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腊竹底

文/ 惊鸿小舟 时间:

  魂牵梦萦腊竹底

  惊鸿小舟2025年7月14日晚于寒舍

  人生之路漫漫,沿途风景各异,总有些际遇刻骨铭心,令人终生难忘。腊竹底——这个滇西峡谷中的小小村落,于我便是这样一个魂牵梦萦之地。二十三年光阴流转,那些经历却恍如昨日,清晰如初。

  与腊竹底的初遇,是在二十三年前我初涉职场之时。匆匆路过,印象最深的是离福贡县城仅5.5公里的这个村庄,家家户户仿佛悬挂着“大红灯笼”——细看方知是漫山遍野的桔子树或柿子树,累累果实压弯枝头,为整个村庄披上金黄色的盛装。虽只是匆匆一瞥,未曾深入,腊竹底那独特的韵味却已悄然印入脑海。

  未曾想,缘分如此奇妙,后来单位竟定点帮扶此村。于是,在2019年,我受命担任腊竹底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得以与队友一道,真正走进这幅峡谷深处的立体画卷,领略其别样风情。

  曾几何时,我亦感人生如白驹过隙,个体如流星般短暂。然而,某个驻村深夜,一位忘年交的恒老党员发来视频通话,几位老友轮番嘘寒问暖,情真意切。那一刻,所有驻村岁月的艰辛与温暖瞬间涌上心头。后来与驻村战友相聚,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拨通村中老友的电话,话语间流淌着化不开的情谊。我恍然醒悟,那段驻村的多少个艰难岁月,早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脉,成为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章。

  脱贫攻坚,其责如山,其行维艰。每一批驻村工作队都肩负着时代交付的重任,在挑战中前行。从机关的“上传下达”,到直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现实;从分工明晰的专业工作,到化身村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万金油”,角色转换之大,前所未有。我们这一批队员,接过的正是脱贫攻坚百米冲刺的最后一棒。

  初到村之时,虽有十年前在丙中洛担任新农村指导员的经历垫底,深知农村工作不易,但现实的严峻依然远超想象。无休止的事务如潮水般将人淹没,而频繁的各级检查考核,更如悬顶的“紧箍咒”。千头万绪的任务,万钧之重的压力,纷至沓来的检查组——曾有一日,我一人便接待了七批次指导检查。二十几个工作群消息此起彼伏,令人应接不暇。然而,正是村民们的淳朴热情与无限包容,一次次给予我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力量。

  工作的繁重,使我鲜有闲暇与村民深入交流,也难有逸致细细品味腊竹底的绝美风光与世态人情。但点滴经历已足够让我确信,这里确是我心中的理想圣地。村落依偎着苍翠青山,枕着奔腾不息的怒江,形如静谧的半岛。一条清溪穿村而过,潺潺流水为村庄注入了不竭的生机。村景如画,四季流转。春日桃花灼灼其华,夏日满目青翠宜人,秋日桔柿挂枝如霞似火,冬日江畔沙滩亦可寻得闲趣。加之独特的人文魅力,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多元、韵味悠长的山水田园图卷。

  腊竹底之美,首先在人。这里的民风,堪称其乐融融、互助互爱。这怒江畔的璀璨明珠,它的灵魂,便是这紧紧抱团、密不可分、甘苦与共的九族石榴籽。它们共同酿造的气息,比千山叠翠更醉人,比万古江流更绵长——那是生命在交融中绽放的永恒芬芳,它的名字,叫团结。驻村的八百二十多天里,每日浸润在别样的人文气息之中。村中傈僳、白、怒、独龙、纳西等九个民族和睦共居,全无隔阂,恰似一枚饱满的石榴——在党旗的凝聚下,各民族如颗颗石榴籽,紧紧相拥,欣欣向荣。两年半的光阴,我亲见这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曾有小贼流窜作案,我心底的笃定如怒江磐石:绝非村人所为!破案结果正是印证了这份无需言说的信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这片土地对团结最朴素也最有力的证词。

  腊竹底之美,源动力在于不断开拓进取。腊竹底的美绝非静止的风景,而是沸腾着的共同创造。地利之便,加上九族智慧的碰撞,让这里成了一个微型版的城市,俨然成了峡谷中的“创新熔炉”。这里有洗碗厂、五金店、建材店,有蜂蜜加工间、咖啡店、水果摊、凉粉铺,更有许多农家乐,可以品尝地道的漆油鸡,可体验正宗的傈僳手抓饭,也可食用腊竹底河养殖的冷水生鱼片。走入腊竹底,鸟语花香不断,舌尖体验不绝,仿佛进入了一个具有高度生活气息的世外桃园。

