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脚古镇品风味小吃

文/ 李想还有 时间:

  岩脚古镇品风味小吃

  文/李想还有

  夏日炎炎正好闲,岩脚偏偏小吃天。

  踏过乱石铺街石板的刹那,忽觉这里的阳光都带着三分古意——不似都市的炽烈,倒像王维笔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余晖,落在飞檐翘角上,溅起些“檐外蛛丝网落花”的恬淡。古镇像本被岁月摩挲得温润的线装书,而遍布街巷的小吃,便是书里最动人的注脚,藏着儒的烟火、道的自然、释的清欢。

  凉粉摊前的玻璃柜,倒有几分“格物致知”的意味。琥珀色的豌豆凉粉浸在红亮料汁里,如朱熹说的“理在气中”,酸辣咸鲜皆融于一碗,却各有其性。老板娘执勺的手稳如磐石,蒜泥的辛、香醋的烈、辣酱的醇,次第入碗时,竟暗合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讲究。挑起一筷送入口,凉粉滑嫩如《诗经》里“柔荑”的触感,酸辣劲儿撞开味蕾,恰似“大江东去”的豪迈,尾韵却留着豌豆的清甘,恍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绵。燥气顿消时,方懂古人“一箪食一瓢饮”的真意,原来最朴素的吃食里,藏着“道在迩而求诸远”的哲思。

  糖画摊的铜勺在石板上游走,倒像僧人抄经时的笔锋。一勺麦芽糖悬于半空,手腕轻转间,龙鳞的弧度藏着《易经》“天行健”的刚健,凤尾的飘逸又含着“地势坤”的柔顺。阳光穿过糖衣,折射出“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剔透,恰如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纯粹得让人心安。小儿举着糖龙跑过,糖香漫过巷弄,倒应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境,只是把杏花换成了更贴心的甜——佛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原是孩童舌尖那点转瞬即逝的甜。

  蒸笼掀开时,白汽如岚,恍惚是《道德经》里“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混沌。糯米粑粑裹着黄豆粉,烫得指尖发颤,咬下的瞬间却懂了“道法自然”——米的糯、豆的香,未经雕琢却浑然天成,像庄子笔下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自有其生生不息的韵律。旁边老茶客咂着嘴说:“这粑粑要趁热吃,凉了就失了魂。”细想竟有几分禅意:世间好物不都如此?如昙花一现,如朝露易晞,唯有当下咀嚼的香甜,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实在。

  暮色里的烧烤摊,炭火明灭如星,倒有几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苍茫。豆腐块在铁架上滋滋作响,刷上糟辣椒的瞬间,辣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般冲开味蕾,内里的嫩汁却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藏着“刚柔相济”的中庸之道。折耳根混着炭火香入喉,那点野性的腥鲜,像极了《楚辞》里“朝搴阰之木兰兮”的生猛,却又被本地辣酱的醇厚中和,恰如儒家“和而不同”的智慧——万物相异,却能在一炉炭火里共融共生。

  坐在老茶馆的竹椅上,看灯笼在晚风里摇晃,如苏轼笔下“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碗中冰粉浮着荔枝,红糖水沉底如墨,搅开时竟像王羲之手书“兰亭序”,墨色流转间,藏着“逝者如斯夫”的怅然,又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安然。远处传来卖汤圆的吆喝,声调婉转如古谣,倒应了“大音希声”的境界——不必刻意,自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临走时回望,青石板上的糖渍已被夜风舔舐干净,只余空气里若有若无的香。忽然懂了,这古镇的小吃哪里只是果腹?一碗凉粉藏着“知行合一”的通透,一块糖画含着“明心见性”的纯粹,一笼粑粑载着“天人合一”的自在。儒的入世、道的自然、释的空明,都化在烟火里,融在舌尖上,让每个过客在唇齿留香间,触摸到中华文明最温热的肌理——原来最深刻的哲思,从不在庙堂高处,而在这“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寻常巷陌里。

  2025.7.20

上一篇:冷萃之夏

下一篇:凉都名吃

《岩脚古镇品风味小吃》

  岩脚古镇品风味小吃  文/李想还有  夏日炎炎正好闲,岩脚偏偏小吃天。  踏过乱石铺街石板的刹那,忽觉这里的阳光都带着三分古意——不似都市的炽烈,倒像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