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岛明珠
东岛明珠
文/邢真书
“西沙归来不看海,从此马代是路人。”
红脚鲣鸟是远洋性的热带海鸟,它们羽毛洁白、翅膀修长、足深红色且具蹼;它们善于飞翔、也能潜水。在我国的版图上,西沙群岛的东岛是红脚鲣鸟现存唯一的栖息地。对于长期扎根在此,对红脚鲣鸟进行观察研究的科考队员来说,在他们眼中,这些鲣鸟是白色的精灵。
在环绕地球的17"N-26"S之间,红脚鲣鸟广泛分布于加勒比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的热带海域,它们通常在珊瑚岛和火山岛上繁殖,1996年,著名鸟类学家Schreiber估计,在世界范围内红脚鲣鸟繁殖种群数量小于30万对,且呈下降趋势。
目前,西沙群岛东岛的红脚鲣鸟繁殖种群是我国迄今所知的唯一繁殖种群,约有35500对,占世界繁殖种群数量的10%左右,是太平洋西部最大的繁殖种群,也是世界第二大繁殖种群。在东岛登高望远,可见数万只栖息在万绿丛中的鲣鸟,它们白色的羽毛有如朵朵盛开的棉桃,构成了美丽的画卷。这里是红脚鲣鸟在南中国海最后的居所,也是这群白色精灵的唯一“家园”。
西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的中北部,在海南岛东南方,距三亚市约340公里。作为南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永兴岛,是西沙群岛的最大岛,在它的东南方约44公里处,便是著名的鸟岛--东岛。东岛又名五和岛,为西沙第二大岛。它状如长弧形,长约2.3公里,最大宽度约1公里,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
西沙岛屿的植被特征有很大差异,有的岛屿一片沙滩,几乎寸草不生;有的岛屿虽有绿色,但大多为低矮的灌木丛或人工林。与南海众多岛屿不同的是,东岛有大片天然的白避霜花树林。过去,白避霜花树林在其他一些岛上也有分布,但由于砍伐,所剩无几。正因为东岛保留了高大的白避霜花乔木林,这里遂成为西沙最为感性也最为美丽的岛屿。枝叶苍翠而形状奇异的白避霜花树又名“抗风桐”,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海岛上,无论高温酷暑,季风肆虐、干旱雨涝,白避霜花都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即使被台风刮倒,它也能在横陈于地的树干上生出新绿,数年后便再成林木!这也是东岛成为鸟岛的最为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
红脚鲣鸟通常只在白避霜花树上筑巢和生活,既避免了地上捕食者的威胁,也是为了防止人类的干扰。文献记载,1926年时,红脚鲣鸟也在1米多高的灌丛上建巢,但现在鸟巢的平均高度约为8米。不过,树栖的习性也为幼鸟的生存留下了不测和坎坷,不管是不慎失足,还是饥饿乏力,幼小的鲣鸟一旦坠落树下,就再无生还的可能,因为父母不会到地上来抚育它们。
当然,红脚鲣鸟的生存更离不开独特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西沙群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西沙群岛的海洋环境主要受南海暖流的影响,季风控制洋流在中国南海的流向,海流也会将其他海域的浮游生物和矿物质带到这一海域。在海流的长期影响下,西沙群岛海域富集了大量的珊瑚礁。近年来,有关专家对西沙考察结果表明,西沙群岛有着发育最为典型和最为完整的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因而,它成为我国海鸟等珍稀海洋生物重要的繁殖地。热带珊瑚礁系统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和“蓝色沙漠中的绿洲”。在世界范围内,尽管珊瑚礁仅仅覆盖了海洋面积0.17%,却有1/4的海洋生物栖息于此。这座丰富的宝库,为各类海鸟提供了大量可供猎食的生物。西沙群岛的红脚鲣鸟也完全依赖这座食物宝库生存着、繁衍着。
红脚鲣鸟是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红脚鲣鸟是典型的热带海鸟。所谓热带海鸟是指一年中至少在水温>23℃的海域居住一个季节的鸟类。海鸟处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是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指示物种。
