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精灵

文/ 邢真书 时间:

  罗布精灵

  文/邢真书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去博物馆?我想这些结束语里面就藏着答案。故宫博物院的钟表馆里写着“钟表可以回到终点,可是我们永远不能回到昨天。”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三星堆遗址馆,“铜鸟一觉醒来,时间已经飞行了三千年,太阳还是那个太阳。”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擦清历史的镜子,走好未来的路。”

  湖南博物馆,“也许岁月早已使古老的文明化为一颗颗沧海遗珠,但是我们相信,水何澹澹,历史的洪流将再一次激起文明的浪花。”

  愿汝至此千年,徜徉于知识圣殿。陕西考古博物馆,“让过去拥有未来。”

  其实让我最感动的一句来自敦煌博物馆的陈列中心,“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它被写在纸上、画在墙上。而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它永不磨灭。”

  当我们站在博物馆的文物前,你会感到时间的流淌,会被历史的光辉笼罩。那里记载着鲜明的智慧与情感,希望你我都能与它相遇。

  野骆驼又名野生双峰驼,是生存在亚洲腹地的最大型的哺乳动物之一。据国际野骆驼保护协会调查,全世界野骆驼的数量估计不超过1000只,远比大熊猫要稀少和珍贵,其中约700-800只分布在我国境内,其余在蒙古国境内。野骆驼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罗布泊北部嘎顺戈壁、东部阿奇克谷地、南部阿尔金山北坡地区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带,在中蒙边境诺敏戈壁也有少量分布。这广阔的区域属于极寒旱地区,基本上仍是人类生存的禁区,加上野骆驼生性机警,为科学界研究这一濒危物种带来了极大困难。时至今日,一张在自然环境下拍摄的清晰的野骆驼照片都很难得。

  经过夏季和秋季的不断采食,秋末冬初野骆驼膘肥体壮,驼峰丰满,毛色润泽。科研人员拍摄罗布荒原上的野骆驼恰好是在冬初,充分展示了这些罗布荒原上的精灵之美,弥足珍贵。

  父亲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年带队去野外,经常去人迹罕至的地方,拍摄野生动物是他的一大爱好。由于我小学的时候寒暑假时间比较长,于是我们约好一起去罗布荒原拍摄野骆驼。经过3个月的筹备,我们带上高清晰摄像机、专业用长镜头、隐蔽帐篷、野外营具等必需物品,于2016年1月2日冒着大雪和刺骨的寒风,从库尔勒出发向南进入罗布荒原,开始了探险式的追寻拍摄。

  为了确保此行能够成功拍摄到野骆驼,父亲已经在一个多月前先到罗布泊南岸进行过考察,拍摄到多达37头的野骆驼群体照片,这似乎预示着我们这一次的同行会更有收获。但我们的运气从出发就不太好,天色阴霾,连夏季都难有降水的罗布荒原,居然下起鹅毛大雪,这将对我们的拍摄计划极为不利。我们计划在罗布泊南北两岸两个野骆驼经常饮水的地方守候拍摄,但是大雪会大大延长它们每次10天左右的饮水周期,有可能我们的水和食品都用完了,它们也不会出现。我们就这样带着希冀和惴惴不安的复杂心情进入罗布荒原。

  一路上,父亲都在给我科普关于野生骆驼的相关历史知识。原来,早在19世纪,国外探险家就对中亚地区很多新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开始了捕猎。1887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来到罗布荒原,这位曾在中亚地区多次探险考察的俄国军官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捕获到一只野骆驼。他曾因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地球上唯一的野马而扬名世界。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氏野马却因此招来灭顶之灾,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就被世界各国纷至沓来的考察捕猎队在原生地捕杀殆尽,致使今天我们不得不从德国、美国的动物园中引种到中国,让这一物种重新回到故乡。普尔热瓦尔斯基捉捕野骆驼没有像捉捕野马那么好运,他只得花了100多卢布从两个罗布猎人那里买到两峰完整的标本,其中一只是母驼,腹中有即将出生的幼驼。这三只标本被送到了俄国,使俄国成为当时全世界的博物馆中唯一拥有野骆驼标本的国家。在我国,只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博物馆里,有一具80年代在罗布泊东部阿奇克谷地考察时拾到的野骆驼的骨骼标本,被誉为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风雪考验,我和父亲终于到达了距罗布荒原最近的唯一能加油和补充给养的36团团部所在地——米兰。米兰宾馆的四层楼房里,我和父亲是唯一的客人。第二天,与科考人员李队长的队伍汇合后我们将两辆越野车的所有油箱和油桶全部加满,并带了只够10天饮用的淡水。两辆车均已严重超载了,但愿能在寒旱的罗布荒原及时补充到淡水。原先我们分为两个拍摄组的计划因大雪被迫放弃,我们将重点蹲守罗布泊南岸、阿尔金山下的一条峡谷——那里有野骆驼喜欢的矿化度很高的咸水泉。李队长先期来此侦察,曾发现大批野骆驼来此饮水的痕迹。

