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河是故乡

文/ 韦东宁 时间:

  胥河是故乡(或胥河两岸是家乡)

  南京市高淳区融媒体中心韦东宁

  在胥河畔长大,自然对古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她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胥河始终以母性的温情拥抱着村庄、田野,奔涌在沿岸百姓的血液里、乡愁里,孜孜不倦地滋养着这片江南圣地。行走在母亲河,从濑渚之洲、春秋固城,七省通衢、古镇东坝,到通江达海、枢纽下坝,桥跨两省、南北定埠……一座座江南小镇争奇斗艳,翻腾起历史的浪花,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胥河两岸。

  先有古固城,后有南京城

  春秋时期,高淳地属吴国,南有越国,西有楚国,故有“吴头楚尾”之称。那时,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高淳一带成为江南著名的古战场,这里出现了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固城”。东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筑“固城”为濑渚邑以御楚,它比越国范蠡在秦淮河畔筑越城“年长”69岁,比楚威王筑石头城、置金陵邑还要早208年,故有“先有古固城,后有南京城”之说。

  吴楚争霸铁未销,悠悠胥河千载流。胥河,历史长河,史料记载:春秋之世,诸侯纷争,为西破强楚,吴王阖闾采用伍子胥计谋,开凿胥河,以通漕运。自此,东南连两浙,西入大江,河流相通,舟行无阻。胥河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古代“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胥河之于吴国,是争霸之本。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子胥经胥河举兵伐楚,一举攻克原属吴、后被楚占之“固城”,“烧固城宫殿,逾月烟火不灭”。此后,吴越、吴楚又轮番交战,“固城”战火连天,数度易主,古诗写道:“战血淋漓洒固城,子胥当日复陵平。千载雪耻应无恨,何用涛声作怨声。”

  子胥之于固城,是传颂千年的英雄人物,还留下了一段他与浣纱女的美丽动人故事。传说,子胥奔吴,来到固城湖畔,又饥又饿,迷失了方向。见一女子河边浣纱,便上前问路,浣纱女子为胥指路,并以浆纱米浆为其充饥。后,浣纱女为打消伍子胥顾虑,放心投奔吴国,于是投河自尽,舍身灭口。子胥深受感动,在攻下楚王行宫“固城”后,他将在楚王宫内缴获的三斗三升“金豆子”(楚国货币)撒入溪中,黄金港因此得名。巧的是,当地村民还真捡到过“金豆子”,按照祖辈传下来的做法,捡到“金豆子”的要拿出一半买纸钱烧化,超度浣纱女。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古战场上崛起新市镇,伍子胥塑像巍然矗立在街道中心广场,他伸出的右手上有一粒“金豆子”,仿佛还在诉说着那一段还不完的不了情。

  我挡三江水,确保苏锡常

  “我挡三江水,确保苏锡常”,好大的口气!

  在古胥河上,东坝是一个耀眼的名字,曾经的它雄踞一方,截断东流之水,以一坝之力,为太湖流域筑起防洪屏障。

  “唱过东京唱西京,我把东坝唱你听,小小东坝有名声,五湖四海都闻名。”流传在高淳地区的山歌《开东坝》唱出了东坝的过往,“正月梅花是新春,洪武王登基坐南京。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二月杏花白如云,刘伯温筑坝到如今。东坝头上高三丈,坑害上江不太平……”

  胥河,又名胥溪河,东坝以西称上河,东坝与下坝之间称中河,下坝以东称下河。“上江”就是“上河”,“坑害上江不太平”的就是“东坝”,即广通镇坝。高淳明代进士韩邦宪在《广通镇坝考》中写道:“明兴,高皇帝定鼎金陵,以苏浙粮运自东坝入,可避江险。洪武二十五年复浚胥溪河,建石闸启闭,命曰广通镇。”后因地处固城湖东,又称东坝。

