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湘江水 深深父女情——高求忠的《父亲的湘江》

文/ 魏清 时间:

  悠悠湘江水 深深父女情

  ——高求忠的《父亲的湘江》

  作者魏清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散文?

  虽然,好散文的教科书式的答案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但对这样一个常见的文学问题,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每因个人的喜好而异,回答也不尽相同。不过,有一点却是大家公认的,不论叙事还是抒情,一篇好的散文必须有作者真诚的感情融入文中,来不得虚的,而且,还需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一篇记事状物的散文,如果不能达到情真意切,不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那就会失败。同时,这篇散文如果抓不住读者的心,看了几行便看不下去,或者,逼着自己、耐着性子、硬着头皮读下去,即便文章有真实的情感,也会让读者不屑一顾。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女作者高求忠的《父亲的湘江》这篇散文,仅仅一千来字,写的也只是极其普通的一个家庭的生活琐事,并无华丽惊醒的文字,然而却具有很大的感动力,让读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何以能达到这样一种艺术效果呢?原因就在于这篇散文真挚的情、深沉的爱感染了读者,打动了读者的心。高求忠曾经说过,“在这喧嚣浮躁的世界里,只有头脑清醒,不媚俗,不盲从,忠实内心,记录时代,体现人性,保持风骨,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才不至于让我们在写作中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对于她的这种观点,我是极其赞同的。

  《父亲的湘江》一开始,简洁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大约是上个世纪40年代,父亲跟随爷爷沿着湘江,从衡阳来到了长沙。”接着,写全家住在湘江边的清苦生活,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5个女儿,家庭负担重。然而,清贫的生活中也有欢乐,那是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里,“当父亲教我唱“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时候,当我学习“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时候,我想起的是湘江,不过,往往父女们正在屋外弹琴唱歌的时候,母亲会冲出来吼一句:‘哪根肠子快活?!’”艰难的生活,清贫的家境,父亲拉琴(原文中的“弹琴”,应为“拉琴”更准确),女儿唱歌,自娱自乐,兴致正浓时,却引来一盆冷水当头泼来——母亲愤怒的吼叫,这种大煞风景的情境,让人心头一紧,劳累的母亲在困苦生活中所持有的不同态度,以致酿造出生活中的喜剧情愫,苦中作乐的场景让人感到隐隐约约的心酸。

  文中,作者写到父亲是多面手,会做衣服,会拉二胡,懂中医,还能干泥瓦匠、木匠的活,在作者眼里,就没有父亲做不成的事情。农忙季节,女孩也要下田插秧,这是件苦差事,最辛苦的是收割季节,家里尽是女儿,其困境可想而知,在困难面前,“父亲教导我们要争气,我们也就咬紧牙关,肩膀磨红了,手起茧了,也没叫苦。”家中“母亲经常生病,脾气也大,憨厚的父亲也不计较,只管沉默而又娴熟地干活。”父亲爱做好事,“帮乡邻义务看病,修缝纫机,哪怕是曾欺负过他的人。”平时还叮嘱他的女儿,“我现在多做点好事,将来我不在了,人家会对你们好一点,吃亏是福。”文章从几个方面叙说父亲的性格、性情和为人处事,以及对女儿的谆谆教导,从而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责任感极强的人,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全是为了这个家,为了自己的女儿,还有那份善良淳朴,乐于助人的热心肠。作者通过对父亲的片段回忆,字里行间表达出对父亲那份真挚的爱,那份深深的情。文中,还捎带写出作者对父母之间关系的感受,平时见不到父母那种亲切、甜蜜的恩爱,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浪漫,没有海誓山盟的卿卿我我,只有在艰辛生活里那种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朴实的感情——忠诚。父亲面对经常生病,脾气也大的母亲,所采取的态度是包容和大度。父亲去世后,母亲满怀深情地追忆他与父亲平时劳作的点点滴滴,清清楚楚记得所有的细节的描写等,让一个和蔼可亲、憨厚朴实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这篇散文语言简洁生动,朴实无华,却又不乏美好景色的描写,“等到夕阳西下,蓝天和云彩都映在湘江里,水面波光粼粼,对面的青山披上了晚霞的彩裳。一阵风儿吹过,带来一丝清凉,看着鸟儿掠过,疲惫一扫而光。”轻轻几笔,便从美景而烘托出劳动后的喜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结尾,“凝望着这里的湘江,遥想父亲当年的模样,我的泪,缓缓地落下来,随着不停流淌的湘江水,回到了故乡,也恍惚回到了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此时此刻,读者的心,也随着这悠悠的湘江水,缓缓地流动,久久不能平静。

上一篇:老屋·

下一篇:在文字里行走

《悠悠湘江水 深深父女情——高求忠的《父亲的湘江》》

  悠悠湘江水 深深父女情  ——高求忠的《父亲的湘江》  作者魏清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散文?  虽然,好散文的教科书式的答案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