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9篇(全文)
《与朱元思书》(精选9篇)
《与朱元思书》 第1篇
吴 均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梁陈之际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写给朋友朱元思诉说行旅所见的信, 但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在寥寥百余字中, 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
首先,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表现了作者爱慕自然, 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 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
“风烟俱净”从大处着眼, 勾勒出一幅背景:高洁明净的天空。接着“天山共色”天与山相连, 天地一色, 万里无云, 仰视峻山高耸、挺拔。表现作者心胸开阔, 心地坦荡, 心如明镜。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作者坐在小舟之中随着江流飘飘荡荡, 时而转东, 时而转西, 从而由此产生了飘逸自得的心情。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作者以简捷的笔墨交代了要描写的奇山异水的时间、距离及其特色:“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其次作者用华丽辞藻描写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夸张的手法, 描尽山水之美。这里碧波荡漾, 澄清透明;鱼群穿梭, 逗人游兴;细石奇形怪状, 别有情趣。游鱼流动, 使得山水别有生机;细石寂静, 衬得游鱼娓娓可爱。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此时作者回归自然之心显现。接着“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表现了富春江高谷深山相连;江水落差极大, 所流经之处成万钧雷霆之
势。让人置身在这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的境地, 怎不胸怀激越。前为寂静清秀之水, 让人玩味;后为澎湃激越之水, 壮怀激烈, 让人心惊。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寒树参天的高山, 蜿蜒连绵, 遮天蔽日。高大直指苍穹的寒树, 互比高低, 给高山增加了无限生机。表现了作者在仕途中努力拼搏的艰辛。
奇山异水, 引出了奇声异音:“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作者坐在小舟之上, 倾身听水石相激, 泠泠泉水, 宛然动听;鸟之鸣, 晶莹润畅, 富有情趣, 悦耳动听;蝉、猿鸣声在空谷传响, 连绵不断, 让人沉醉其中。
随着借景抒情。“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强化了山水之奇和山水诱人的强大力量: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 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文章的最后:“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回映奇山寒树的描写, 更增添了山水的奇异色彩。
与朱元思书 第2篇
河塌初中 祝浩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的内涵,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视频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富春江本身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古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阳。
——元
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
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
苏轼 这么多诗人会聚于此,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复习《山中杂诗》
2、简介作者及风格。
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出作者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
题解:与:给
书:书信 给朋友朱元思的信
3、文体简介:
书---书信,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描写的是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
二、朗读课文
1、要求:先自由朗读课文,不懂读的字就标出。给生字注音,再听读,注意语速、停顿、重音、节拍等。然后齐读。
2、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
缥()碧
急湍()
窥()谷
轩()邈()
泠泠()
鸢()飞戾()天 经纶()
横柯()
嘤()嘤成韵
千转()不穷(2).注意技巧:
a.语速,应稍慢,品味意境;
b.停顿,逗号、句号不一样,段落结束更长; c.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落在第四字; d.节拍,多为“22”,个别“13”。
3、听读
4、小结,注意语调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轻快)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舒缓)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惊叹)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慨叹、平缓、轻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惊叹)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轻松、欢快)
5、齐读
三、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三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
小结学生问最多的字词句。
四、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在第一段中用了一个总括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但在后文中却先写水,后写山,对此你怎么看待?
(1)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
(2)文中“奇山”部分详写,“异水”部分略写。
五、赏析品味——意境美
1、你认为富春江美吗?请用下列句式说一句话
富春江的------美,美就美在------------。
2、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异水
水色-----缥碧
水态——静(清澈)动(湍急)
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山形——负势竞上争高直指
奇山
山声——水激
鸟鸣
蝉转
猿叫
山林——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山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更显其空灵之性;山有水相映,更增勃勃生机。这山水相映之美,既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又将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新而深幽的“独绝”意境。人若置身其间,纵目骋怀,无不为富春江的秀美景色而心旷神怡、陶醉倾倒了。
3、体会感受——志趣美
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情感的抒发与景物的描写相得益彰,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反衬出富春江景色惊人之美和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六、感受语言美:
我们感受到作品的志趣美,让我们再来感受它的语言美。再读课文,你觉得文章中哪些句子写得精彩,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小结: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特点是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七、拓展延伸
《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八、课堂小结 :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辞采隽永、音节和谐,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名画,因为它不仅景物鲜明,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九、布置作业
1、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板书设计
总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异水
水色-----缥碧
水态——静(清澈)动(湍急
分
山形——负势竞上争高直指
奇山
山声——水激
鸟鸣
蝉转
猿叫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与朱元思书》 文言文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7-02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感受文中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3.理解作者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1课《与朱元思书》。
2.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课题?
