。
“谁不说俺家乡美”,我们的家乡简阳虽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但也有很多怡人的景致,试着在你的脑海里搜寻一处家乡小景,写一个片段,记得运用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的写法哦。
(三)略
(四)1.(1)或:有时(1分)(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4)俱:全,都(1分)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分)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分)(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附:答案
自主学习部分
(一)弘hóng、颓(tuí)、鳞lín、跃yuè、与yù
(二)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1、共:共同 ;四时:四季;俱:都;歇:散尽;颓:落下,落山;沉鳞:潜游水中的鱼儿;竞:争着;与:这里指欣赏
2、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可听见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分3层。第一层(第1句): 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第 2 句-第5 句):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 6句-第7 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五)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合作学习部分
(一)“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取景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方法、语言的凝练生动等。
(二)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水的心境。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此文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细细品味美句。以下答案仅作提示,不可机械对应。
1、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美好。
2、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得声音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特别传神。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还可赏析“歇”、“竞”等词。
4、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分析略。
5、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四)此题不深究,初步让学生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巩固强化
(一)(1)山川之美,古来共赏。(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
篇7: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
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以读促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题解读。
1.(大屏幕出示美丽风景画)画上的风景美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看到这些画面,你们会想起哪些优美的诗句,谁能背出连续的两句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2.解题,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知识。
(1)指名读课题,明确课题意思(答:回复;中书:官职;书:书信。即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划分课题朗读节奏。
(2)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知识。
明确: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合称六朝书信双璧。
二、正字断句诵美文
1.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词。
(2)教师范读全文,提示学生注意音准和节奏。
(3)正字正音。备案:颓、与
(4)把握文章朗读节奏。
讲解骈句和散句以及它们的节奏划分方法。
讨论后(大屏幕出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指名男女生对读骈句,齐读散句,点评。
3.全班男女生对读骈句,齐读散句。
4.指名读。
5.齐读。
三、质疑解难疏文意
1.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然后提问。
2.教师问难
(大屏幕出示)词语积累,引导学生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欲界之仙都
3.翻译全文。
(1)指名翻译,纠错点评。
(2)(大屏幕出示译文)齐读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男女生赛读。
四、研读赏析寻美点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我发现了文章
之美,请听我读: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备选词语示例: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等等)
示例:我发现了文章一字之美,请听我读:高峰入云----“入”字写出了山之巍峨高大。
我发现了文章一词之美,请听我读: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辉”一词写出了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的奇观。
我发现了文章一句之美,请听我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
我发现了文章写法之美,请听我读:高峰如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五、设身处地探情感
1.思考:“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交流讨论,明确: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教师小结:大家说得真好。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地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
六、声情并茂诵经典
这样美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背下来,让我们齐声背诵。
七、拓展延伸写美文
1.提示语:我们龙岩也是一个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的地方,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是不是为此自豪呢?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妙笔生花描绘一处龙岩美景。要求:(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龙岩的一处美景;(2)仿照本文骈散结合(写景四字骈句,抒情散句)的方式;(3)骈句应10小句以上,散句不限。
2.学生练笔。
3.推荐写得好的进行展示。
4.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徵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同学们还小试牛刀,描写了家乡的美景。读着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山美、水美、文美、情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请记住:(出示课件)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八、作业布置
(出示课件)
1、背诵并默写课文
篇8:答谢中书书原文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学习,预习,相互交流,当堂检测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目标性,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学什么(目标),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得怎么样(针对性训练、当堂检测)的过程,是先学后教,反思改进的过程。现以《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为例,谈谈预习、相互交流、当堂检测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一、“预习”是学生自主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
“预习”被人们称为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无数优秀者,无不是“预习”的受益者。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预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获得新知识的活动。预习有课下预习、课上预习两种。实践证明,预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课前老师精心编写目标明确的预习学案,告诉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明确指向。以小组为依托,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式, 自己学,和大家一起学。这样的学习,目标性强,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好;有利于学困生的成长。心理学认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容易沟通,易于接受,小老师往往会起大作用。
预习类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片段
(一)资料助读
1.书,即书信________________。
2.据提供资料勾画对作者的生平感兴趣的部分,并对作者做简短的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诵读山水,积累语感
1.读准字音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 。
2.读清句读 (dòu): ______________。
根据提示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 在此基础上, 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3.读懂大意: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还有哪些词或句子不理解,记在这里吧。
4.读出层次 。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
5.读出味道。
(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1.有人评价 《答谢中书书 》“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 又是怎样描写的? 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 如可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写景视角、层次结构、描写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佳句赏评用两层语言表述:景物描绘 +内容评赞
示例:高峰入云
巍峨的山峰耸立云端,“入” 字写出山峰永不止息的向上生长的状态。
总结写景方法。
2. 王国维说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3.你认为本文获得如此赞誉——“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的理由是什么?
