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只是一场幻影

文/ 清漓 时间:

  金戈铁马只是一场幻影

  清漓

  陆游与辛弃疾均为南宋时期声名远扬的爱国词人,二人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皆为一心报国之人,是才情卓越的文学家,且都有着刚正不阿的性情。陆游年长辛弃疾15岁,几乎相差一代人,然而二人却在晚年结为忘年之交。

  陆游是在北宋覆灭、南宋初建时随家人南下的,彼时他尚在襁褓之中,可说与南宋一同成长。陆游成年后参加科举,成绩拔得头筹,却遭秦桧陷害,致使一生仕途崎岖,始终未得重用。历经宋高宗、宋孝宗两朝,他北伐的宏愿都未能实现。

  辛弃疾生于岳飞最后一次北伐之时,成年后,北方已被金国占据二三十年。二十多岁时,金主完颜亮南侵,辛弃疾投身起义军,奋起反抗金兵的残暴统治。

  公元1203年,闻名遐迩的陆游与同样声名远播的辛弃疾在浙江绍兴相逢。当时,陆游刚从都城临安返回故乡,辛弃疾则因朝廷任命初到绍兴府任职。年逾古稀的陆放翁虽白发苍苍,却精神饱满。他紧紧握住小自己15岁的辛弃疾的手,眼中满是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知音难遇的喟叹。

  辛弃疾在绍兴任职时,听闻陆游之名并不觉得陌生。尽管此前二人并无往来,但在江西赋闲期间,陆游那首名震天下的诗作曾一度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十几年前,年过六旬的陆游在多年沉寂后,因朝廷再度任命,重登政治舞台。他在西湖畔望着满园春色,用质朴文字书写内心喜悦,那种终于迎来希望的畅快之感,溢满心间。

  与辛弃疾相仿,陆游始终主张对金作战,同样不赞成急功近利的冒进之举,期望孝宗稳固江淮后再图中原。可惜,当时孝宗渴望的是速战速决,而陆游的是循序渐进的长久之计。显然,与孝宗的短期作战仅维持数月后,韩侂胄又召回辛弃疾前往临安商议北伐事宜。辛弃疾思索后将此事告知陆游,希望好友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尽管时局变幻莫测,但陆游依旧坚信南宋朝廷中那些饱读诗书、心怀爱国之情的人有收复失地的决心,他对他们寄予厚望,对辛弃疾更是信心满满。他坦诚分享自己在京城的经历,也表达了对辛弃疾此行的担忧,可考虑到这或许是辛弃疾报国的唯一契机,他还是诚挚劝说辛弃疾前往。

  辛弃疾感激陆游的坦诚,也表明自己渴望再次建功立业的决心。二人深入探讨后,辛弃疾最终决定接受韩侂胄的邀请。后来,辛弃疾被举荐为镇守镇江的主帅。到任后,他积极筹备军事进攻事宜。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然而对独揽大权、轻敌冒进的韩侂胄的做法深感忧虑,生怕重蹈覆辙,致使北伐失败。辛弃疾多次上书阐述己见,却始终未引起当权者的重视。

  一日,巡视完城楼后,辛弃疾独自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远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随即吟出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但韩侂胄北伐动机不纯,夹杂着诸多利益纷争与投机成分,加之北伐准备不足、部署失当,所以陆游和辛弃疾对此次北伐前景并不看好。辛弃疾甚至主动拒绝韩侂胄等人的拉拢。果不其然,不久后的开禧北伐以宋军惨败收场,韩侂胄也被主和派清算诛杀。陆游与辛弃疾对宋朝彻底失望,他们深知有生之年难以看到北方收复的那一天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然而金戈铁马只是一场幻影,辛弃疾被辞退,赋闲的辛弃疾,最终忧愤而亡,死前还喊"杀敌,杀敌"。上天虽然没能给辛弃疾一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峥嵘岁月;也没能给他一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平台;可却给他了在两宋词坛的光芒万丈;只是,或许这不是辛弃疾想要的!辛弃疾去世三年后,两鬓斑白的陆游也带着不甘与无限期望,离开了世界。临终之际他写下生平最后一首诗《示儿》,仅28字震撼了无数世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金戈铁马只是一场幻影》

  金戈铁马只是一场幻影  清漓  陆游与辛弃疾均为南宋时期声名远扬的爱国词人,二人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皆为一心报国之人,是才情卓越的文学家,且都有着刚正不阿的性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