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
沉默
(四川广元何子金)
这段时间最容易想起读高中时的一些事来。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姓王,那时眼见的是一个比较深沉的人,不苟言笑。但是带我们却很积极、活泼,常常组织开展一些意想不到的活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毕业时除了在教室里的通宵晚会。其实正式的晚会时间不长,大概两个多小时。之后大家都不愿散去,于是很多就通宵了。这之后他还组织了一次河边的篝火晚会。傍晚的时候我们相约来到白龙河鲁班桥上游不远河岸的一个小草坪上,找来许多柴禾生起一堆篝火,大家就地围坐,谈笑风生。三年的交往,感觉只有这一刻难忘而且意义重大。除了随意的才艺表演,唱歌,跳舞,玩游戏,王老师还特地安排了一个活动:每人说一句话作为临别留言。他专门带了录放机,是那时八十年代最流行的盒式磁带那种。留言依序进行,同学们的积极性可高着。我这个人不善于临场发挥,尤其是在那种情感情绪旺盛压制了理智理性的场合更是头脑一片空白。所以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想起上一天给一个同学留的言,是套用了鲁迅的名言:“沉默是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话,打算袭用算了。可是,就在快轮到我之前的第3位同学的留言恰恰正好是“沉默是金”及其他,把我想的话给说了。我一直记得,这位同学是一个文艺生,姓杨。我一时愣了,不知道怎么办,直到录音机递塞到我怀里,全场鸦雀无声,我对着录音口胡乱的说:“生与死,有生有死,有死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而至乎死,死而后复生。生是最初的开始,死是最终的归宿。”竟然是一段禅迷。
这可能是我人生最早的关于沉默的体验和认识。
后来,很多时候,我都会自觉不自觉去想当时的情景,去想我们众情激荡的八十年代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遭际,去想我们整体那一代人的迷茫和抗争。这恐怕就是那位杨同学要和我说一样话,生成相同观念的根本原因吧。
那时,我们出身农村又回不了农村,我们努力读书却不能得到读了书后的现实价值回报,我们要投身社会又找不到自己的事业角色位置,我们青春萌动往往又游离飘浮而无着。用力,找不见发力的地方,眼见的似乎只有黑暗、朦胧和隐隐的痛楚。因此无言而沉默。
个人情感的苦闷,前途的黯淡不明,人生的飘浮迷茫交织叠堆在一起。只是那时可能不能懂得这么多,懂得深刻。但体验是早就开始了的。最后学年的那段时间,我常常一个人外出,爬山,顺高高的山脊走很长很长的路,去无人烟的地方蹓跶,去河边一个人静静的发呆,一走一整天,一坐几个小时。这习惯一直保留在了我后来的生活中。有一段时间,下晚自习之后,我一个人悄悄的去校园口的一棵大树下追月,以旗杆尖为参照物盯着月亮看,全身纹丝不动,连眼都不眨一下,一次十多分钟。无月的夜里找一颗最亮的星来追。这样持续过三四个月。
年轻时的这些做法对我后来有很大的影响。每当我心头有事的时候,要对某件事情作出选择决断的时候,我总要差不多有一个这样的行为和过程。我一直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只把这理解成鲁迅先生所示的“爆发”的前奏,认为是一种沉默的形式。形成了习惯,即便无事,每隔一段时间我也总要来上这么一次。后来,是我修了静坐、冥想之后,才似乎明白了它对一个人的自我追问,提升自我意识和坚定个人信念,甚而至于增强个人本领,都有意外的良好效果。
沉默,表面上看是闭嘴,不语,或者默许,甚至退步认输。而在实质上是重新认识和准确的评价自己,深入到一个人灵魂深处和动机的源头,对某件事进行全面深入的预估;或者重新组织资源,转换方式,集蓄力量,等待时机,突然一个措手不及一飞冲天。沉默不是沉寂,不是最后的死亡,而是一种生的形态,成为一种斗争形式,表达无声的反抗和呐喊,暗流奔涌,潜龙在渊。
因此,我喜欢沉默,相信沉默之后会有爆发。所以,我选择沉默。
《沉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