3.齐读课题。
4.六朝文人喜欢在往来书信中用景物描写做点缀,作用有两种:一是用典型的景物打动对方;二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吴均为什么写这份信呢?我们来走近吴均,了解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家世贫贱,好学而有俊才。吴均的著作,本以史著为多,有《后汉书注》九十卷,《齐春秋》二十卷等,可惜都佚散不传。吴均以文名世,名在山水散文,而多以书札的形式出现。《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等就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三、文体知识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与朱元思书》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是骈散结合的形式。
四、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的读音。缥piǎo碧;湍tuān急;夹jiā岸高山;轩xuān邈miǎo;泠líng泠作响;嘤yīng嘤成韵;鸢yuān飞;戾lì天;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有时见jiàn日
2.学习文言文,必须先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古代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代的汉语言学家为我们在文言文中标上了标点,但我们在朗读时还是要注意适当停顿断句。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呈现的方法为课文标出停顿。
展示:朗读文言文应掌握节奏停顿的方法:第一,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第二,文言文中句首语气词和关联词;第三,文言文句中转折词前一般应作停顿;第四、文言文句中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与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第五、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前后停顿;第六,文言文中省略句中省略成分所在处停顿;第七,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时名词前应作停顿;第八,统领词的停顿要体现统领词所管辖的范围。
五、理解课文,知识梳理
1.这篇课文有两个通假字,是哪两个?分别是什么意思?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两句话的意思?蝉则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词,说说分别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并且解释一下该词所在句子的意思。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大部分的课文我们都已经翻译了,还有哪几个句子我们没有翻译呢?谁来翻译一下?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六、品析课文,探究写作特点
1.齐读课文,思考:整篇文章围绕哪一句话写?关键词是?2.这一段山水,山之奇,水之异,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这句话从哪几个方面写水之异?(水色青、水清澈、水流急)这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异水?
3.以上是从哪种感官来写山水?(视觉)下面几句是从哪种感官来写山水?(听觉)你读后的体会是什么呢?综上所述,这用了什么方法?(形声兼备)
4.写了山水,写了鸟禽,接下来该写什么了?(人)。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这是从哪个方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衬托了山水诱人的力量。)(虚实相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又写了“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小结
学习《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可能是书信中残留的部分,从文字我们无法了解吴均描写这些景物的用意,但我们品味了南北朝时山水小品骈体文的清丽,感受到吴均厌恶追名逐利,忘情山水的雅兴。那么下篇课文,陶渊明会带给我们什么礼物呢?请听下回分解。
作者简介:
《与朱元思书》的写景艺术 第4篇
文章开篇便从大处着笔“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朗气清、天山一色的开阔意境, 使人心情舒展。而后“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个字总揽胜景, 更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特征和清新意境, 使山光水色宛然在目, 令人心生向往之情。
接下来写“异水”, 突出富春江水晶莹澄澈的静态美:正面描写是“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极言水的澄澈透明。侧面烘托是“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清水之下穿梭的鱼儿可见, 垒垒的细石可睹, 游鱼之动, 细石之静, 相映成趣, 使人如身临其境。然后作者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 勾勒其飞动雄奇的动态美:“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江水迅猛奔腾, 一泻千里, 滔滔汩汩之势令人惊心动魄。
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之奇:“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作者笔下的山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 它们仿佛要直上青天。作者用神奇的想象使险峻的山势活灵活现, 更赋予群山以生命的动感, 让无生命的群山变得生机盎然;其次从声的角度写山音之奇:“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这里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空山幽谷之中, 泉水丁冬, 百鸟和鸣, 知了叫个不停, 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 长短错落, 高低交替, 如天籁般给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情趣;最后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之奇:“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这几句写出了船行于枝密林茂处, 浓荫蔽日, 偶有枝条稀疏处透着一点阳光的独特境界, 给山水增加了奇色异彩, 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遐思和无尽的余韵。
水有山相映, 更显其空灵之性。山有水相衬, 更增其勃勃生机。在这“奇山”“异水”的“独绝”境界中, 作者置身于一叶扁舟“从流漂荡, 任意东西”, 在对景陶醉、自由解脱的情态中不禁感叹:“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这是作者借“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之口对富春江诱人魅力的赞美, 也是作者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情感的流露, 这种情感是对轻松自然的崇尚, 是对自由和谐的向往, 更是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与朱元思书 第5篇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二、默写
三、词语解释
四、课文翻译: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霄,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那些极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五、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本文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2.理解性默写:
① 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的句子:“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② 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 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④ 从听觉写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的句子:“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异水: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水流之湍急,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奇山: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句触景生情,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本文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
