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高考志愿里的务实心理
藏在高考志愿里的务实心理
这个夏天的高校招生尘埃落定,而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的榜单恰似一面多棱镜,清晰折射出教育选择中的时代转向。从网络媒体相关报道可见:安徽高考状元放弃清北选择港大,河南724分理科状元怀揣理想奔赴国防科大,江西高分考生为心仪志愿与劝说填报清北的老师据理力争,湖南633分的学子绕过985选择南华大学,浙江604分考生径直报考武昌职业学院……这些打破常规的选择,让“名校招生焦虑”成为热议焦点。与其说这是名校逐渐“祛魅”,不如说是新一代年轻人用“务实”重新定义了教育与人生的衔接逻辑。
务实,是对“就业现实”的理性认知。曾几何时,“名校光环”是无数家长和考生追逐的终极目标。仿佛只要叩开985、211高校的大门,人生便能一劳永逸。但如今,就业压力早已撕下这份温情面纱:部分985、211高校冷门专业毕业生,起薪也仅三四千;“毕业即失业”的戏言成了部分人的真实处境;35岁职场危机的清晰轮廊,更让“十年寒窗是否值得”的叩问反复出现。新一代考生在信息洪流中看得真切:在冷门专业领域,名校与普通高校的技术壁垒并不显著;空有头衔却缺乏硬核技能的学历,在就业市场里终究抵不过“专业对口”“包分配”和“有编制”的实在。那位绕过985选择南华大学的考生,并非轻视名校,而是对“核产业特岗班”有着清醒的规划——四年学费全免,毕业直接进入核电站工作,五年可成长为工程师,十年有望晋高级工程师,更有编制作为职业保障。这种“入学即锁赛道”的确定性,在“毕业即迷茫”的当下,比虚无的“名校头衔”更有分量。
务实,是对“教育价值”的重新校准。过去,教育选择常陷入“唯学历论”的迷思,仿佛专业适配、职业发展都该为名校光环让路。但新一代年轻人用志愿表打破了这种惯性:教育的价值,终究要落到“人”的需求上。武昌职业学院虽为专科院校,却专注为部队培养直招士官,毕业入伍即可获得近万元月薪;福耀科技大学的本硕博八年连读培养模式与留学机会,让河南674分的考生看到了“毕业即就业”的希望;东莞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紧邻华为实验室,95%的就业契合度更让“所学即所用”不再是口号。这些选择里没有盲目的“学历崇拜”,只有清醒的“价值计算”,与其在冷门专业里消耗十年寒窗的积累,不如在精准赛道上让每一份努力都有明确回响。
务实,是对“人生安全感”的主动构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确定”成了最珍视的诉求。当“35岁被优化”、“行业波动裁员”等新闻反复冲击认知时,年轻人主动寻找“抗风险能力强”的人生路径。国防科大的学子不仅免学费、领津贴,毕业即可成为军队少尉军官,人生路径清晰可见;警校生通过公安联考95%以上可以入警,职业稳定性远超多数行业。这些选择背后,藏着年轻人对生活的务实期待:不用为35岁下岗失业焦虑,不用为房贷断供失眠,不用为家庭开支反复计算。当名校冷门专业的毕业生还在为“园艺学”、“建筑学”、“新文学研究”的就业方向辗转反侧时,那些选择“确定性赛道”的年轻人,早已把人生的方向盘握在了自己手里。
有人说这是“功利主义”抬头,可在生存压力与发展焦虑并存的现实面前,这种“清醒”更像是一种生存智慧。它不是否定知识的价值,而是拒绝让知识成为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不是轻视名校的意义,而是不愿用青春赌一个“光环变现”的不确定未来。新一代年轻人比前辈更清楚,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拿到一张名校文凭装点门面,而是找到能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坐标。
清北遇冷也好,名校焦虑也罢,本质上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转向。当教育从“精英筛选”逐步走向“大众普惠”,当就业从“学历优先”悄然转向“能力为王”,年轻人的选择自然会从“追逐虚名”转向“夯实实利”。这种转变里,藏着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应该让人更有底气地走向生活,而不是在光环破碎后茫然无措;也藏着对社会发展的期待,怀揣“强军梦”、肩负“能源使命”和瞄准“制造业升级”。这些选择里,既有个人对安稳生活的追求,更有与国家产业同频共振的自觉。
高考录取的喧嚣终会散去,但这些“非常规”的选择留下的思考不会消失。这届考生用志愿填报告诉大家:他们看清了现实的复杂,却依然保有对未来的笃定;他们拒绝了虚无的光环,却牢牢抓住了人生的主动权。这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迷茫中锚定方向的智慧,正是新一代人最珍贵的“清醒”和“务实”。这份务实,终将成为他们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底气。
(作者:周博,文学爱好者,时有作品在报刊杂志等媒介发表。)
《藏在高考志愿里的务实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