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天使

文/ 邢真书 时间:

  西沙天使

  文/邢真书

  “正在出壳的红脚鲣鸟,身体呈粉红色,头部和背部有稀疏的绒羽,眼睛是闭着的;脚抱着翅膀,以适应卵内的狭窄空间;小鲣鸟嘴部正中央的白点是卵齿,出壳时用来顶破蛋壳,这颗卵齿要2-3周才能脱落。小鲣鸟一般需要花24小时才能完全出壳,它们是典型的晚成鸟,出壳时不能调节体温和自由活动。

  100天左右的红脚鲣鸟,此时的它羽毛呈褐色,即将具备飞行能力。有意思的是,如果摄影师在近距离拍照而令小鲣鸟有点警惕,头上的羽毛会直竖起来,像板寸一样。小鲣鸟也有与人亲近的时候,我曾经为一只掉到树下的小鲣鸟喂食,第二天,我惊讶地发现这只小鲣鸟站在昨天同样的位置等待‘食物’的到来。”——《我的东岛日记》

  文字描绘的自然科学软文,跟摄影作品比较,最大的魅力便在于它创造的极致世界。摄影虽善于捕捉动植物某一瞬的形态,但细腻的文字在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后,却能让观者通过一词一句更真切感受到纸上传递出的强烈的生命气息与活力。优秀的自然科学记录者不仅极致地追求文字的准确性,而且善于将动植物身上光彩照人的瞬间通过文笔描绘出来,并加以强化和升华,将生命的美发挥、渲染到极致。

  每年的9月至翌年4月是红脚鲣鸟的产卵期,每对亲鸟每次只产一枚卵,卵白色,长卵形,一端较宽,重约50克。孵化的任务由双亲轮流担任,孵卵期一般为42-46天。待雏鸟孵化出壳后,亲鸟将新生雏置于蹼上。新生雏鸟不能进行体温调节,亲鸟要为它保暖或遮阳,同时防范捕食者。除了庇护雏鸟,并偶尔为它梳理羽毛外,雏鸟与双亲间的交流主要发生在喂食期间。约至1月龄时,雏鸟全身披上了厚厚的绒羽,具备了调节体温和保护巢域的能力。从这时开始,双亲都会外出寻找食物,白天只有幼鸟留守巢中。

  红脚鲣鸟主要以飞鱼等为食,在热带海域寻觅食物异常困难,亲鸟通常早出晚归,每天要飞行数十至上百公里,才能为自己和幼鸟获得足够的食物。尽管如此,幼鸟并不是每天都能获得食物,饥饿的幼鸟即使在睡觉时仍会持续发出清晰的乞食声。约从1月龄开始,每当亲鸟觅食归来,幼鸟的乞食行为逐渐变得非常强烈。它们会迅速弯下身体并左右晃动,头部两边摇摆,同时用翅膀猛烈地向下扇动。随年龄增长,它们会用翅膀猛击亲鸟,并伴随对亲鸟嘴基部的猛戳。最终,幼鸟将它的嘴插入成鸟的嘴里,并费力地做抽吸的动作,将鱼从成鸟的喉部吸入到自己的嘴里吞下。有时,幼鸟获取的食物太大、太多,不能立即吞下,它们会趴在树上,努力吞下口中的食物,之后仍继续乞食。因此,亲鸟在喂食后会迅速飞离。我们认为红脚鲣鸟幼鸟强烈的乞食行为,是对生活在贫瘠海域的适应行为,最大限度地刺激亲鸟,使之反吐食物。这与北鲣鸟幼鸟轻柔的乞食行为完全不同,因为后者生活在食物丰盛的海域。

  幼鸟从100-120日龄开始具有飞行能力,但在这之后的几个月中仍每天返回巢位,由亲鸟继续喂食。这个时期的幼鸟白天可能会参加栖息地“幼鸟俱乐部”的活动。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它们只有在“幼鸟俱乐部”里才有机会和同龄朋友交往。海边的树上常常聚集着一群群幼鸟,它们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互相啄对方的身体,不停地练习起飞和着陆。总之,除了交配等行为之外,这些幼鸟展示了成鸟所有其他的行为,在游戏中掌握生存的技能和在群体中生活的方式。

  东岛鲣鸟在独立出飞后,会远离东岛生活2-3年,待性成熟后,再会返回东岛繁殖后代。这2-3年间,它们飞往哪里?如何生存?目前还不得而知。在西沙航行时,通常会发现追随船只飞行的红脚鲣鸟。飞翔时,颈部伸直,脚平伸向后并收于腹下,眼睛搜索海面,伺机猎捕。被船只惊扰的飞鱼,一旦跃出水面,鲣鸟会从高处俯冲,在飞鱼即将入水的刹那用喙啄击并咬住飞鱼,随即吞下。鲣鸟捕食之后,有时会停在水面休息一会儿。然后,再次飞回空中。当然,鲣鸟历经艰辛所捕的食物有时也会成为他人的嘴中餐。东岛仅有的十几只“强盗鸟”(黑腹军舰鸟)经常会在鲣鸟归来的途中对它们发动攻击,逼迫鲣鸟吐出口中的食物,并在半空中将食物“截获”。

