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学点中医

文/ 一村 时间:

  不妨学点中医

  在厦门,逛菜市场,我都会有意无意地到中草药摊点转转,釆购一些五指毛桃、牛奶根或艾草等,带回家用于煲汤养生。

  记忆中,老家闽西客家素有用草药熬汤的传统,这是客家饮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这种传统源于客家人长期迁徙、适应山区环境的生活智慧,他们将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与日常饮食完美结合,创造出许多兼具美味与保健功效的草药汤饮,并深深融入日常饮食的习惯。如五指毛桃煲鸡汤是客家传统药膳汤品,以其独特的椰香风味和健脾祛湿功效深受喜爱。此汤兼具“药疗”与美味,是滋补强身的佳品。又如石参根(猫尾草根)炖鸡或炖排骨,汤色金黄,味道甘香,有滋阴降火,健脾开胃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和山区环境中,这种重要的自我保健方式,体现了客家人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和独特的养生哲学。

  独特的草药汤味道还是客家游子乡愁的一部分,也是客家饮食文化的鲜明标签。前不久,我一同学从马来西亚回来,临走,家乡亲人为他准备了各种土特产礼物。其中有一梱从老屋背挖的牛奶根,他说身在异国,吃到香喷喷的牛奶根汤,仿如又回到了家,尝到儿时味道。

  在我家里,隔三岔五,我们都会熬上一些药膳汤品,既可当作日常菜品,还可用来招待客人,那份独特的“青草味”常常很受欢迎。平时老伴还喜欢准备些家制中药,如青梅和香缘泡蜂蜜,女儿常常也会跟着学习制作。每临头痛、咳嗽、肚子饱胀或不消食,喝上一杯青梅或香缘蜂蜜水,则大大缓解。小病不出门,健康又养生。这些“家制中药”,成为家里必备“良药”,也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在我朋友圈,一些朋友退休后潜心学习中医,他们中有跟班中医师学习的,有自学中医书籍,探索总结的。周未围炉煮茶常会侃起学习心得,有的还“晒”出运用中医知识帮人助困的人和事,从他们侃侃而谈的言语中,看得出满满的成就感。每每听后,大家除了羡慕,还会为之点赞,有着也想学,跟着学的欲望。

  日常学点中医知识和技能,确实很有价值和意义,不仅能帮助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学习中医,主要为了养生保健、了解身体和辅助理解健康问题,提升健康意识,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找到新的人生价值。

  近闻,厦门市中医院正式启用药膳体验馆,推出多款融合中医药理念的药膳面点产品,这些产品将传统面点与“药食同源”药材结合,凭借其独特风味与健康概念,推出后引发年轻人排队抢购,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晋网红。

  我想,这些“药膳面点”不仅是饮食创新,更是“治未病”理念的落地。“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一定要前往体验和尝鲜。

  由此我又想,这种创新产品,其实市场上早已有之,比如艾叶粄等,只不过品种比较稀少,口味也比较单一。做这种中药膳品,只要稍有点中医常识,家家都会做,人人都会做。

  为了养生与健康,不妨学点中医。

  文/一村

《不妨学点中医》

  不妨学点中医  在厦门,逛菜市场,我都会有意无意地到中草药摊点转转,釆购一些五指毛桃、牛奶根或艾草等,带回家用于煲汤养生。  记忆中,老家闽西客家素有用草药熬汤的传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