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听风随笔·办公室轶事
松林听风随笔·办公室轶事
周末,F君约办公室几位老同事小聚。酒过三巡,话匣打开,一段段职场往事随之浮现。回溯岁月,众人不禁感叹“逝者如斯夫”。
办公室本是严肃之地,是倾心工作、服务奉献之所,也是职场人耗费最多光阴之处。人生相逢成同事看似偶然,实则是缘分。众人既共渡一舟,自当同舟共济,荣辱与共。
同事间的安排看似随意,实则大有学问。合作得好,如沐春风,和谐高效;合作不畅,则易生内耗,难有作为。席间众人纷纷爆料所见所闻,权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聊博一乐。
A君率先开腔,介绍了一位“大腕”:此公生性爱唠叨,签批文件必花上好长时间,口若悬河,反复叮嘱,正反皆论,总之轻易不肯落笔。但他有一铁律——准时下班,分秒不差。于是,其下属便投其所“急”,专拣临近下班时分去呈报。果然,领导归心似箭,无心恋战,文件往往速速签毕。众人听罢皆笑:“真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旁的B君按捺不住,抢过话头说起另一位领导:这位审签文件倒干脆利落,干脆得甚至令人心慌——下属呈上文件,他有时看也不看,随即签字了事。这般“甩手掌柜”的作风,反将压力与责任沉甸甸地压向下属。材料不得不看了又看,慎之又慎,唯恐出错。众人称道此公“会当领导”。不过,此法亦有风险,若下属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恐生纰漏。
静听许久的C君此时发言,讲述了一位名校毕业的领导:此君办文办事,专爱添加个人“批注”,不画上两笔绝不舒服。一次下属请假,他竟在假条上批示“做好扫尾工作,梳理近期重点,完善交接事宜”等语,令人啼笑皆非。更绝的是,某次他在文件处理单上签下“鉴于本人身体原因,无法进行认真审核”,呈报上级时,领导阅后忍俊不禁,当场笑喷。众人听罢前俯后仰,直呼“神人也”!
一向沉默的D君终于开腔,娓娓道来他口中的“王中王”:这位领导极其认真,凡事字斟句酌,为一份文件常绞尽脑汁,真可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久而久之,下属报来的材料愈发厚重,他却乐此不疲,废寝忘食。众人皆叹其苦,他却甘之如饴。此风格恰与B君所述那位截然相反:一紧一松,一者事必躬亲,一者大权下放。审核过松,下属自会绷紧神经;审核过紧,矛盾则易上交。孰优孰劣?众人陷入管理模式的探讨,议论纷纷。
此时,一向活跃的E君跳上桌子,开始了“激情演讲”,唾沫横飞:他口中的领导堪称“奇葩”,身高八尺,腰围亦是八尺,形如圆桶。才疏学浅却偏喜舞文弄墨,胸无点墨却爱妄加评议。更甚者,此公格局狭隘,不谋大局,专在琐事上较真。他惯于得罪人,以刁难他人刷存在感,见竿就爬,得寸进尺。行事怪癖,沟通如同鸡同鸭讲,永不在一个频道。尤爱在办公室内如陀螺般来回踱步,一日往复不下二十次,“刚进又出,才出又入”,搅得四邻不安。批阅文件时,还喜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同室者苦不堪言。其名声早已在外,却浑然不觉或执迷不改。与之共事者,无不避之唯恐不及。官瘾极大,唯上是从,言行浅薄,常被下属一眼看穿,连初出茅庐者亦能料其下文。遇事则慌,安排如麻,更精于“甩锅”,一有过错便推诿下属。每逢重任,便踪影难觅,人称“X跑跑”。判断常失水准,小事放大,大事化小。唯一过人之处,便是记忆力奇佳,张家长李家短乃至陈年旧事,皆能如数家珍。E君言及此,愤懑难平,众人亦叹“小人得志”。
东道主F君见状,忙出来主持大局,安抚众人稍安勿躁。他随即讲述了苏轼与陈希亮太守的典故:初入仕途的苏轼任凤翔通判时,年轻气盛,屡被顶头上司陈希亮刁难,文稿常被打回修改,二人关系一度水火不容。后陈太守于凌虚台落成时,偏请苏轼作记。苏轼在《凌虚台记》中暗含讥讽,陈太守却胸怀宽广,不予计较,反借此当众给苏轼上了一堂深刻的为官做人之课。苏轼大为折服,破例为其写下传记《陈公弼传》。众人听罢皆言,眼前诸公,论格局才华,与苏、陈相去甚远,实不可相提并论。
F君继而总结道:职场之中,岗位与人际往往身不由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关键在调整心态,视不如意为磨砺之石,“人在事上磨”,方能提升修为,不负“生当作人杰”之志。但凡领导者,纵有不足,必有超乎常人之长,值得学习体悟。相逢即是缘,无论喜恶,当珍视共事之谊。正如司马懿所言:“一路走来,没有敌人,全是师长和朋友。”即便仅为“碎银几两”,亦当勉力振作。熬过风雨,前方自有“诗和远方”;“山穷水尽处”,终见“柳暗花明时”。
作者:张向东,笔名松林听风。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人,白族。爱好文学,喜欢独立思考。具有较强的文学功底,曾在各种刊物、网络上发表数十篇文章。
上一篇:金戈铁马只是一场幻影
下一篇:我骗了骗子一回
《松林听风随笔·办公室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