  鲣鸟早出晚归的生活习性为海上渔民确定航向提供了极大帮助。特别是在早先渔船尚无导航设备的年代里,许多渔民可以根据鲣鸟归巢的飞行方向来判定方位。所以,有的渔民习惯称鲣鸟为“导航鸟”。尽管东岛是红脚鲣鸟的天堂,但它们的生存环境仍存在危险。而幼鸟从出壳到独立生活需要8-9个月的时间,这一过程亦非常艰辛。海洋鱼类资源日益稀少可能会导致成鸟没有足够的食物哺育幼鸟。此外,强台风是幼鸟的最大“杀手”,幼鸟一旦被刮落树下,就再没有生还的可能。例如,2006年12月13日至15日,14级台风“尤特”以每秒超过50米的速度正面袭击西沙,东岛几乎所有的鲣鸟鸟巢都被摧毁,幼鸟的死亡率几近100%。

  事实上,对红脚鲣鸟生存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人类的生产活动。解放以前,日军占领西沙群岛期间,就曾在永兴岛修建房屋和设施,大量开采鸟粪,并向其本土运去数十万吨鸟肥。解放以后,广东省曾在永兴岛和东岛成立鸟肥公司,长年开采并向大陆运输鸟粪。这期间,渔民随意捕杀和食用鲣鸟、鲣鸟蛋的行为更使得鲣鸟数量锐减。在50年代以前,东岛并不是唯一的鲣鸟栖息地。永兴岛上亦有鲣鸟生存,且数目巨大,几乎达到了遮天蔽日的程度。50年代后期,永兴岛上曾经漫天飞舞的鲣鸟群迅速绝迹。科研人员在西沙生活的4年期间,只在永兴岛见到一只因伤坠落的鲣鸟。显然,这与人类的大量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与永兴岛的鲣鸟相比,东岛的鲣鸟是幸运的。50年代开始对东岛的开发并没有将它们悉数毁尽。岛上也曾建设过民航的导航台。由于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工作人员在坚守了若干年后,于上世纪90年代终于撤出了东岛,这对鲣鸟而言无疑是“利好”的行动。

  近年来,东岛红脚鲣鸟数量呈稳定趋势,这与西沙驻军倡导环境保护是密切相关的。目前,东岛驻守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支守备部队。他们在完成守岛、建岛任务的同时,也担负着保护鲣鸟的职责。长期以来,守备队官兵执行着最严格的海岛管控制度。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得随意登岛,更不允许开展任何殃及鲣鸟的活动。由于他们在东岛的守卫,渔民破坏鸟类资源的行为被减少到最低程度。东岛还生存着一群野牛,其数目大约在100头左右,也对鲣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东岛野牛以岛上的抗风桐树叶为食物,长期啃食会导致抗风桐倒伏,影响鲣鸟筑巢和生存。所以,官兵会定期猎杀野牛,以控制野牛的种群数量,为鲣鸟留下一片生存空间。

  此外,东岛守备队还为海鸟研究专家在东岛开展鲣鸟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他们为专家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帮助他们搭建观鸟的棚舍。官兵们还经常协助鸟类专家开展科学研究,如利用样方统计鲣鸟数量、环志鲣鸟等。有些战士长期参加数据收集和图片拍摄工作,并对鲣鸟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有所了解,成为自学成才的海岛“鲣鸟通”,但他们更喜欢称自己是东岛鲣鸟的“守护神”。很多战士从2003年开始,就伴随专家进行研究,他们拍摄了大量鲣鸟照片,定期向专家报告鲣鸟种群的变化情况,并掌握了利用样方统计鲣鸟数量,为鲣鸟上环志等方法。

  西沙群岛的开发、开放是必然趋势。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对西沙,特别是对东岛的开发期望极高。这种经济利益趋动下的开发行为,对鲣鸟来说却是个危险的信号。可以想象,一旦东岛作为旅游地向游人开放,那么用不了几年,永兴岛鲣鸟的悲剧就可能会在东岛重演。试想这群美丽的鲣鸟如果在中国的疆域内不复存在,对我们将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如何在开发、开放的同时保护好我国唯一的红脚鲣鸟种群,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但愿决策者、企业和南海渔民不再为了那一点点眼前利益而伤害这些“天使”,让我们永远为西沙海天留下这一份不可复制的灵动!

  作者简介:

  邢真书,本名:肖韩岩岩,零零后,武汉市。就读于武钢三中,高中学生,爱好文学。

《西沙天使》

  西沙天使  文/邢真书  “正在出壳的红脚鲣鸟,身体呈粉红色,头部和背部有稀疏的绒羽,眼睛是闭着的;脚抱着翅膀,以适应卵内的狭窄空间;小鲣鸟嘴部正中央的白点是卵齿,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