4.我的疑问:
从教学设计来看,教师编制了预习学案,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学案把知识化成了一个个问题,给学生补充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资料。目标指向性很强,学习重点明确,有“方法指导”,“示例”, 告诉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提示学生利用一切资源,互帮互学,解决所有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仔细阅读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学出个性,学有所获。学案具有吸引力,具有激励性。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知道学什么,这是基础;学生能够自己读出疑问,那才是较高境界。如“还有哪些词或句子不理解,记在这里吧” “我的疑问”,在展示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夕日欲颓”、 “欲界之仙都”中的“欲”怎样理解?学生还提出来“本文无处不在地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不能理解他“只管怡情山水, 不顾国家安危、明哲保身的做法”,“临阵脱逃,哪来的得意”。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了不起,说明我们的学生有思想,具有挑战性。这是做中学,用中学, 悟中学的学习,是纯粹的自主学习模式。这个过程解决了怎样学的方法问题,价值观念的问题。
二、“相互交流”是有效学习的精髓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能激发学生在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有效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 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学生在相互交流展示过程中提出疑惑是最可贵的。“预习”需要小组内及组与组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课堂展示需要小组内及组与组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很好地展示小组预习合作成果。解决问题需要小组内、小组之间,畅所欲言,甚至是激烈争辩,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强,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夕日欲颓”、“欲界之仙都”中的“欲”怎样理解?经过片刻思考,有学生做了回答,“欲颓”的“欲”意为“将要”;“欲界”的“欲”意为“世俗的七情六欲”。这是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语言环境不同,语义也会不同。学生提出“本文无处不在地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不能理解,“他只管怡情山水,不顾国家安危、明哲保身的做法”,“临阵脱逃,哪来的得意”? 这引起了激烈争论。学生甲说:当时朝廷矛盾深厚, 皇帝昏庸,他不能施展才能,甚至还有被奸臣迫害致死的可能,躲在山里做“山中宰相”,也算为国家出力了。学生乙说:他不当官了,躲在山里研究中医药,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成《本草经集注》,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法,也算为人类健康做了贡献。学生丙说:皇帝好像和陶弘景有默契,要不怎能读懂他的诗和画,有事又怎能去山中问计?没有默契他又怎么可能陶醉于山水呢?学生丁说:他躲在大山,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欣赏着风景如画的山水,做着 “山中宰相”,当然得意自豪了。……
提问题的、发言的同学分属于不同小组,代表不同小组的思想,学生相互交流、争论的过程很精彩, 争论的结果是学生逐步养成一丝不苟、探究创新的学习精神,养成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好品质。学生能力越来越强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作为一种极具实效性的教学形式,被人们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宽松和宽容的学习环境,把小组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家卡甘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有同伴教学法、小组游戏竞赛、小组辅导个体和共学式等等。
著名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三、“当堂检测”是教学相长的最有效手段
“当堂检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掌握与运用规则,可能是人类最主要的智慧技能。要把规则牢固掌握、运用纯熟就必须反复练习。这一观点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如没有“当堂检测”和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是很难把新的知识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也很难使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完善、更充实。请看围绕目标进行的针对性的课堂检测:
(一)识记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断句读。
山川 / 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通文意。
(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悟美景,体情怀
1.悟美景。
找出总领全文的一句话。
2.体情怀。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_ 文中的动景是: ___________。
(4)读到__________,我想到山峰俊美,直插云霄,我真想和同学们到这里爬山,站在山顶上去感受“________________(杜甫诗)”的豪迈,那该多惬意啊。
此检测题,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在小组合作的平台上,在预习、相互交流、教师指导的有效活动中,有96%的学生达到了目标。
当堂检测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课堂是全体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尊重学生的差异,发现学生特长,激励学生潜质,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目标之一。认真落实当堂检测,及时接受反馈信息,归因分析,及时进行调整补充,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在“反馈——改进”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运用激励性评价,使反馈性与激励性相统一,有利于学生潜能的自我开发,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落实 “学——测———评———改”,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实现教学相长。
上一篇: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下一篇:《与朱元思书》9篇(全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