6.本文写景的特点: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写景时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景时动静相结合;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
《马说》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
二、默写:祗辱
骈死
槽枥
粟
三、词语解释:
1、食:食不饱(吃)
食马者(通“饲”,喂)
2、策:执策(马鞭子)
策之(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3、其: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难道)其真无马(其实)
4、能: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四、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
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2、结构层次及理解性默写:
第1段:写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第2段: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强烈谴责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第3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辛辣的讽刺。食马者愚妄浅薄(无知)的具体表现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对食马者的愚妄浅薄进行辛辣讽刺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全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3、全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以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 人才的人,食马者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 的统治者。
4、你认为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 “伯乐”对“千里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所以给人才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其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是当务之
② 人才不能被动地等着别人去发现,而应该抓住机遇展示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六、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与朱元思书》诵读涵泳教学设计 第6篇
《与朱元思书》历来为人传诵,堪为山水小品文中的精品,富有神韵地体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吴均体”特质。本设计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诵读涵泳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词清拔、格调清新的特色,领略富春江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从而体味作者物我双会、悠然独乐的情致。
整堂课的诵读涵泳部分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读顺语句、读通内容、读懂情意。
读顺语句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文言句读。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三个目的:其一,检查学生对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积累。其二,让学生通过断句把握文章的节奏,初步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领,包括读准字音,读清停顿,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整体感知。其三,通过断句,了解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只有144个字,但作者尽可能扬骈文之长:从文辞看,通篇“句句锤炼无渣滓”,文字精美而又清新朴素;从音韵看,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从节奏看,不受“四六”限制,时有所变,自然流畅。读通内容作为本设计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要通过诵读涵咏让学生体会文章这些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了解作者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这部分的设计,重在对课文音韵节奏的分析,重在对学生诵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读懂情意旨在让学生在探究质疑的情况下,理会文章的“行气遣词”,懂得文章的“命意立格”,明晓文章的体势神味,体悟作者的情思,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理解、感受展现出来。这时候的诵读是一种再现,更是一种表现。
[设计步骤]
一、导入
1.和风,细雨:悠悠江水,时缓时急:青青远山,争高直指……那么多亲近自然的文学作品,从远古走来的路上,有的丢失了,有的倦怠了,大凡能够走向遥远的,必有其“过人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南朝梁时期著名的作家吴均写的一篇文言短文一《与朱元思书》,探寻它能款款向我们走来的无穷魅力。
2.请一个同学介绍题目的意思。
二、感知——读顺语句
1.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放声朗读《与朱元思书》。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读第一遍时,圈画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疏通;读第二遍时,争取把文章念通顺,不要有破句和意外的停顿;读第三遍时,争取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
2.请一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纠音。
3.请大家合上书本,根据PPT呈现的内容为无标点的《与朱元思书》断句。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断句的?
提示:全文只有144个字,但对偶句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这样,既避免句式的单调与板滞,又使得文章整饬严密,摇曳多姿。
三、品读——读通内容
1.教师配乐范读。
2.诵读品析。
(1)文章的作者是怎样评价富春江山水的?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这八个字?
提示:文中第一段最后八个字“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乃作者对富春江总体的高度评价。“独绝”两字不仅显出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偏爱,也透露了作者对友人的一种呼唤,希望友人能读信后也来一睹这幅美景,放松心情。为此,诵读时,“奇山”“异水”和“天下”,两字一顿,还应放慢语速,读“天下”两字,可以做重音处理,显出对比:“独”“绝”两字,不能连读,应一字一顿并延长时值,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富春江的水究竟“异”在哪里?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诵读来体现出这种“异”?
提示:此部分24个字,首先应让学生理解内容上的动静对比,然后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前面两句话语调相对可以平缓一些,语速可以慢一点,要给人一种荡舟江上,随意飘荡的闲适感;“急湍”两字,音调可以陡然提升,语速应加快,“甚”“若”两个虚词可读重音。当然,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诵读,如果要凸显“天下独绝”的特点,诵读中还要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水流如此迥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形成的?遇到如此情况,作者的感受如何?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规律:文中需要强调或表达喜悦、愤怒、不平、热烈等激动心情的文字一般宜提高音调,同时加快语速,增强语势;凡一层、一段的结束处,音调的处理往往先上升后下降,并在末字有个较长的拖腔,这样的诵读就会出现旋律的小高峰,体现文章的意蕴。
(3)富春江的山究竟“奇”在哪里?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体现出这种“奇”?