红脚鲣鸟属于鹈形目鲣鸟科鲣鸟属,最早是在永兴岛繁殖,有的巢离地面不到2米,许多幼鸟栖息在灌木丛中,亲鸟为它们带来食物。国内研究人员做过相关调查研究。据生物学家贝天祥等报道,1955年数以千计的红脚鲣鸟在永兴岛繁殖,但由于人口增加、大肆捕杀红脚鲣鸟、食用并贩卖鸟蛋,1958年初,永兴岛上的红脚鲣鸟绝迹了。
鸟类学家刘景先等于1975年报道成千上万只红脚鲣鸟在东岛的白避霜花树上营巢。动物学家蔡其侃和邹发生等人分别于1982年和2002年对东岛的红脚鲣鸟及其栖息地的植物群落也做过考察。2003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曹垒研究组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西沙驻军的大力协助下,开展了红脚鲣鸟繁殖生态学的研究。他们对东岛鲣鸟的生活习性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特别是对如何保护鲣鸟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实作建议。
红脚鲣鸟体长约70厘米,翼展约150厘米,体重仅1000克,修长而轻盈的身体有利于远距离飞行觅食。红脚鲣鸟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其外观形态和色彩有着极大的变化。红脚鲣鸟1月龄时,全身长满白色绒毛,喙黑色,足部呈白色;约4月龄具备飞行能力时,羽毛由白变褐,足土豆色;之后,羽毛渐渐由褐变白,待3-4岁性成熟时,除飞羽外,全身白色,头部和颈部略显淡黄色,嘴淡蓝色。
红脚鲣鸟在高大的白避霜花树上营巢,每年繁殖一次。配偶的形成首先是从雄鸟在自己的领域上以“指向天空”的行为吸引雌鸟开始。这一行为的主要特征为:颈部伸长,喙尖向上,尾部翘起,翅膀紧贴身体,翅尖翘起。每次伸长颈部时,鸟都会发出拉长的、刺耳的叫声。这种拉长的姿态大约维持2-3秒钟,此时黑色的翅尖、喉部皮肤和彩色的面部皮肤非常醒目。在展示前后,雄鸟还会用眼睛注视雌鸟,通常雌鸟则转过脸,不注视它。如果雌鸟也注视雄鸟,会刺激它更频繁地做出“指向天空”的行为。
从配对到营巢一般需要1-3周。通常,雄鸟主要负责巢材的选择和搬运,雌鸟则负责营建。一旦有机会,鲣鸟也会“巧取豪夺”,在其他鸟巢无鸟执守时,附近的鲣鸟会将其巢材挪为己用。红脚鲣鸟利用岛上所有可以获得的植物营巢,既有枯树枝,也有新鲜的枝叶。大多数红脚鲣鸟的巢接近树冠,巢呈浅杯状,巢外径约35厘米,内径约20厘米,巢深约10厘米。
红脚鲣鸟的交配行为通常发生在鸟巢内或其附近,外出归来的雄鸟跳到已配对的雌鸟背上,雌鸟将其尾羽摆到一边,以便心灵和肉体的完美结合,整个过程持续大概5-6秒。交配期间雄鸟会发出刺耳的叫声。交配结束后,雄鸟从雌鸟背上跳下来。雌鸟开始筑巢,而雄鸟则飞出去寻找巢材。原本想拍到一对共筑爱巢的鲣鸟,却事与愿违,守候几天都没有拍到理想的画面。不过上天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归途中我们无意间拍到了一小群红脚鲣鸟正在追击贴近水面飞行的飞鱼,飞鱼是鲣鸟的主要食物。这也是鲣鸟为什么喜欢追行船只的原因,因为船只往往会惊起飞鱼。红脚鲣鸟捕捉飞鱼的成功率很低,研究人员曾经观察到红脚鲣鸟在15分钟内俯冲追击飞鱼24次,仅成功两次。
红脚鲣鸟是群居性动物,它们在早上5、6点出发前和晚上7点觅食归来成群聚集在一起,这时它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梳理羽毛。羽毛是重要的飞行工具,鸟儿们自然也很爱惜它。这可能算是红脚鲣鸟舒缓和休闲的时刻,它们的谋生颇为“艰辛”,每天的单程觅食路线就可长达50-150公里,但鸟儿们却从未放弃过希望,即便写入了濒危物种,却依旧面朝大海期待着春暖花开。
余光中在书中写“与海为邻,住在无尽蓝的隔壁,却无壁可隔。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
如果说“人生照片”是可以代表一段人生的高光瞬间,“人生目的地”就应该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个愿望、那段旅途、那个梦想。西沙群岛便是很多人“人生目的地”的所在。置身于此,长天蔚蓝、碧海澄明、辽阔致远,也许能够让你放下一些,原谅一些,对未来或许也会抱有更加通达的期待了吧。
作者简介:
邢真书,本名:肖韩岩岩,零零后,武汉市。就读于武钢三中,高中学生,爱好文学。
《东岛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