  悠悠胥河,沧桑一坝。明正德七年,东坝被加高三丈,自此,“三湖”之水不复东流,水位顿高,造成东坝西部的高淳、溧水、宣城、当涂等县大批圩田沉没。后又在东坝东十里增筑一坝,名下坝,东坝因此又叫上坝,上下两坝屏障“三吴”,留下了“宜兴溧阳,终究不长,东坝一倒,一片汪洋”“苏州溧阳,终究不长,五百年后,化为大江”“固城湖边东坝倒,北寺塔(苏州市内一高塔)上漂稻草”等民间俗语,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记忆中。高淳成为“蓄洪之地”“洪水走廊”,守住了三江(长江、青弋江、水阳江)之水,韩邦宪感叹道:“嗟乎!以苏、常、湖、松诸郡所不能当之水,而独一高淳为之壑,甚至于洪涨而废田也。”

  “东坝”的修筑,截断了胥河东流之水。明清及民国时期,来往于胥河的商船需在此过坝,“舟车络绎,财货辐奏,攘攘熙熙,民安物阜”,过坝客商有“日过三千,夜宿八百”之说,尤以粮行盛极一时,鼎盛时多达57家,上上街有商号近350家,小小东坝享有“七省通衢”的美誉,“复成一大都会也”,以至于苏、锡、常、沪、杭等地市民,往往只知东坝,而不知高淳。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昌盛,东坝戏楼应运而生,它与上上街隔河相望,见证了“六朝金粉无愁曲,十里银林(东坝古称)不夜天”的繁华盛景。千年古镇,历史回响,这一楼、这一街,伴着古胥河涛声,依旧气象万千。

  古以通漕运,今以惠民生

  知味闻香下车马,得意养生一锅汤。说起下坝,许多人会想到白汤羊肉,那是古运河流淌出来的美味。

  “噫嘻!天下之水,皆东流也。两坝筑而淳水独折而西”,高淳清代进士陈悦旦在《漕粮改折书册序》中提到的“两坝”,一个是东坝,一个就是下坝。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倭入寇,商旅由东坝行者络绎不绝。沿坝居民利其盘剥,复自东坝东十里许更筑一坝。是为下坝。”“下坝”的修筑,也为“东坝”起到了升水护坝的作用。至此,胥河被截为上、中、下三段。受东坝米市的影响,大批粮食需从下坝转运,又因当时高淳及周边各县食盐需从下江运入,下坝粮行、盐行兴盛,商贾云集。筑坝拦水,来往船只必须借助人力拔船过坝,入冬后,码头工人常搭火宰羊,因陋就简烧成白汤,以此御寒进补恢复体力,没成想,简单的烹饪造就了这一道传之久远的地标美食。

  胥水流芳,岁月留痕。一条胥河,一曲奋斗之歌,一部团结治水的发展史。

  时光走进1958年,是年夏旱,塘坝干涸,胥河下游溧阳、宜兴、金坛等地告急。为引水抗旱,根据国家水利部《太湖规划》中“同意将东坝改造为节制闸”的精神,组织溧阳、高淳两县8000民工拆除东坝坝头,开坝引水,解了燃眉之急,溧阳群众高呼“救命水来了”。同时,在下坝配建进水闸控制,此为茅东闸,它接过“东坝”的接力棒,继续肩负重任,守护江湖安澜。

  茅东闸,水利枢纽、世纪之闸。它位于胥河下游茅东引河上,是分隔水阳江、青弋江水系与太湖水系的地标工程,是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高淳人的“大水缸”——固城湖的蓄水、调水主要控制工程。茅东闸从建设到运行,60多年跨越两个世纪,见证了高淳水利事业的发展。

  茅东闸,防汛劳模、抗旱功臣。茅东闸战天斗地,经受住了1983年等八个大洪水年份的考验,传承弘扬东坝“我挡三江水”的大无畏精神,一次次力挽狂澜,降服洪魔,功莫大焉。旱魔来袭,它又泰然自若,敞开胸怀,开闸引水,汩汩清流复东去,滋润沃野良田百万亩。资料显示:1978年大旱,6月至9月间,茅东闸共启闭79次,引水4468万立方米,惠及溧阳、郎溪等乡镇。

