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绝唱
永恒的绝唱(安然)
小时候,我们观赏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一首歌《松花江上》,我们看着、听着,就会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伤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命令,北大营8000名守军在300多名日军面前,一溃千里。从此,无数东北军民,涌入山海关,踏上了流亡的道路。北平、天津、西安、南京、上海、武汉……到处是国破家亡的伤痛,到处是背井离乡的哭喊。
我们从小学、中学历史课本里,读懂了“九一八事变”的标志,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松花江上》这首歌,寄托着思乡的离愁和山河破碎的愤懑,在伤痕累累的中华大地上一遍遍的唱响。
两年前的立秋前后,我坐上“一路向北”的旅游专列,在东北名城沈阳小住一晚。沈阳东北部的柳条湖附近,“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赫然在目。
迎风飘扬的国旗,让中外游人肃然起敬。高大的纪念碑如一本翻开的史册,最难忘的一天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石刻的“史册”左边,挂着一副铜钟,提醒我们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走进博物馆内,展示的“运尸车”、“细菌弹”等实物,还有一系列残害中国百姓的黑白图片,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东北,长达十四年的黑暗统治,烧杀抢掠,生灵涂炭的罪行。如今我们很难想象当年东北人民沦为亡国奴的情境,只是不忍直视那些惨死于侵略者铁蹄下的冤魂。
历史博物馆内外,循环播放经典名曲《松花江上》“......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那种现场感、代入感,结合视听艺术的完美再现,把观众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都情不自禁的随着音乐哼唱起来。
今年“九三”大阅兵开始之前,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由首都40所高校3000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用《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7首歌曲,向历史致敬。
隔着宽大的荧屏,重温耳熟能详的《松花江上》,我们的脉搏与祖国由弱变强的命运一起跳动,我们的热血与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的喜悦一起沸腾,我们欢庆的泪水,与不舍昼夜的长江黄河一起奔流。
迄今为止,“九一八”事变过去94年了。每年的今日,全国各大城市通过拉响警报,让每一个市民都能深切地感悟到历史的厚重与和平的珍贵。
当熟悉的歌声再一次响起,我们高唱的不只是词句旋律,更是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它不再是战火中的悲歌,而是警醒一代代中国人勿忘耻辱、珍爱和平的壮歌,更是永恒的绝唱。
安然,原名何敏玲。偶尔得知《松花江上》的歌词作者,是从来没有去过东北的西安教师张寒晖,我顿时觉得这首好歌,是值得每一代中国人传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