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要做多少准备

文/ 何子金 时间:

  读一本书要做多少准备

  何子金(四川广元)

  读书还要作准备,是一个新奇的观念。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和人、社会的根本看法,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个人的一切言语行为中表现出来,甚至不需要作特别的区辨和提取,自然而成。加上能识字,一般来说就可以正常阅读了。因此,读书好似一件稀稀松松的事情。拿起来即成,放下去则罢。

  我也大多数次是这样读书的。

  可能正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阅历不同,文化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了阅读的多样化,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母雷特。同一部作品,不同时期阅读,感触也会有不同。这也正是阅读的趣味和读书的魅力之所在。

  年少的时候读书是有任务的,自己喜欢的书可能得不到深读,而一些不喜欢的文章也不得不读。其结果自然是囫囵吞枣。我一向以从事了十多年的中小学教学工作而自傲,那是可以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领域里享受尽情读书的乐趣的。兴致来了,废寝忘食,通宵达旦。读有所得其实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可遇不可求。有一天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道分享朱自清的《背影》,有那么一刻,周遭的境氛变得沉静而幽远,我仿佛一下子走进朱自清的魂灵,不自觉的潸然落泪,与他一道经历那份落寞和无奈。那一次的启发,让那以后我再读自己期待或喜欢的文章时,一般都不会去促读,也不仅满足于文字上的识读和内容的了解,要想方设法走进作者深邃的内心和繁复的情感中窥见,从字与字之间的空白,从文本之外的大场景去读。这自然是不容易的事,于是,复读、选读、斟读、朗读、写读,进而摆读、打座、冥想,甚至一篇文章一部书只读一句话这样的办法都用上了。这就生出了为读一部书一篇文章做准备这一说。

  一个忠实的行政工作人员是会完全弃了个人所有私情私欲嗜好的,哪怕如读书这样世界上最清纯雅洁的爱好也莫能外。这是我二十多年转行行政工作的最深感悟。前两年赋闲之后,我自然又拾续起读书这个夙趣。时过境变,与任务式的读书不同,与恶补专业水平欠缺式的读书不同,与接受新尖科技知识普及式读书不同,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造式读书不同,与激发良好的兴趣去读书也不同了,连与读书关联最紧密的一些爱好,诸如历史、精神、文化、写作,总之一切带有目的目标取向的动机都失了味。读书完全衍进成一种单纯的动作行为。就只是读而已。到这时,我的体悟是:读书表现为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方式。比之于图谋孔方兄堆垒,比之于四处烂游猎奇,比之热心于养生,比之于打牌打麻将消遣时间的娱乐等文明活动。

  想起一个小故事。是我的外公在四十多年前讲给我说的。解放前他们的家是当地有数百年历史的大家族,人丁兴旺,田产丰盈,可以说家肥屋润。每一辈人中,都要培养扶持一个族长统领家事,根据家人的禀赋和能力表现分配一些人从事农业生产,一些人搞副业,一些人学手艺,一些人专事经商,这样的分工是早在他们小的时候就完成了的。有些时候还会送一些青壮年习武,入袍哥会,推荐到乡保做事,巩固家族势力。更少不了的就是要培养一两个读书人。天资高了,中举进士外出为官,天资差的也当个乡村秀才,开办私塾,协助族长管理族内事务,负责族里文字礼仪方面的工作。就在外公小的时候,他有一个叔就是秀才。一天秀才坐在场院边的椅子上看书,突然天降暴雨,众人忙着抢收晒在场院里的粮食。而秀才端坐在屋檐下,动都不会动一下,甚至连伸手扶一下倒在身旁的背篓这样随手的忙也不会去帮。外公讲这个故事给我听,我一直不懂得他的用意。一个时期以来,我都要把这个秀才与鲁迅作品里那个时代读书人的迂腐相比照,觉得不值得提倡。后来,我逐渐从内心深处原谅了秀才,认为他才真正体现出了一个读书人的风格:读书人就是读书人,卓而不群,风不进,雨不进,凡尘俗事都无碍,唯有读书一门子活。形象鲜明而生动。

  和秀才相比,我自愧不如,也确实做不到他那样。这可能正是读书人的悲哀吧:人格之不能独立。

  人生之有限,而书海之无垠,是我每次去到图书馆都会复生的感慨。由此,赋闲之后,虽然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无忧无虑的用在读书上,但也立有一个方向和范围,叫两非两不:非原文原著不读,非先秦之前的著述不读。这其实不是偏见,而是为着专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发展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节点。那之前的情形,颇有一些不明和争议,这个富集的矿藏中还深埋着闪光的珍珠,是值得挖展的。

  搜寻我国古代成章作品,最早的无疑是神话。集中记录古代神话的作品是《山海经》。而《山海经》又是一本杂书,不但不为一人一时所作,内容还涵盖了地理、历史、天文、民族、国家、文学、艺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哲学等方方面面,导致千百年来千百人读千百种解,莫衷一是,成为了解中国史前史和古代文明既解不开又绕不过的一个神奇的存在。所以,我要阅读的第一部作品就确定为《山海经》。

  然而,我也读不懂。扫除文字障碍后,既便能做到朗朗上口,还是明不了究里。我深知要懂古人的作品,必须懂古人,必须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必须回到古人的生活场境和思想认知里才行。这就需要作大量的准备。一是界定神话的实质,一番搜阅,把神话看作古人一种特定的思维阶段和文化事实,重新认识心理和思维。二是在直觉心理思维领域做了一年的功课。三是重新厘定人的来源和人类发展简史认识,拿自己作实践,涉足分子人类学领域游弋,追寻祖辈的足迹。四是从人类的起源角度了解思维与语言、文字、文明等的发生发展史。五是把中国古代文字尤其是早期的夏商周文字作为学习重点内容,回到符号系统认识文字的意义和体现。六是对史前史、考古和文化遗址也生了兴致。这样一系列的折腾,小三年时间就过去了,已经翻阅了相关内容的书籍一百四五十册,却仍然没有作好充分阅读《山海经》的准备。

  可见,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我命之为源读,不吃别人嚼过的馒头,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绝不是稀稀松松就能完成的。

  记得我在少年时期,十多岁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前后三遍次读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没有准备,自然不会怎么懂得。不过,很有限的一点收获恰奠定了我政治素质和思想方法的基础,终身受用。每每想起这件事来,我都会为自己年少的时候没有能够多读一些书而遗憾不已。

  《山海经》如是,接下来还有《易》、《诗经》和其他的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等等正候着呢。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的生活,我界定为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准备读书。

  惟有读书。

  (附作者简介:何子金,四川剑阁人。从教而谦,于政无绩,学无师,好读书不求甚解,偶为文以性,倔无众,喜游从孤)

《读一本书要做多少准备》

  读一本书要做多少准备  何子金(四川广元)  读书还要作准备,是一个新奇的观念。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和人、社会的根本看法,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个人的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