  茅东闸,水利遗产、人文景观。因设施逐年老化,茅东闸移址到它上游九十米处重建。1991年、2015年,下坝一线、二线船闸分别建成,断航近600年的古胥河再次恢复通航功能。老茅东闸虽功能废止,但人们没有忘记它的历史功绩。它被精心保留下来,改造成水文化景观,202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工程遗产。老闸展新韵,依旧流淌在两岸百姓心间,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鸡鸣两省地,共饮一河水

  “一帆春雨到胥河,杨柳千条夹岸多”“胥河千年波不改,秣陵关处有故人”……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诗情流淌。千百年来,胥河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内涵深邃的文化积淀,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遣兴抒怀。“胥溪好,溪水锁三桥,浪暖桃花涨楚水,风和燕子剪吴潮……”胥溪好,胥溪四时好、时时好,人们为之徜徉、为之流连、为之赞咏。

  一河贯东西,一桥跨两省。溪水锁三桥,“锁”的是胥河畔定埠两岸的上、中、下三桥,史称“一里三桥”。

  定埠,古称“蹬步”“邓步”“邓埠”,相传伍子胥开挖胥河时,曾在这里停留一步,因而取名“定埠”。关于“定埠”的来历,当地还有一个说法:南宋初年,吕氏祖上南迁,坐船途经邓埠时,天色已晚,只好在此留宿。当天晚上,大家都感觉心情不错,可在洗碗的时候,吕老大的那只碗像被磁铁吸了一下,滑落到河里。难道我们的“饭碗”就在这里?第二天,吕老大上岸,见胥河风景秀美,两岸土地肥沃,就选择定居了下来,并更名“定埠”,意为“安定的商埠”,吕氏逐渐成为当地的望族。

  定埠是胥河流淌出来的古镇,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伍子胥开凿胥河的故事。传说伍子胥受命开挖河道,“凿胥溪河以运粮”,可工程进展并不顺利,头一天开挖出的河道,第二天就莫名其妙复原了,而且参加开挖的士兵和民工突然集体生病,无法施工。伍子胥心急如焚,苦无良策。有天夜里,他在睡梦中听到一仙人指点:“欲开河道,先敬土地。”原来,伍子胥是楚国人,这次凿河伐楚是攻打自己的国家,土地爷对他不满,认为这是倒行逆施,就故意和他作难,让他挖河不成。第二天醒来,伍子胥赶忙带领将士敬拜土地神,土地爷见伍子胥态度诚恳,又觉得天命难违,只好作罢,不再为难他了。有了土地爷的庇护,伍子胥终于凿通了运河,这就是“胥河”,她穿越了二千五百多年的时空,依然流淌在高淳这方热土上。

  因河而生,依埠而聚。以胥河为界,分位于北岸的江苏高淳定埠和位于南岸的安徽郎溪定埠,俗称“南北定埠”。南定埠跳五猖享誉江淮,北定埠跳五猖“跳”进了南京、上海等大城市,“五猖会”盛行胥河两岸;北定埠小马灯和南定埠小马灯同宗同源,每次兴起都要相互串门走亲戚;北定埠有5个传统庙会,分别为农历二月初八、二月十八、七月二十四、八月二十四、十月二十四,南定埠也有5个庙会,且同一天举办,赶会场是两地群众约定俗成的物资交流活动;北定埠山歌唱相思“妹在家中织绫罗,郎在田里耘青棵。有朝一日成双对,夫妻恩爱伴终身”,南定埠山歌唱情歌“郎在田冲耘田忙,奴在房中做衣裳。秧田耘得平又光,崭新衣裳送情郎”;北定埠菜卖到了南定埠,南定埠女子嫁到北定埠……一河相隔,三桥相连,南北定埠一家亲,共饮一河水。

  胥河,千年运河,年轻的河。走进新时代,芜申运河改造升级,成了“水上沪宁高速”,古胥河再现百舸争流,她奋楫新航程,继续奔涌着永远年轻的风采。

上一篇:春天礼赞

下一篇:踮起脚尖闻花香

《胥河是故乡》

  胥河是故乡(或胥河两岸是家乡)  南京市高淳区融媒体中心韦东宁  在胥河畔长大,自然对古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她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胥河始终以母性的温情拥抱着村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