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忆母亲
清明忆母亲
清明的雨,淅淅沥沥,如丝如缕,像是天空垂下的思念的帘幕。清明的风,携带无限的哀思吹过您长眠的故土,泛起层层思念的涟漪。每到这个时节,我的心便被无尽的哀愁填满,伫立在母亲的墓前,望着碑上母亲的名字,泪水不受控制地模糊了双眼。
我出生于60年代,那是生产队的时期,日子过得清苦又艰难。母亲个子高高的,健康的身体宛如一颗参天大树茁壮茂盛,为我们遮风挡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顶梁柱。每天天还未亮,母亲就会起身,简单地收拾一下,便匆匆赶去生产队劳作。她扛着锄头,脚步坚定地走向田间,那高大的背影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坚毅。母亲以平凡之躯,扛起了家的重担,她的伟大在于无声的付出与坚持。
温柔慈爱的母亲,在我的记忆里,她总爱穿着一件素色的粗布“大巾衣”(传统服饰如汉服、旗袍等),一头乌黑的长发优美地挽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她的眼睛,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明亮又透着慈爱,每当看着我们六兄弟姐妹时,那目光里满是温柔与关怀,仿佛我们就是她的整个世界。
在生产队里,母亲总是最勤劳能干的。无论多么繁重的农活,她都从不抱怨。烈日炎炎下,她弯着腰在田里锄地,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一滴滴地落在泥土里。为了多挣些工分,让家里的日子能好过一点,母亲总是主动承担最累的活儿。割麦子的时候,她的双手磨出了一层又一层的茧,可她从未停下手中的劳作,那挥舞着镰刀的身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回到家后,母亲也不得闲。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我是最小的一个,母亲对我们每一个都关爱备至。她拖着疲惫的身体,为我们洗衣做饭。我放学回家,一推开门,就能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她围着土锅台在为我们做饭,那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在我听来,是世间最动听的旋律。那时候,家里穷,吃的大多是粗粮,可母亲总能变着法子,把简单的食材做出可口的饭菜(菜是呱唧头切丝加点猪大油蒸熟)。她会把玉米磨成粉,做成香喷喷的玉米饼,我们围坐在桌前,吃得津津有味。
晚上,母亲会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为我们缝补破旧的衣裳。她的手很巧,那些补丁在她的缝制下,变得平整又好看。我们穿着母亲缝补的补丁衣服,虽然破旧,却倍感温暖。在那些漫长的夜晚,母亲还会给我们讲故事,她的声音温柔又动听,伴我们进入甜美的梦乡。
然而,命运却如此残酷。我12岁那年,改革开放刚起步,日子正要慢慢好起来,母亲却突然病倒了。病魔无情地折磨着她,可她还是强撑着,不想让我们担心。看着母亲日益消瘦的面容,我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痛疼。最终,母亲还是离开了我们,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停止了转动,泪水止不住地流。从那以后,家里的每个角落都留存着母亲的气息,可我们却再也触摸不到她温暖的怀抱。
记得小时候家里来亲戚,母亲时常拿着盛面粉的葫芦瓢到邻居家端回平瓢白面包饺子,还人家的时候白面堆成尖山,我不解的问母亲,母亲微笑地说;儿呀,人家帮助咱,还时咱要多回报。母亲朴实的话语教会我做人,母亲用纯朴、善良、厚道的家风引领我成长,让我懂得了感恩和回报。母亲就是这样的平凡,母爱就是这样伟大,不需要从惊天动地的事中体现出来,也不需要物质的交换,而是靠心灵的沟通和理解妈妈,您的教诲让我受益终身。
回首自己的发展,我始终不忘母亲的教导,我清楚的知道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富而思源回报社会"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多年来以致孜孜不倦的追求。20多年来,我为困难学生、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抗震救灾等捐物捐款上达百万余元,以大爱之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愿自己人生像一颗流星,在划破天空之际,给大地留下一丝丝的光亮。
多年过去,每到清明,我都会来到母亲的墓前,轻轻抚摸着墓碑,仿佛能感受到母亲的温度。我会和她讲讲这些年我的生活,我的快乐,我的烦恼,就像她从未离开过一样。母亲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遇到困难,都会想起母亲那坚定的眼神,仿佛在告诉我要坚强。而今,生活越来越好,可母亲却再也无法享受这份幸福。
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打湿了我的衣裳,却浇不灭我对母亲的思念。母亲啊,您是我生命中最璀璨的光,虽已离去,但您的爱永远留在我的心间,伴我走过岁岁年年。在这个清明,我多想再听听母亲的唠叨,再感受一次母亲温暖的怀抱。母亲啊,我是如此地想念您,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
(作者:刘可成民建会员、青岛百姓布艺家纺有限公司总经理)
《清明忆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