  腊竹底之美,更在于不断地强化对外开放。腊竹底多元的加工作坊进一步强化了与外界的联系。走进作坊,一股作坊产品的香味扑鼻而来,随之便是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傈僳阿妈捶打饵块的力道沉稳如山,白族大嫂旋出凉粉的手势轻盈似水;怒族汉子捧出的米酒醇香四溢,纳西阿叔熬制的柒油色泽如琥珀;独龙族少女熬制的自产酒让人如痴如醉。福贡县城齿颊留香的饵块,浸润着腊竹底各族姐妹的汗水;作坊里弥漫的柒油香,更将原料的根须,深深扎进兰坪、维西兄弟民族的土壤。这舌尖上的交响,是汗水与智慧共同谱写的团结乐章。

  腊竹底之美,还深植于其文化沃土。这里是一个有史有实有风的地方。民族文化浓厚,文化的根脉,深扎在团结的沃土里。各族儿女皆通音律,随便一个人便是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一把吉他便是沟通天籁的桥梁,把人世间的欢乐与指尖紧紧相连。驻村那年国庆,仓促间筹办文艺汇演。短短三日,各族村民自告奋勇,竟献上二十多个异彩纷呈的节目——傈僳“起奔”踏地的鼓点雄浑如雷,白族调子流转的韵味清越如泉,怒族古歌吟唱的情意绵长似江……舞台之上,服饰斑斓似锦,笑脸灿若星辰;旋律百转千回,心跳同频共振。无需言语,那流淌的旋律、跃动的舞步,便是最坚韧的纽带,将九颗心紧紧系成同一个节拍。我曾无数次被村民们的艺术天赋震撼——他们或许没受过专业训练,但骨子里流淌着对音乐、舞蹈的热爱,那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感染力,是任何舞台都无法复制的。

  腊竹底之美,源于其各民族高强度的自觉。为推动乡风文明与人居环境提升,建立了旗扫制度。每周一的清晨,当庄严的国歌在村中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的时候,全村老少肃立,目光汇聚一处,共同托举起那份崇高的赤诚。升旗台下,“红黑榜”前,各族村民围拢评议,关乎的是整个村的荣辱兴衰。这制度,是共同家园意识的日常淬炼。而每日拂晓,那“唰—唰—”的扫地声,准时响起,是最美妙的天籁之音,如同大地苏醒的呼吸,是各族村民对家园最深沉的告白,声声入耳,涤荡魂灵。

  驻村的岁月已成江水流逝的回响,但腊竹底馈赠我最珍贵的行囊,便是亲眼目睹了“石榴籽精神”如何在峡谷深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九个民族,九种色彩。在近年的农文旅建设中,腊竹底更是独辟蹊径,构筑起多元的旅游规划。每年年终的杀牛宴,便是全村的年夜饭,更是全村思想统一的号角。独具特色的“手抓饭”长街宴,犹如一条戏水长龙,紧紧将各民族的希望相融,更是九个民族心连心的铮铮誓言。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深度的共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无私的共暖——手挽着手,心贴着心;是激昂的共进——汗水同洒,梦想同筑;最终,酿成了醉人的共荣芬芳。

  驻村时光虽短,腊竹底所赋予我的——那束温暖的光、那份深沉的爱、那股不息的激情、那种前行的动力——早已深深融入我的血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若将工作队比作一根微小的火柴,腊竹底无疑是一堆极具能量的干柴。我们在挥汗如雨中燃烧自己,也在这火光中收获了无比丰盈、色彩斑斓的人生体验。

  在党旗的指引下,石榴籽发展的动车又启动。腊竹底村已获得了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每当我看到关于乡村振兴的新闻,总会不自觉地想起腊竹底——想起那里清晨的扫地声,想起去村民家中吃的杀猪饭,想起火塘边老党员的谆谆话语,想起火塘边那欢乐的篝火晚会,想起丰收时节枝头沉甸甸的果实。

  如果有人问我,驻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说:是腊竹底教会了我,最美的风景永远在最纯正的人心里,最深的牵挂永远在这片迷人的土地上。腊竹底于我,早已不只是一个村庄,而是一段融入血脉的记忆,一份永不褪色的情怀。

  如今,每当我看到关于乡村振兴的新闻,总会不自觉地想起腊竹底——想起那里清晨的扫地声,想起火塘边老党员的谆谆话语,想起丰收时节枝头沉甸甸的果实。腊竹底于我,早已不只是一个村庄,而是一段融入血脉的记忆,一份永不褪色的情怀。

  作者:张向东,笔名惊鸿小舟。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人,白族。爱好文学,喜欢独立思考。具有较强的文学功底,曾在各种刊物、网络上发表数十篇文章。

上一篇:夏日清晨游南湖

下一篇:喀斯特二题

《魂牵梦萦腊竹底》

  魂牵梦萦腊竹底  惊鸿小舟2025年7月14日晚于寒舍  人生之路漫漫,沿途风景各异,总有些际遇刻骨铭心,令人终生难忘。腊竹底——这个滇西峡谷中的小小村落,于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