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我在惠州遇见敦煌
一眼千年:我在惠州遇见敦煌
夏末秋初,“丝路毕章,秘境敦煌”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公益巡展来到了惠州。周末闲暇,我满怀期待走进惠州市博物馆大厅,迎面便是那醒目的展牌,犹如挟裹着一缕来自河西走廊的大漠遗风。向往已久的敦煌梦,竟以这样轻盈的方式悄然飘落在眼前。
敦煌文化绵延近两千年,集建筑、彩塑、壁画艺术于一体,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遗迹之一,被誉为“世界最长的沙漠画廊”和“墙壁上的文化艺术博物馆”。
步入展厅,恍若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之前的时光之门,那些曾在画册里见过的敦煌壁画,此刻正以等比例复刻的模样,在岭南一隅铺展开千年的画卷。这次巡展再现了4座莫高窟经典洞窟与长达180米恢弘壁画长廊,展出40余件(幅)高保真壁画、彩塑、藏经洞文献复制品,每一件都承载着敦煌的厚重历史与艺术精髓。
首先吸引我目光的,是莫高窟第428窟北周时期的《四飞天》复刻壁画。画面造型生动、气氛热烈,四位飞天或弹琵琶,或拨箜篌,或吹横笛,或击腰鼓,姿态优美,神采飞扬。她们来自北周的苍茫岁月,笔触古朴奔放,带着未经雕琢的原始生命力。不同于后世的婀娜多姿,这四飞天更多一份质朴向上的力量。她们的裙带如流云舒卷,身躯在青金色的背景上奋力延展,仿佛不是凭借风的托举,而是依靠自己内心纯粹的欢喜与意愿,要从那粗砺壁面挣脱出来。尽管她们的面容已有些模糊,飞舞的姿态却依旧炽烈,宛如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呼喊,直击参观者心灵。立于这壁画前,恍惚间似能望见西域猎猎的朔风,听见箜篌与琵琶的余韵,在空旷的大漠上空久久回荡。
沿着展厅的参观动线前行,初唐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令我驻足良久。这幅壁画出自莫高窟第323窟,画面配有清晰的榜题。右上角有殿堂,内立两尊佛像,殿堂正面额匾上有“甘泉宫”三字,下方为帝王与臣属持笏拜谒。画面下部,汉武帝骑在马上,左右八名臣属,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张骞持笏跪拜辞行,身后有从者持节牵马。左上角则描绘张骞一行行进途中,远处城廓隐现,两僧于门外相迎,城内有佛塔耸立。据史书记载,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意在联络大月氏共抗匈奴。他从长安出发,越葱岭,经大宛、康居,最终抵达大月氏与大夏,历时十三载,其间被匈奴扣押了十一年。回国七年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遣他出使乌孙国,并访问大宛、康居、大夏和安息等国。画中张骞身着官服,手持符节,正转身向汉武帝辞行。身后的驼队已备好行囊,远处的山峦隐约可见,一笔一画间,竟将两千多年前的出使场景勾勒得如在眼前。我凑近细看,细腻的线条刻画出张骞坚毅的神情,衣袂褶皱间似藏着风沙痕迹,符节纹路清晰可辨。原来这不仅是一幅艺术珍品,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见证——张骞出使西域,本是为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却意外开辟了连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壁画里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有辞行时的庄重与不舍,正是这份细腻的刻画,让我读懂了丝路开辟的艰辛与不易。站在画前,仿佛听见大漠驼铃的回响,看到商队载着丝绸与瓷器,穿越茫茫戈壁与皑皑雪山,将东方的文明与艺术带到遥远的西域。
最让我心动的,是中唐莫高窟第112窟的《反弹琵琶舞乐图》。美丽的舞伎反持琵琶于身后,屈身向右,轻轻抬起右腿,应和着激昂的乐曲,跳动着欢快的舞蹈。她双手反握琵琶,指尖似仍凝着拨弦的韵律。裙摆如莲花般层层绽放,彩带划出优美弧线,周围乐伎们或吹笛或击鼓或弹弦,神情专注,仿佛整个展厅都萦绕着悠扬的乐声。中唐时期的敦煌文化繁荣,画中舞伎毫无拘谨之态,反而洋溢着张扬洒脱的生命力,将盛唐的开放与自信延续至中唐,尽显西方净土世界的欢乐氛围。我凝视许久,从那反弹琵琶的姿影中忽然领悟:敦煌艺术之所以穿越千年仍振动人心,正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最鲜活的精神底色——不为世俗所拘,敢于突破常规,以艺术的形式,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永远定格在墙壁之上,成为永恒的精神符号。
展厅中还有《鹿王本生故事》《观无量寿经变》《五台山图》等壁画复制品和菩萨塑像复刻,以及壁画中民俗科技、仿制乐器和十二生肖等展示,内容丰富,精彩多多。同时,特设“莫高精神”展区,以图文展板和珍贵照片讲述几代莫高窟守护者的故事。“敦煌人”长年坚守大漠,发扬莫高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将文物保护、研究与弘扬工作推向新的高度。现场还设置了XR大空间沉浸项目,观众可化身第220窟守护者,佩戴VR设备穿越至大唐长安,漫游上元夜盛景,亲历胡旋舞狂欢;深入复刻的第220窟内部,与壁画互动解锁历史知识,沉浸式感受千年壁画的奥秘与魅力。
走出展厅,重回秋日阳光下,竟有片刻的恍惚。方才所见的色彩、线条、故事与想象,已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我虽未曾亲身踏足那片河西沙土,未曾亲眼见过三危山的落日与鸣沙山的轮廓,但在这岭南之城与敦煌千年艺术相遇,实属意外之喜,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忽然明白,敦煌文化从未远离,它藏在每一笔色彩之间,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去传承。
(作者:周博,现在广东惠州工作,爱好阅读,时有作品在报刊杂志等媒介发表。)
上一篇:我的回望“帐本”
下一篇:梵净山记:心归云海处,一步一重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