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而为孟浩然

文/ 庞守英 时间:

  提起孟浩然,大家自然会想到孩童时期就会背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那种清新淡雅、自然天成的美感如一缕春风吹进心田,浸润肺腑。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创始人,他的朋友圈里有李白、王维、王昌龄、贺知章、张九龄……都是大名鼎鼎的盛唐诗人。可是有谁能想到,他是先隐居不仕而后又求仕不得的终身布衣呢?

  孟浩然的人生开局还是顺风顺水的。公元689年他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书香门第,孟子的第33代孙。家境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殷实富足,衣食无忧。他从小聪明好学,熟读四书五经。公元706年参加襄阳县考,一举夺魁。按照常规的思路,接下来他会通过科考,在仕途之路上步步高升。但是,孟浩然的人生却在此发生了逆转。面对下一步的襄州府考,他放弃了,任凭家人亲友怎样劝说,都无济于事。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十七、八岁,青葱岁月,正是性格初步形成却尚未成熟的叛逆阶段,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认知,进而扭转人生的走向。当时的襄州刺史张柬之本是朝廷的大宰相,因受排挤,回到故里襄阳。他惜才爱才,欲在家乡培养青年才俊。在伯乐的寻找中,孟浩然以出众的学识文采千里马般进入了张柬之的视野,受其宠爱与赏识。谁知好景不长,因李唐王朝复国初期朝堂混乱,已八十有余的张柬之被贬泷州,客死他乡。孟浩然得知此消息,悲愤交加,对求取功名入朝当官完全失去了兴趣。他听任性情驱使,率性而为,罢考弃仕,离家出走,隐居鹿门山。

  如果说罢考事件,孟浩然性格端倪渐显,在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中,他更是我行我素,洒脱任性。

  第二年春天,“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襄阳城里来了一位自称“韩襄客”的歌女。她相貌出众,多才多艺,抚琴唱曲,赋诗联句,一时声名传遍了襄阳。孟浩然按捺不住青春的好奇心,前去看个究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于是,他们相约汉江荡舟,欣赏春光:“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孟浩然《初春汉中漾舟》)两人感情渐深,便私定终身。孟浩然赠韩襄客:“只为阳台梦里狂,降来教作神仙客。”韩襄阳回复孟浩然:“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

  孟浩然的父亲得知此事后大为恼火:孟家世代书香门第,怎能容许娶一个歌女进门当媳妇?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老爷子坚决拒绝此门亲事。孟浩然却不为所动,收拾行囊,乘上小舟,直奔韩襄客的家乡郢州,投亲上门了。他与韩襄客在女方家庭拜堂成亲,做了倒插门的女婿,有情人终成眷属。

  转眼六年过去了,公元714年孟浩然的父亲去世,至终父子俩的关系也没有和解。孟浩然怀着复杂的心情——悲痛、怨恨、愧疚、自责……,回家为父亲守孝。丁忧期间,他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周围的朋友有不少已经入仕,曾经与他一起隐居鹿门山的好友张子容也下山参加科考,进士及第。此时已是唐玄宗时代,开元盛世刚刚拉开序幕,该是为国效劳的时候了。想想父亲希望自己入仕光耀门楣的遗愿,他决定走出襄阳,寻找新的人生之

  路。

  28岁那年他开始漫游长江流域,干谒公卿名流,广交八方朋友,以求进身之机。

  他曾拜谒张说张丞相,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烟波浩淼,阔大壮丽,后四句进入主题。表面看来是写想渡湖却苦于无船桨,实则是表达自己想进入官场而无人引荐。生在太平盛世,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只能坐看垂钓的人休闲自在,可惜自己空怀一片羡鱼之情。此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既表达了求人相助的意愿,又不失自己的人格骨气,成为干谒诗的典范。然而,诗写得再好,现实是无情的。孟浩然只能继续愧对圣明,临渊羡鱼。

  有人说诗中的张丞相是张九龄。张九龄733年任相,737年被贬荆州刺史。此时孟浩然已近天命之年,被张九龄招至府中做了幕僚——这是后话。

  在唐朝入仕当官,除去名人引荐,更重要的途径是通过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孟浩然在引荐入仕失败后,公元728年,已经40岁的他决定赶赴长安,参加科考。

