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绝不允许为地主翻案
我们绝不允许为地主翻案
作者:飘忽轶男
近年来,网络空间中一股为地主阶级翻案的错误思潮悄然蔓延:部分博主晒出地主旧照,声称要“反思土地改革”,刻意渲染地主“勤劳厚道”的假象;影视作品如《生万物》更是罔顾历史事实,将地主塑造成“抢粪劳模”“灾年救星”,对地主阶级垄断土地、高额盘剥佃户的本质避而不谈,甚至质疑土地革命的正当性。这种试图歪曲历史、为封建剥削阶级“洗白”的行为,不仅触碰了历史认知的底线,更是对广大农民阶级的背叛,对革命先烈用鲜血捍卫的正义的亵渎。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为地主阶级翻案的思潮绝不可纵容,土地革命的历史正义性不容置疑,封建剥削制度的本质永远无法被美化。
要认清为地主翻案思潮的荒谬,首先要回归历史真相,看清地主阶级作为封建剥削制度代表的本质。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脉络来看,地主阶级的核心特征的是通过对土地这一核心生产资料的垄断,对农民进行系统性、残酷性的剥削,这种剥削并非个例,而是贯穿整个阶级的制度性掠夺。据民国时期的史料记载,全国地主阶级仅占农村人口的7%左右,却掌控着超过70%的土地资源——山东部分地区的地主更甚,以不足7%的人口占据了80%的耕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能依靠租种地主土地勉强糊口,却要承受高达五至九成的地租。除了地租,地主还通过高利贷、苛捐杂税、强占佃户劳动成果等方式层层盘剥:青黄不接时,农民为了活命向地主借粮,往往要承担“驴打滚”的利息,不出几年就会因债务缠身失去仅有的家产;遇到灾年,地主不仅不减免地租,反而趁机囤积粮食、哄抬粮价,无数农民被迫卖儿卖女,甚至沦为流民,在饥饿与死亡边缘挣扎。
这种剥削绝非“温情脉脉”的雇佣关系,更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勤劳致富”的结果。历史档案中,“地主靠几代人省吃俭用攒下土地”的说法,不过是掩盖其剥削本质的谎言——多数大地主的土地,要么是通过兼并破产农民的耕地得来,要么是依靠宗族势力、勾结官府强取豪夺,甚至有些地主本身就是封建官僚,如明朝末年的河南福王朱常洵,仅凭皇室身份就占据了河南60%的土地,还通过皇帝赏赐、搜刮民财积累了巨额财富,其生活奢靡无度,而当时河南百姓却因旱灾颗粒无收,只能以树皮、观音土充饥。即便存在少数所谓“开明地主”,其“善举”也始终建立在剥削制度的基础上:他们或许会在灾年施舍少量粮食,或许会兴办乡学,但这不过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防止农民反抗的手段,根本无法改变地主阶级垄断资源、压迫农民的本质。将个别地主的“温情”放大为整个阶级的“特质”,用局部现象否定整体事实,本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套路,目的就是模糊阶级对立,消解人们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批判意识。
为地主翻案,本质上是对土地革命历史正义性的否定,是对无数农民翻身解放历史的遗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绝非某些人污蔑的“暴力掠夺”,而是一场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的伟大革命,是广大农民摆脱压迫、追求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正义之举。在旧中国,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却被地主阶级牢牢掌控,这种土地私有制不仅让农民陷入世代贫困,更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大量土地因地主粗放经营而闲置,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国家也因此积贫积弱。土地革命的核心,就是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无数农民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不再需要向地主缴纳高额地租,不再需要担心因债务失去家园,生产积极性被彻底激发。
土地革命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分土地”本身:它让亿万农民从封建剥削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为新中国的工农联盟奠定了坚实基础;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为后续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原料和劳动力支持;它更重塑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打破了封建宗族势力的统治,传播了平等、民主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扫清了障碍。可以说,没有土地革命,就没有农民的翻身解放,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更没有今天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那些质疑土地革命正当性的人,忘记了无数农民为了争取土地、反抗剥削所付出的牺牲,忘记了革命先烈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所流的鲜血——他们试图将土地革命描绘成“历史的错误”,本质上是对革命先烈的背叛,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历史的否定。
更值得警惕的是,为地主翻案的思潮并非单纯的“历史讨论”,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现实危害,可能对社会认知、国家根基造成严重冲击。首先,这种思潮会歪曲历史真相,误导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如今,不少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封建剥削的年代,对土地革命的历史缺乏直观感受,而网络上那些美化地主、抹黑土地革命的内容,往往披着“客观反思”“还原历史”的外衣,极具迷惑性。如果任由这种思潮传播,年轻一代可能会误以为地主阶级是“值得同情的群体”,误以为土地革命是“不必要的暴力”,从而失去对历史的正确判断,忘记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丧失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其次,这种思潮会淡化阶级意识,转移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当前,我国社会虽然已经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但仍存在一些不平等现象,部分领域还存在剥削行为。为地主翻案的言论,刻意强调“历史非黑即白”“不要搞阶级对立”,本质上是在消解人们对剥削行为的警惕性,甚至为现实中的不正当利益群体“站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通过美化地主阶级,试图营造“剥削合理”“贫富差距正常”的舆论氛围,转移公众对贫富差距、利益分配等现实问题的关注,削弱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更可能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
最后,这种思潮还可能被境外势力利用,成为推行历史虚无主义、破坏国家稳定的工具。近年来,境外一些势力始终试图通过歪曲中国历史、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来制造混乱,而为地主翻案正是其重要手段之一。他们通过资助网红博主、操控影视作品,大肆传播美化封建剥削、否定土地革命的内容,企图割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削弱民族凝聚力,破坏国家稳定。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认清其背后的政治图谋,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
面对为地主翻案的错误思潮,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定捍卫历史真相,绝不让封建剥削制度的“幽灵”死灰复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看待历史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评价一个阶级、一场革命,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其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地主阶级作为封建剥削制度的代表,其存在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压迫了广大人民,必然会被历史淘汰;土地革命顺应了人民的意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其历史正义性不容置疑。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通过阅读正史、查阅史料,了解土地革命的真实历史,认清为地主翻案思潮的荒谬本质,避免被历史虚无主义误导。
其次,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坚决抵制美化地主、抹黑历史的内容。文化部门、网络平台要切实履行责任,加强对影视作品、网络言论的审核,对那些歪曲历史、为地主翻案的内容坚决下架、严肃查处;要鼓励创作更多反映土地革命历史、歌颂农民翻身解放的优秀作品,让人们通过生动的文艺形象,感受土地革命的伟大意义,铭记农民翻身的历史,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
最后,要将历史教育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弘扬土地革命中蕴含的公平正义精神。土地革命的核心是追求公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这一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坚决打击不正当竞争、垄断资源、剥削劳动者等行为,着力解决贫富差距、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根本上筑牢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根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不会因某些人的美化而改变,土地革命的历史正义性不会因某些人的质疑而动摇,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事实不会因某些人的遗忘而消失。为地主翻案,不仅违背历史真相,更违背人民意愿,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反对、被历史所唾弃。
我们要永远铭记:土地革命是无数农民翻身解放的起点,是新中国崛起的基石,是公平正义的象征。任何试图为地主阶级翻案、歪曲历史的行为,都是对人民的背叛、对历史的亵渎,我们绝不允许!让我们坚定地站在历史真相一边,捍卫土地革命的伟大成果,弘扬公平正义的革命精神,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设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