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记:心归云海处,一步一重天

文/ 清风 时间:

  梵净山记:心归云海处,一步一重天

  子夜将尽,黔东的古镇尚在沉睡,青石板路浸润着夜露的清冷,我们已踏着熹微的晨光,向着那座名为“梵天净土”的圣山匆匆启程。车轮碾过如纱的晨雾,仿佛在剥离尘世的喧嚣,载着一颗颗向往澄澈的心,驶向群山的怀抱。及至山脚,天色转阴,细雨如丝,织成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温柔地笼住黛色的山影。山色空蒙,雨意空灵,恰如一幅水墨长卷的引首,预示着此行将是一场涤荡心灵的洗礼。

  步入山门,尘世的喧嚣便被彻底隔绝。蜿蜒的石阶在原始森林的怀抱中向上延伸,仿佛一条通往天界的秘径。石阶高且险,每一步都需心神合一,稳稳踏在实处,这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初时雨丝尚疏,行至半途,雨势渐密,山间白雾骤然升腾,如天河倾泻,漫过石阶,缠上树梢,顷刻间,天地失色,万物隐遁。眼前唯余脚下的方寸之路与身旁湿漉漉的草木轮廓,人仿佛被这无尽的白温柔地包裹,坠入一场空前的寂静。此刻,耳畔唯有雨声、风声与自己的心跳声,这便是道家所言的“致虚极,守静笃”吧?当感官被剥离,心才得以回归本源,与这山、这雾、这雨融为一体,体验那“人在画中游,亦是画中人”的缥缈与空灵。

  行至蘑菇石,那亿万年的风霜与地质的伟力,造就了这鬼斧神工的奇观。巨石如天外飞来,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姿态,稳稳地架于另一块基石之上,任凭风雨侵蚀,岁月流转,依旧岿然不动。游人纷纷驻足,惊叹于自然的奇崛。而我却从中读出了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它不言不语,却以最沉默的姿态,诠释着何为屹立不倒的担当与风骨。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俯瞰着沧海桑田,也俯瞰着芸芸众生在攀登中的执着与彷徨。

  再往上,便是老金顶。攀至半山腰,仿佛有神明悄然拨开了云幕,眼前骤然亮堂——雨停了,乌云散尽,竟是一片澄澈如洗的晴空!蓝天白云低垂,仿佛伸手就能触及天际。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山巅的岩石上,泛着温暖而圣洁的光。方才的细雨白雾,恍若一场隔世的梦境。立于老金顶之巅,凭栏远眺,群峰如黛,连绵不绝,云海在山谷间浩荡流淌,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如静水无波。风过处,云卷云舒,变幻莫测。那一刻,人如芥子,心似苍穹。所有的攀爬之苦,所有的尘世烦忧,在这天地大美面前,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心中唯有敬畏与感动,这便是佛家所言的“空”境吧?放下“我执”,方能容纳天地,感受万物。

  然而,梵净山的意趣,正在于它的变幻无常。沿山路继续前行,天色竟又翻脸如翻书。方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瞬便落下淅沥小雨,雨丝刚沾湿衣衫,带来一丝凉意,太阳又穿透云层,洒下万丈金光。冷热交替间,山间的雾气再度聚拢,不过二百米的距离,竟已浓得不见五指,只能循着路旁的标识,凭着一念清明,缓缓挪动。这般“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幻体验,是梵净山独有的禅机。它教人接纳无常,活在当下。晴时赏晴,雨时听雨,雾中观雾,不执着于一景,不困囿于一念,心便能随遇而安,自在从容。

  最令人灵魂震颤的,当属红云金顶。那山峰拔地而起,如一把利剑直指苍穹,中间一道天然裂隙——金刀峡,将山体一分为二,仅靠一座狭窄的石桥相连,恰似传说中弥勒佛与释迦牟尼佛的分界之地。攀山的石阶几乎垂直凿在悬崖峭壁上,手抓着冰冷的铁链,脚踩着湿滑的石阶,每一步向上,都是对体力与心志的极限挑战。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山谷,身旁是呼啸而过的山风,心跳如鼓,肾上腺素飙升。这不仅是身体的攀登,更是对内心恐惧的直面与超越。待拼尽全力攀上峰顶,恰逢一阵狂风呼啸而来,瞬间吹散了周遭的浓云迷雾!阳光穿透云层,在山谷间投下壮丽的金色光带,远处的山峦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如仙山琼楼。那一刻的“拨云见日”,是视觉的盛宴,更是灵魂的顿悟。所有的疲惫、恐惧、挣扎,都在这壮阔的景象中烟消云散,心中只剩下无垠的澄澈与喜悦。这便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佛家开悟,亦是“道法自然”的道家印证——历经险阻,方能见到最极致的风景。

  从红云金顶乘索道下山,雨又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仿佛是为这趟旅程奏响的终章余韵。行至普渡广场旁的承恩寺,恰逢僧人施粥。盛一碗温热的米粥,入口是淡淡的、纯粹的米香,那暖意从舌尖一路流淌至心底,不仅驱散了山间的寒气,更暖了旅途的风尘,也抚慰了那颗被自然奇观冲击得有些激荡的心。寺院的钟声悠远,香火在风雨中依旧袅袅,这便是人间的烟火气与佛门的清净地最完美的交融。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避世,而在入世;真正的宁静,不在山巅,而在心中。

  只可惜参团的行程太过匆匆,许多景致,如那万卷书般的层叠岩壁,如那云瀑倾泻的壮丽瞬间,都来不及细细品味便要赶路。若再来,定要选一个自由行,不问归期,只随心意。我想在山巅小住,看晨雾如何如轻纱般漫过山脊,看第一缕阳光如何刺破云层,为红云金顶镀上金边;我想静坐一整天,看云雾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体悟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佛家智慧;我想在承恩寺的晨钟暮鼓中,听一场诵经,让那梵音洗净心灵的尘埃。

  傍晚时分,车向贵阳驶去,三个多小时的车程里,脑海中反复回放着梵净山的模样。它不再是简单的山水组合,而是一个立体的、有生命的哲思之境。它有细雨中的温婉,那是道家的柔;有晴空下的壮阔,那是儒家的刚;有险峰的惊心动魄,那是人生的磨砺;也有古寺的烟火温情,那是佛家的慈悲。这趟旅程,是一场身体的远行,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它让我明白,人生亦如登山,有迷雾,有晴空,有坦途,有险峰。重要的不是终点的风景,而是攀登过程中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感悟,每一次放下。

  梵净山,它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是一面镜子,照见天地,也照见自己。这趟匆匆的旅程,终究成了心底一份鲜活的念想,一份关于“放下”与“回归”的约定。待他日,心有尘埃,或世事纷扰,定要再赴这山巅之约,于云开雾散处,寻回那份最初的澄澈与空灵。

  姓名:夏朝新 笔名:清风

《梵净山记:心归云海处,一步一重天》

  梵净山记:心归云海处,一步一重天  子夜将尽,黔东的古镇尚在沉睡,青石板路浸润着夜露的清冷,我们已踏着熹微的晨光,向着那座名为“梵天净土”的圣山匆匆启程。车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