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心闲无个事,人生何地不生凉

文/ 庞守英 时间:

  但得心闲无个事,

  人生何地不清凉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经常听朋友说,今年的夏天太热了!于是,空调、冰箱便成为人们的避暑神器。这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然而在古代,没有空调,没有冰箱,人们是怎样消暑纳凉的呢?我们不妨走进古诗词,看诗人们留下了怎样的记载。

  避暑先静心,心静自然凉。驱除心中的烦躁、焦虑,安静下来,自然就会有凉意生出。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销暑》所写的正是他夏日消暑的心境与感受:

  何以销烦暑,

  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

  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

  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

  难更与人同。

  在白居易看来,消暑只需远离外界的纷扰,在清幽宁静的院子里,静心坐下来。眼前没有多余的物件,窗外有清风徐徐吹来。这多余之物,或是堆放的垃圾,或是挡风的建筑,其实暗喻的是人的内心,不要被杂念所充斥,不要被欲望所占据。心里有了干净的空间,热才能散发出去,风才会吹得进来。一旦心生凉意,境随心转,空旷的室内才会变得凉爽。这种由心静而产生的凉爽、舒适,是他人难以体会的。

  白居易对心静生凉的感悟,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有着直接联系。中唐时期,禅宗盛行,参禅论道已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风尚。白居易曾多次与禅僧交往,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有一年盛夏,他冒着酷暑,拜访洛阳香山寺高僧恒寂大师。此时大师正在安静的打坐。室外是匆匆忙忙寻找避暑纳凉的世俗众生,而室内,大师心无旁骛,专心修行。这种强烈的反差,使他感到震惊:

  人人避暑走如狂,

  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

  但能心静即身凉。

  这便是他著名的《苦热题恒寂师禅室》。禅师安守禅房,并非禅房没有热浪侵入,而是强大的内心静力形成了一层外境不能入心的屏障,阻挡了热浪的袭击,身体就会感到世俗所不能理解的凉爽。

  一年最热的天气莫过于三伏。俗话说,头伏日头二伏火,三伏烤得无处躲。晚唐诗人杜荀鹤正是在这样的伏天去寺院拜访悟空上人。这寺院,赤裸裸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既无松竹遮荫,也无房廊纳凉。悟空禅师身披袈裟,关闭房门,坐禅入定,坚如磐石。“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杜荀鹤《夏日题悟空上人院》)安禅不必追求山水胜地,只要灭得心中的火气,没有了妄想杂念,世界自会清凉。

  这些看似简单的避暑方式,蕴含着古人的人生体验与生活智慧。《黄帝内经》讲,“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人在安静的时候,身体会进入一种自我调节的状态,降低代谢率,减少热量的产生。反之,当人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身体则会分泌出负面的激素,消耗人的能量。所以,避暑先静心,心静自然凉。这种身心的和谐,帮助人们在物理层面上抵御炎热,安然度夏。

  如果说白居易等诗人强调的是内心对外部环境的抵制,那么还有一些诗人则着重于外部环境对内心的影响。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是辩证的统一,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外部环境以不同的内心去观察,便会有不同的感知和理解。同样是夏天,它有的不仅仅是酷热,而且还有足以能清凉人心的美。当诗人们的目光驻足在夏天盛开的蔷薇,火红的石榴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荷,以及满天的繁星,潺潺的流水,还有从溪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这些诗情画意的外境反过来便会影响内在的心绪,使你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唐朝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的午时,绿树郁郁葱葱,树阴浓密,遮天蔽日。楼台的倒影映入清澈见底的池塘。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楼台倒影在水中随风摇晃。一阵蔷薇花香飘来,满院四溢,沁人心脾。站在山亭上的诗人悠闲地欣赏着水墨画般的美景,早已把夏天的炎热抛到一边,那才叫一个赏心悦目啊!

  北宋诗人秦观的《纳凉》: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炎热的夏日晚上,诗人拄着手杖,出门纳凉。来到柳树成行的水边,画桥的南畔,倚在轻便的躺椅上。怡神远望,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空中;侧耳静听,不远处的船上传来抑扬顿挫的笛声。晚风初定,池中盛开的莲花,自由地散发着芳香。置身其中,心静神安,驱解烦热。这次第,怎一个爽字了得?

  秦观写这首诗,正值他科考落第心情郁闷之时。他的应举失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安石科举政策的改变。因之,他厌倦了官场的倾轧,回归乡土,隐居田园,以追求一个理想中的清净世界。这首以纳凉写景为主的诗,正是他远离官场,渴望自由人格的内在情感的体现。在这里,我们是否品出了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味道?

  南宋诗人杨万里钟爱夏日,写了许多夏日美景的佳作,《夏夜追凉》便是其中的一首: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日的夜晚,闷热依然像中午一样。诗人热不能眠,到月光下小站片刻,追寻凉意。周围一片宁静。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鸣,不时便有阵阵清凉迎面飘来。是有风吹来么?否,“微凉不是风”。微凉来自哪里?来自幽静的自然环境:月明人静,竹深树密,虫鸣唧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清晰入耳。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合力,抚平了诗人躁动的心灵,驱走了刚才出门时的暑热。

  古人乘凉的办法多多,他们在酷热中觅得诗意栖居。

  李白不拘礼法,裸袒青林,解下头巾,任凭松风吹过头顶:“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夏日山中》)

  苏轼趁着雨后的凉爽,村外散步:“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

  苏舜钦在深幽寂静的别院,躺在清凉的竹席上,美美地来个午睡:“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虞似良一边品着澄澈的山茶,一边吃着清香的甜瓜,由此发出哲理性的感悟:“但得心闲无个事,人生何地不清凉。”(虞似良《诗一首》)——只要内心平静,无事烦扰,人生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清凉。

  这些诗词,是盛夏的写照,亦是心灵的清泉。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不妨学习古人,放慢生活的脚步,寻求内心的平静,享受夏日的清凉。

  作者庞守英

上一篇:蝉声里的旧时光

下一篇:永远的朱日和

《但得心闲无个事,人生何地不生凉》

  但得心闲无个事,  人生何地不清凉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经常听朋友说,今年的夏天太热了!于是,空调、冰箱便成为人们的避暑神器。这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