  也许孟浩然回想起二十多年前参加县考一举夺魁,这次他对国家级的进士考试同样充满了信心,甚至有些轻率:“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孟浩然《长安早春》)待到科举登第,回家还赶得上柳条清新。这些年来,他隐居田园,游历山水,作诗会友,随心所欲,追逐心灵的自由,而对科考中的重要科目“策问”,即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和时政事务的对策,他并不感兴趣。结果考试张榜,他名落孙山。客观地讲,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孟浩然却受到很大的打击,情绪极为低落。

  滞留长安期间,挚友王维私邀孟浩然到府衙饮酒谈诗。王维小孟浩然12岁,但是对山水田园诗的共同爱好与成就,使他们成为了忘年交,在诗坛上并列为“王孟”。两人交谈正欢,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从天而降。

  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突然驾到。孟浩然作为一介布衣是不能随便见皇帝的,情急之下他躲到了床底下。但是唐玄宗看出了破绽:明明两个酒杯,怎会只有一人?王维岂敢欺君,只好如实道来,从床底下叫出了孟浩然。唐玄宗早闻孟浩然大名,便让他吟诵诗作一首。一个表现自己的绝好机会推到了孟浩然跟前——如果得到皇帝的赏识,那进身入仕还成问题?关键时刻,孟浩然却掉了链子。他吟诵的是《岁暮归南山》——这是他进士落第后心情苦闷之下写的一首牢骚诗: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唐玄宗听到此,脸色大为不悦:“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是你自己没有考取进士,我又没有抛弃你,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呢?随拂袖而去。孟浩然被逐出京。

  一次大好的机会,被孟浩然自己葬送了。他回到襄阳,继续隐居。正如王维在《送孟六归襄阳》中说:“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日子过得倒也快活。对于出山为官,他似乎不再抱有奢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襄阳新刺史韩朝宗,欣赏孟浩然的才华,想向朝廷举荐。而且当时的政策是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准荐一人,韩朝宗看中的就是孟浩然。十拿九稳的入仕之路又一次出现在了孟浩然的脚下。他随同韩朝宗一块进京,等待觐见。谁知到了约定的时间,孟浩然并未前来。韩朝宗一等再等,仍不见孟浩然的影子。原来孟浩然这里来了朋友,觥筹交错,把酒言欢。席间曾有人提醒他赴约,他大手一挥:“我正在喝酒,哪管了其他事。”从此,韩朝宗与孟浩然交恶。

  终于有了幕府入职的机会。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贬为荆州刺史,将孟浩然招至幕府。但这属于编外人员,没有正式官职。孟浩然干了不到一年,便又辞职回到襄阳。

  率性而为的孟浩然,一生听任自我,自由行事,搞砸了与父亲的关系,又多次错过难得的求仕机会。甚至,还丢失了自己的性命。

  公元740年,孟浩然因背部毒疽,在家养病。眼看伤病渐轻,医生再三告诫,戒酒,戒吃发物,孟浩然点头允诺。这年王昌龄从贬谪地岭南复官北归,途经襄阳,来看望老朋友孟浩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酒宴招待自是不能少的。他们喝着,聊着,医生的告诫全抛在了脑后。推杯换盏,美味佳肴,连当地最珍贵的河鲜也端了上来。尽兴之后,孟浩然毒疽发作,不久与世长辞,终年52岁。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孟浩然一生布衣,不曾入仕,看似是人生的败笔,却成就了他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他热爱自然,热爱田园生活,只有在乡村田园,他才能让心灵放飞,自由挥洒,写出的诗才会清新淡然,风韵天成。倘若他失去了自己的真爱,混迹社会官场,那么我们看到的孟浩然就不是这一个孟浩然了。

上一篇:墨镜生辉

下一篇:一场春日的诗意邂逅

《率性而为孟浩然》

  提起孟浩然,大家自然会想到孩童时期就会背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那种清新淡雅、自然天成的美感如一缕春风吹进心田,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