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致孩子》
再读《致孩子》(欣然)
读师范的时候,我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阅读过纪伯伦的散文诗《致孩子》,最初的印象是开头那几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他们通过你出生/却并非来自于你;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当时我就纳了闷:我是我父母含辛茹苦生养的女儿啊,我不属于他们,还能属于谁呢?
后来我在某个寒风裹着小雪的冬日,经历八九个小时天昏地暗,生下我们唯一的儿子,看着他一天一个小模样,忽然又想起老纪说的,“孩子通过你而出生,却不属于你”之类的疯话,感觉那位阿拉伯诗人穷极一生,也没留下一男半女的,思维异于常人,这言论简直“欠揍”。
因为我们夫妇处于“只生一个好”的国策时代,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不属于我们,难道属于空气吗?
眼看着儿子读书长大了,老纪的话温馨提醒我们这一代的父母:“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加上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目送》,在初三语文课本中赫然写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末尾还劝阻为人父母者“不必追”。
孩子出远门读书、工作了,我们自己也还在职,哪有时间去追逐儿女的“思想”或者“背影”?于是人到中年的父母,守望空巢,彼此大眼瞪小眼,相看两不厌。
直到如今,儿子也人到中年了,“上有老”暂时还用不着他们操心,只为“下有小”的忙忙碌碌,唯恐错过了对孩子们成长的陪伴。一边爱岗敬业,一边俯首甘为孺子牛,至于老父老母期盼儿孙们周末小聚,也逐渐成为一种奢望。
所以老纪说:“因为你是弓,你的孩子,从你这把弓射出向前飞驰的箭。”用我们中国人的俗语诠释,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飞得再高再远,终究离不开父母追逐的目光,期盼的神情。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这就是中国式的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互动吧,与纪翁的散文诗句还是有点契合的。
欣然,原名何敏玲。久违了散文练笔,赶紧治愈我的“拖延症”。不可辜负文友们的期盼。
《再读《致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