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路
家乡的小路(散文)
文/张振刚
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散步在绿树成荫的城市道路上,挥发着泥土气息的乡间小路在脑海中浮现,小路上时隔多年的过往经历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记忆中家乡的小路是窄窄的,路两边是池塘和庄稼地,小路上深深浅浅的车辙和雨后一个个清晰的脚印承载了无数乡村人的努力和欢乐。印象最深的是通往邻村小学的那条小路,从庄稼地里斜穿而过,大概有3里地左右的距离。农闲时这条小路人少清净,走的最多的就是到邻村上学的孩子。那个时候自行车还没普及,路上更是见不到机动车,上学就是靠步行,也没有家长的接送。上学放学期间,孩子们背着家长亲手缝制的蓝布书包,一路说笑打闹,忘记了所有的忧愁烦恼。雨雪天气时,孩子们会比平时早点出门,打上雨伞或披上雨衣,穿上或大或小些的雨鞋,三五成群,一脚浅一脚深的走过似乎比平时更长的泥水小路,没有抱怨,依然是欢声笑语,俨然把这当成了一种乐趣。农忙时候,这条小路加入了收获丰收的乡亲们,或步行或推着独轮车,或是赶着驴车牛车,来往穿梭在这条小路,一车车小麦、玉米、棉花,通过这条小路运到家中。
通往集市的那条路稍微宽一些,距离到县城的柏油路近5里地。记得那条路旁边是个池塘,每逢雨季,池塘的水都会漫上小路,有点江南水乡的感觉。这条路是村民外出的主要通道,到镇上赶集买菜、销售农产品等等都是从这条小路进出。上初中后,这条路也成了我到镇上上学的必经之路,每天披星戴月的要骑着自行车往返好几趟。没有路灯,借着月光也能把自行车骑得飞快。那个时候最担心的就是阴雨天气,刚出家门还能骑着自行车走,随着泥巴慢慢的挤满车轮和挡泥瓦的缝隙后,只能下车找个树枝清理一下泥巴才能再骑,实在不行就推着一直到柏油路。后来上班后买了摩托车,每次遇到下雨天,虽然加大油门有时也能冲出泥泞的小路,但是雨大的时候,也是边清理边前行,当时着急无助的感觉真的让人抓狂,心里想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样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村里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近三分之一的农户种植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大棚种植的西红柿等农产品需要及时外运销售,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村民出不去商户进不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在国家实行村村通公路工程政策后,村民们热情高涨,纷纷义务加入公路修建队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两条连接县级柏油路的水泥路建成。公路正式启用那天,村民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庆祝致富路的开通。自从水泥路开通后,村民们进出方便多了,再也没有了阴雨天道路泥泞的困扰。收购农产品的商户把大货车开进了村子,村民们不出村就把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近些年,国家又实行了户户通公路工程,村里又增加了3条通往村外的公路,水泥路遍布了村里的大小胡同,雨水污水排水系统也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建设。村民们出门就是硬化路,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生活居住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现如今,家乡的路四通八达、宽阔平整,路灯亮如白昼,再也没有了儿时泥泞小路的影子。农闲时各样牌照的小汽车来来往往,农忙时各式农用机械来往穿梭。几代人沿着家乡的道路收获了一年又一年的希望,多少人沿着宽阔的道路走进名校、步入城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家乡小路的变迁就是乡村发展振兴的最好见证,经历了乡村道路变化就知道了家乡的发展历程,也懂的了未来的美好前景!
作者:张振刚,大学文化,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人。先后在新华网、中国农业信息网、山东新闻网、《消费日报》、《联合日报》、《济南日报》等媒体发表多篇通讯。近期有多篇散文在文学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