  我们跟米兰的朋友,也是我们唯一的救援人告别后,就进入了莽莽荒原。昔日一望无际、单调灰暗的荒原现在洁白耀眼,大雪覆盖了所有以前探险者的足迹和车辙,我们两辆越野车靠GPS导航向荒原腹地前进。傍晚,我们在途中一个小沙丘旁宿营,这里距我们计划去的那条峡谷还有2天的路程。我们用夏季山洪冲下的红柳根点起一堆篝火,但火焰无法驱散寒冷,就连火堆边的雪都不能消融。虽然这里的气温已经达到零下25摄氏度,篝火能让我们有一盆热汤喝已经很知足了,等进入峡谷咸水泉蹲守,就不可能生火了。

  第二天清晨,我们刚上路,就发现雪地上有清晰的野骆驼脚印。顺着脚印追去,竟发现脚印是从北面绕着向我们昨晚的营地接近的,在距营地约200米处又原路回去了。根据这些脚印判断,这是一只孤独的雄性野骆驼,或许它在我们刚睡下的时候就悄然来到营地附近,侦察过我们了。这使我们很振奋。李队长上次来的时候,就是第一天早上在营地附近看见第一峰野骆驼,并且很快在罗布泊南岸、阿尔金山下的峡谷里发现成群野骆驼的。他当时运气真好,在漆黑的夜色中竟然将帐篷搭在了野骆驼必经的驼道附近,第二天又恰巧撞见一大群饮水归来的野骆驼!但愿好运这次同样伴随着我们。

  我们继续前行直至罗布泊南岸。这里是通往阿奇克谷地和我们要去的峡谷的岔路口,野骆驼的足迹果然越来越多。突然,我们发现一峰野骆驼正隐藏在雅丹中窥视着我们!就这样跟野骆驼不期而遇让我们又惊又喜,可还没有架好摄像机,它就消逝在雅丹中了。阿奇克谷地和甘肃的阿克塞地区水草丰美,有很多甜水泉及咸水泉,是野骆驼主要生存的区域。

  我们向南进入阿尔金山的峡谷。阿尔金山北坡有很多峡谷,都是由于多年山洪暴发而形成的,洪水带来的砾石在山前形成巨大的洪积扇,我们的2号营地就在峡谷中。这里距泉水还有40公里,是峡谷的一个转弯处,峡谷的凹处有大量从山上冲下来的树根。在这里,我们做了最后一次热饭。以后我们每天只能用煤气烧一次开水,吃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的食物。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太阳落山之前,我们发现一只困在冰面上的“小家伙”。这只野生小骆驼还没有学会在冰上行走,被困在光滑的冰面上。科研人员很慢很慢地接近结冰的路面,把沙土均匀的洒在冰面上,给它铺出一条路。它后来终于踩着细腻的沙土站了起来,还好奇地望着我们的照相机。得益于小骆驼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动物。原来野生双峰驼体型较家养双峰驼小,驼峰短小并侧倒,四肢细长。其尾较家驼长,尾毛厚密。跟家养双峰驼相比,野生双峰驼的体毛颜色更深,呈沙黄褐色。野骆驼的鼻孔生有瓣膜,能随意开闭,以防风沙灌入,眼睛也有能单独闭合的眼睑,前有长而密的睫毛,确保在风暴时还能有很好的视力。对于野骆驼种群来说,有小骆驼的种群意味着它们是健康的种群,小骆驼就是它们能够繁衍下去的象征。

  作者简介:

  邢真书,本名:肖韩岩岩,零零后,武汉市。就读于武钢三中,高中学生,爱好文学。

《罗布精灵》

  罗布精灵  文/邢真书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去博物馆?我想这些结束语里面就藏着答案。故宫博物院的钟表馆里写着“钟表可以回到终点,可是我们永远不能回到昨天。&r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