提示:对于“奇山”的描绘,吴均是独具匠心的,诵读时也应多加注意。如描写山势之奇的句子中,吴均用了12个开口音,从而在音响上表现了富春江的雄奇山势。诵读时,每个字都要读得饱满有力,“千百成峰”一词,可以采用连续性重音的方式读出山的磅礴气势。读“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一句,要注意平仄安排,可以按古诗词吟诵的“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方式读出;“蝉则千转不穷”一句,诵读时要对“则”字做些处理,可以运用“呼应性停连”的方式,延长时值,显出语句的脉络,造成抑扬顿挫的美感。“鸢飞戾天者”一句,对“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可采用强调性重音的方式,语气肯定,语调平缓,应体现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整段内容的诵读,在确定总基调的前提下,为了体现“山之奇”的不同层次,还应注重诵读时的语势:“山之势”语速稍快,语音铿锵;“山之音”语速平缓,语音嘹亮:“山之色”语速中等,语音轻柔。这样就给人一种摇曳多姿、身临其境的感受。
3.整体诵读,加深印象。
四、探究——读懂情意
同学们已经读出了味道,读出了韵味。你还能从这短短的144个字中发现一些问题吗?
1.文章第一段写的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为什么后来具体描写时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2.为什么作者要提到“经纶世务者”“鸢飞戾天者”?作者写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提示:此环节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涵泳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写法和作者的情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第一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造文的精妙: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水相映。如“水皆缥碧”,青绿之色,明写水色,暗衬山色,高山寒树,倒映水中,相映成趣。第二个问题,主要让学生在了解相关背景的情况下探寻作者的情怀。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富智慧、极有艺术精神的时代。大自然成了士人审美活动的重要背景和舞台,移情山水成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吴均一生仕途不顺,梁武帝时他因为私自撰写《齐春秋》,因为过于写实,得罪了梁武帝,遭到了焚书免官的惩处,后来他便避世隐居于石门山。《与朱元思书》既是作者寄情山水,自明本志,也可能含有劝勉朋友之意。
五、结束语
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钱钟书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此种境界,晋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真乃山川文字,相映生辉;经典美文,行吟千古。
《与朱元思书》 第7篇
关键词:异同,取材,结构,描写方法,句式,情感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课的内容,共155字,作者郦道元,出自《水经注》;《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课内容,共144字,作者吴均,出自《艺文类聚》。两篇文章都是写山水的佳作,行文各有特色,但在很多方面也有相同之处,现从以下几点比较两者的异同。
一、取材方面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文写的都是祖国江河大川。写了山(雄伟),水(湍急)和猿叫。
不同点:《三峡》写长江三峡(主要是巫峡);《与朱元思书》写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
二、结构方面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总分的结构进行描写,《三峡》中前三句话,总写三峡的地貌特征;《与朱元思书》第一段是总起,下文围绕“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展开描述。
不同点:《三峡》先写三峡形势,再分季节写景色特征,《与朱元思书》是先写总体感受,再分写奇山异水。
三、描写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1.正面和侧面结合:《三峡》具体体现在“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两句,写出了江水的湍急;而《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也用正侧结合,写出了江水的清澈见底。
2.动静结合:《三峡》中的“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以静(怪柏)衬动(悬泉,瀑布);而《与朱元思书》中湍急的水与高大的山的描写也是动静结合。
3.感观描写;《三峡》中景物带来的视觉与猿鸣的听觉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峡的四季景观通过视觉与听觉呈现了出来:《与朱元思书》中用了同样的两种感观,只是没有四季变化。而两文中都出现了以有声衬无声的现象:《三峡》以猿鸣反衬出山涧的寂静和凄凉,而《与朱元思书》中以叮咚的泉水声,嘤嘤成韵的鸣叫声,不绝于耳的猿叫蝉鸣声反衬高山的静谧,这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点:《与朱元思书》中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是实写,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是虚写。前面的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三峡》中则更多的是采用实写来体现景物特点。
四、修辞手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夸张。《三峡》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虽有夸张,却也真实地展现了山之高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夏季三峡船行的速度比“乘奔御风”的速度还快。作者运用夸张形象地写出了夏季三峡江水暴涨,来势凶猛的特点,让人惊心动魄又感到豪气万丈。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则生动再现了水之深、水之清。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
2.对偶。在《三峡》中偶有体现,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朱元思书》中体现较多,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不同点:
1.《三峡》的修辞手法:
(1)借代。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奔”借代“奔跑的骏马”。作者用“奔”来突出马的速度,形象地写出了夏天三峡江水暴涨迅疾,一泻千里的气势,从而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回清倒影”中“清”也代指清澈的江水,“回清”即回旋的清波。
(2)互文。“隐天蔽日”实为“隐蔽天日”、“重岩叠嶂”实为“重叠岩嶂”、“林寒涧肃”实为“林涧寒肃”。
(3)引用。则体现在文章最后一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渔歌是一为言“峡长”,一为言声哀,诗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秋天的萧瑟气氛。
2.《与朱元思书》的修辞手法:
(1)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的手法写水之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之势。波光粼粼,水声轰鸣,让人感情激越!
