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识”厦门
三“识”厦门
我总感觉,自已与厦门有种不解之缘。而这种“缘”,始于对厦门的三次认识。
初识厦门,缘于一位插队落户到我家的厦门知青。那是1969年的事,当年我才5岁,知青李阿姨19岁。那个时候农村人对阿姨概念不是太清楚,对城里来的女人,不管结婚与否,统称为阿姨。
依稀记得李阿姨人长的高挑且很美,她一到我们家,便叫我母亲为姐,叫我父亲为哥,关系变得有点乱,大人们也没去纠正她,反而欣然地接受。
插队落户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是一家人的一家人。父母待她如亲兄妹,好吃好住亲如一家。劳动间隙,在家里闲聊,李阿姨便会向我们谈起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说起厦门辽阔的大海及风俗风景,每每回厦门探亲,她还会带回一些紫菜,海带,海鱼干等海产品。在我儿时印象中,厦门有海,是海岛,是大城市。
这种来自大城市厦门的“熏陶”,大概维持一年多一点,之后由于李阿姨表现好,成了笫一批县里招工对象,进入县化肥厂工作。离开我家时,父母为她整理了“家当”,办了“欢送宴”,我们全家一直把她送到山凹凹外的大路口,那难舍难分,泪眼婆娑的场景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再识厦门,是1987年。那年下半年,我在老家办完结婚喜宴后,和妻子商量到大城市“转转”。当然,首选城市便是厦门。
记得我们坐上前往厦门的班车,在路上足足颠簸了四个多小时才进岛。笫一次看见大海,心情很是不一般,有种“晕海”的感觉。在厦门的两天时间里,我们参观了人头攒动,美丽如画的鼓浪屿,登上了日光岩,逛了热闹非凡的中山街......留下了平生笫一次到厦门的珍贵照片。当年李阿姨介绍的“梦里厦门”,变成了我眼中活脱脱的“印象厦门”。每每翻开影集,那情那景又呈现在眼前。
三识厦门,是2013年。尽管上次旅游之后还多次前往厦门,或出差或旅游路过,但都没有时间去深度认识。而这次就不一样了。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厦门工作。工作就得安家,就得有房。于是,我们岛内岛外,五缘湾、湖滨东、禾祥西......到处看房选房。看房的过程除了“货比三家”,权衡利弊,也忙里偷闲,在看景,在识人。看了生态优美的筼筜湖,看了集旅游观光、运动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滨海绿色景观长廊环岛路......处处是公园,处处是景,处处是如火如荼生产场面,是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好城市;也认识了一帮可亲可敬的厦门朋友,朋友圈从此有了特区的元素。
现如今,我们已在厦门安家落户。厦门不再是驿站,而是家,其乐融融的新家。我想,无论岁月更迭,这种缘将一直延续并与厦门融为一体,共生共荣。
/晓笛
《三“识”厦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