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慢生活
小城慢生活
悠扬的歌声,轻盈的舞步。傍晚,漫步在小城的沿河路,广场上榕荫树下不时看到有人在唱歌、跳舞、下棋,好一幅美丽画卷。
走着,遇见熟人张姐。“你不是去上海给孩子带娃了?”张姐笑着说:“亲家母接班了。‘敌进我退’,我赶紧回来了。”继而她又说:“呆不住,实在呆不住。大城市人多,嘈杂,又不熟悉。不像我们小城,空气好,安静,睡得香。全城走一遍,半小时搞定,悠闲自在。遇见熟人拉拉呱,喝喝茶,日子过得舒坦。”“我更喜欢这里的慢生活。”
小城,纯客家县。县城小,名气却挺大。在县城东边,有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在县城西边,有福建笫二大人工湖--龙湖。“东楼西湖”吸引东南西北,港澳侨台游客前来打卡。除此,在县城还有天然温泉,还有出了名的客家菜,芋子包、牛肉丸汤、爆炒牛百脆......
都说家乡的味道是心底柔软的牵挂。我一同学就很恋家乡菜。退休后,他的时间一分为三。到厦门看看孙辈们,回乡下老家陪陪老母亲,真正属于自已的是每月回到曾经工作生活几十年的小城,静静住上一段时间。早晨,他慢悠悠地在小河边绿地走走,之后到岸边饭店吃碗汤,配碗干饭,用他话说,美味,管饱。早上干饭配汤,是小城一大特色。据说,这里地处山区,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强度大,白米干饭“管饱”,正好解决这个问题。这一饮食习惯一直沿袭下来。小城人早上习惯吃猪肝粉肠汤、牛肉鲜汤或小河鱼汤等。猪肝粉肠汤是一道经典的客家汤品,被认为具有补血养肝的功效。猪肝的嫩滑和粉肠的脆爽常常让人回味无穷。“这辈子就好这一口,这碗汤的味道忘不了。”同学道出他常回来住住的缘由。
在小城,忘不了“汤”的,还有另一类人。所不同的是,这个“汤”是温泉。在城里有个免费公汤,早晨或傍晚,你可看到不少提着小水桶去泡汤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汤池分男汤、女汤,进入各自汤室,不管你是长辈晚辈,官大官小,大家坦诚相见,赤身相泡,开心舒服。
在小城城郊还有一汤池。早些年,政府招商引资,兴建了一个集住宿、游览、泡汤于一体的大型温泉综合体,很是受到游客青睐,周未以及节假日,露天温泉,常常爆满。“近水楼台先得月”。小城居民也受益,办起了泡汤年卡,一人二千多块钱,算下来一天才几块钱,享受的却是四星级的待遇。外迁大城市的本地人,户口虽不在小城,但小城房子却还留着,为的是常回来持卡泡汤。他们都说:“这么好的资源,这么好的享受。岂能浪费?”
每当夜幕降临,在综合体露天汤池,男男女女穿着泳衣,围坐在半圆形温泉池水疗,那场景颇似在开会。有时我也会加入其中。大家一边泡汤享受,一边分享外地带回信息和侃起小城发展变化,都笑称它为“汤报”。“汤报”有头条,有花絮,五花八门,内容丰富,偶尔也会对当地发展“建言献策”,有些不乏好的点子,听之受益。我还听到这么一件事:一对东北夫妇,退休后到小城旅居。由于这里气候清新,宁静舒适,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久而久之,长期困扰他(她)们的失眠症神奇地消失了。夫妇俩高兴的不得了,遂决定在小城买一别墅定居。
其实,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就有了感情,生活习惯也会慢慢地改变。何况小城的宁静、安逸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确实养人、留人。上了年纪的更是放不下、忘不了。既使年轻人在外打拼,但家乡情结、小城情结却是满满的。逢年过节他们常回家走走,还自发开展“我为家乡做件事”,宣传家乡。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是啊!当城市的快节奏催着你歇一歇时,你不妨到小城走一走,这里的慢生活相信会让你喜欢。
文/晓笛
《小城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