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逮知了

文/ 吴凤侠 时间:

  童年趣事,逮知了

  作者:吴凤侠

  知了,是昆虫,学名叫蝉。没蜕壳的叫金蝉,蜕壳后带翅膀的我们叫知了。

  逮知了绝对是个技术活,一般人是逮不住长着双翅的知了的。四哥就不一样,不仅能逮知了,而且还会两种逮知了的方法:一是“粘”(读“zhan”),二是“套”。

  先说说粘知了。每年的芒种时节,天上突然飘过几朵云,再打上几个响雷,老天爷就稀里哗啦地下起雨来。雨过天晴,松软的土地为在地下蜗居三年的金蝉重见天日,提供了便利。等到晚上,未脱壳的金婵悄悄地拱出地面,找到能爬高的大树,悄无声息地爬到高处。在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脱去”全身盔甲,伸展一下“筋骨”,变成了会飞的知了等待黎明的到来。

  第二天,太阳高高升起的时候,就是知了趴在树梢上高歌的时候。中午时分,四哥放学回家,在粮囤里抓上两把小麦放在上衣兜里,拿起七八米,甚至更长的,或竹竿儿或干木杆子,带上我开始去找大树粘知了。

  粘知了最重要一步是做粘知了的“黏合剂”——面筋。将一小把小麦粒放到嘴里嚼,嚼碎了还要继续嚼,小麦中的淀粉渗出,伴随着唾液咽下,直到小麦中的蛋白沥出来,成了面筋团儿,感觉有点黏牙,粘知了的黏合剂就算做成了。四哥把早已准备好的长竿子拿过来,竿子头上绑上一截细小树枝或铁丝,取适量面筋粘到最顶端,确定粘牢。然后将杆子轻轻地伸进树冠,向趴在树梢上正在唱歌的知了慢慢靠近,在面筋临近知了的翅膀时猛地向前一推,知了吱吱地叫着就被粘住了。

  实际上,逮住的知了也没有大用,正如逮住的小鸟一样,或者看管不好它自己逃走了,或者玩烦了,被我们放走了。下面我们介绍套知了。

  套知了关键的一步是做“套儿”。在生产队里,四哥找一匹活力四射的马,绕到它的屁股后面,趁它不注意,在它的尾巴上拽下一根“马尾(yi)儿”,做“套儿”的材料就有了。然后将“马尾儿”做个活“套儿”,找来那个长杆子,将“马尾儿”固定在细小的杆子头上,套知了的工具就做成了。拿在手里,真的有点像电影里的套马英雄呢。

  接下来就是套知了,找到趴在树梢上的目标,别看它的眼睛瞪得又大又圆,在它叫得正欢的时候,它是看不到“马尾儿”的。然后将细小的“马尾儿”套慢慢地伸向它的前面,确定它只要动就会钻进套子里,然后猛地一拉,知了就被套住了,它吱吱地叫着想挣脱,因为是活套,会越跑勒地越紧,它跑不了。

  知了也有不会叫的。我们叫它“哑巴”,是雌知了。印象中,我们逮住地都是会叫的知了。大概会叫得知了思想不专注,容易被逮住。

  逮知了这活儿,现在的孩子是干不了的。别说技术,就说那戴着200、300度眼镜的视力,恐怕在杆子伸进树冠时,100个知了要吓跑掉50对儿!

  关键是,现在的孩子还能看到树上趴着的知了吗?!

  忘了介绍,“四哥”是我的同胞哥哥,我们家排行老四,我排行老五。那时他十二三岁,我小他三岁。

上一篇:再为“一稿多投”辩

下一篇:师恩难忘.

《童年趣事,逮知了》

  童年趣事,逮知了  作者:吴凤侠  知了,是昆虫,学名叫蝉。没蜕壳的叫金蝉,蜕壳后带翅膀的我们叫知了。  逮知了绝对是个技术活,一般人是逮不住长着双翅的知了的。四哥就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