(2)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竞”“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重重叠叠的山峦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更高、伸得更远。
五、在语言和句式上的异同点
语言相同点:精练传神。
《三峡》写春冬之景,抓住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绝巘、怪柏”这八种富有特征的山水景象,描绘出一种“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优美境界,更给人一种清幽闲静之感。
《与朱元思书》写水的清澈用“水皆缥碧”;写急流猛浪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通过“争高”“竞上”互比高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句式不同点:前文是散文语言,长短句结合;后文是骈体文语言,对仗工整。
六、主题情感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不同点:《三峡》的作者是一位四处游荡的地理学家,他融景入情,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仍有劳贫”的情感,亦有一种淡淡的行路之难、远离家乡、思念亲人之愁。而《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一位向往自由和自然的官员,文中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大自然的向往和隐退山林的心愿。
《与朱元思书》 第8篇
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揔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选自《古代散文名篇欣赏》,刘桐孙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鉴赏空间
该文是南朝梁文学家丘迟写给陈伯之的一封书信,丘迟作此书私劝陈伯之归降。和《与朱元思书》一样,本文也是一篇骈体文,全文基本使用偶体双行的四六句式,但注意参差变化,具有音乐美及和谐的节律感。作者突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克服了南朝骈文大多形式华美、内容空洞的弊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读有所思】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名句,你认为作者在这封信中描写江南的春天有何用意?(王霆/设计)
《与朱元思书》 第9篇
从文章的结构来看, 此文属于典型的总分结构.文章第一段先总写“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总括富春江及两岸美景.
文章第二段是对富春江“异水”的描写, “水皆缥碧”是写水色清白, 写出了水清的特征, “千丈见底”更是以夸张手法写水的清澈, 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 这句是正面描写;“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一句不说水清, 却说水中景物清晰可见, 则是从侧面写水的清澈.“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这是用夸张和比喻手法写水流的湍急, 一泻千里, 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是描写动态的水, 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样描写, 静中有动, 动静结合,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水的“清”和“急”的特点, 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 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文章第三段是对富春江“奇山”的描写, 作者首先写山势之奇, “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 本是静止的, 而在作者笔下, 却仿佛具有动态的生命力, 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的怀抱, 直上云天, 因此便“千百成峰”, 层峦叠嶂了.作者这是从视觉写起, 这是采用以动写静的方法;接下来又从听觉写起, 写出山中各种天籁之音:有泉水激石的声音, 有喈喈鸟鸣的声音, 有寒蝉凄切的声音, 有猿啼哀转不绝的声音, 山中的各种声音清晰可闻, 恰恰表现出山中的寂静, 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 是实写.置身如画美景, 作者流连忘返, 一切尘俗烦恼尽皆抛弃, 并推己及人, 写出自己心中所想,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返”, 这属于虚写, 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 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 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 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至此, 文章写景的作用已经不言自明, 这哪里是仅仅的写景啊, 这是借景抒情, 这是要表达自己心中的理想与愿景.本来, 文章就此可以结束了, 可作者又描写了山林里的树木:“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这几句的意思是说,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 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 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文章前面已经写了山水树木, 结尾再写景, 是否显得多余?笔者认为, 如果纯粹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来说, 这几句写与不写都可以, 已经抒发了议论, 最后的写景似乎没有必要, 然而仔细琢磨, 最后四句很像电影中一个“淡出”的镜头.“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犹言明中有暗;“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犹言暗中有明, 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其实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自有他们的享受, 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 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 但他们的快乐却是难以比拟的.如果说, 前者的议论, 只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厌弃的话, 那么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那从小枝罅隙中漏下的一线日光, 反衬出老树横柯遮蔽下, 夹岸高山的“在昼犹昏”.
上一篇:答谢中书书原文(精选8篇)
下一篇: 《南史陈庆之传》原文及翻译
《《与朱元思书》9篇(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