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疲惫

文/ 李想还有 时间:

  何须疲惫

  文/李想还有

  晨光漫过窗棂时,总爱与风撞个满怀。檐角的风铃摇晃着碎银般的声响,将昨夜残留的倦意轻轻抖落。案头的茉莉开得正好,细碎的花瓣托着露珠,像托着整个清晨的温柔。忽然想起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哲学思想,这寻常景致里,原是藏着最本真的道。

  古人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顺应天时的智慧,恰如儒家"中庸"之道的生动注解。不必急着将花草搬进温室,正如孟子所言"顺其性则草木生长",让阳光吻过每一片舒展的叶,让雨露浸润每一寸鲜活的根,本就是最自在的生长。孔子观流水而叹"逝者如斯夫",不是感叹时光匆匆,而是领悟到顺应时序的从容——天地有大美,原在这不急不躁的流转里。

  常看见檐下的麻雀蹦跳着啄食,它们从不在意米粒是否饱满,只在啄到的那一刻扬起雀跃的尾羽。这让我想起禅宗公案里"吃茶去"的机锋,活在当下,便是最好的修行。偶尔有鸽子从头顶掠过,翅膀裁开流云,却从不会为赶不上哪片云而焦虑。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地间最从容的姿态,原是不争不抢的自在。

  春日里看藤萝攀援,它们从不会因急于登顶而乱了缠绕的节奏,这多像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智慧——在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中,自然抵达应到的高度。夏日观荷,周敦颐说"出淤泥而不染",那是在污浊中保持本真的通透;秋日赏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藏着不被世俗裹挟的清醒;冬日赏梅,王安石"凌寒独自开"的倔强,是在困顿中坚守本心的笃定。四季轮回里,藏着儒释道共同推崇的生命哲学:顺应天性,坚守本真。

  我们总在追赶些什么,像被风推着的蒲公英,慌慌张张地奔赴未知的远方。却忘了停下来看看,石阶缝里倔强探出头的草,怎样在贫瘠中开出细碎的花——那是佛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微观智慧;忘了听听,午后掠过树梢的风,带着怎样清澈的回响——那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宏观顿悟。

  在显灵寺看见僧人扫地,晨光里,扫帚划过不规则青石板的声响格外清晰。他们从不会因地面似乎总也扫不干净而烦躁,正如慧能大师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净原在心里,不在表面的洁净。这种从容,与儒家"克己复礼"的修养、道家"返璞归真"的追求,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黄昏时分去看田埂上的农夫,他们挥汗之后,总会坐在田埂上抽袋烟,看晚霞漫过稻田。那神情里没有对收成的过度焦虑,只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坦然——这是儒家"尽人事,听天命"的豁达,也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生动诠释。他们懂得,正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这自强,从不是透支生命的硬拼,而是与天地节奏合拍的精进。

  想起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那份空寂里,藏着最丰盈的生命感知。也想起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份豁达里,有儒家的担当,有道家的超脱,更有佛家的放下。千百年前的智者们早已告诉我们:生命的重量,从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在得失之间保持从容。

  夜雨敲窗时,读《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忽然懂得,那些让我们疲惫的,往往不是外在的奔波,而是内心的喧嚣。正如佛家所言"心外无物",所有的疲惫,其实都源于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过度渴求。墨子提倡"节用",不是吝啬,而是对物欲的理性节制;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对本心的坚守。这些古老的智慧都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富足,是内心的丰盈而非外物的堆积。

  月光洒满庭院时,看竹影婆娑,想起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这坚韧里,有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担当,有道家"柔弱胜刚强"的智慧,更有墨家"赴火蹈刃,死不还踵"的执着。却原来,真正的强大,从不是锋芒毕露的张扬,而是历经风雨后的温润。

  站在桥头看流水,忽然明白,孔子"逝者如斯"的感叹里,藏着对生命节奏的深刻领悟。流水从不会因急于入海而改变流速,正如人生不必为抵达终点而透支过程。这正如佛家"修行在日常"的教诲,也如道家"道法自然"的真谛——最好的生命状态,是像流水一样,在顺应中前行,在前行中保持本真。

  夕阳西下时,桃花湖面会铺满碎金般的光,岸边的芦苇摇摇晃晃,像在哼一首古老的歌谣。此刻便懂得,所谓圆满,从不是抵达某个遥远的终点,而是怀着温柔的心意,认真对待眼前的每一缕风、每一寸光。正如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在认知与实践的统一中,活出通透与自在。

  何须疲惫呢?当我们懂得"儒"的担当不是透支,"道"的超脱不是逃避,"佛"的放下不是放弃,"墨"的务实不是执念,便会明白:生命最好的状态,是像四季轮回般从容,像昼夜交替般自然。

  且让脚步慢下来,与晨光同行时,想想"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踏实;与晚风相伴时,念及"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情。让日子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庸里,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通透里,长出最本真的模样。

  原来,天地间最深刻的智慧,从不是让我们疲于奔命的教条,而是教我们如何在烟火人间,活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这,便是对"何须疲惫"最好的回答。

《何须疲惫》

  何须疲惫  文/李想还有  晨光漫过窗棂时,总爱与风撞个满怀。檐角的风铃摇晃着碎银般的声响,将昨夜残留的倦意轻轻抖落。案头的茉莉开得正好,细碎的花瓣托着露珠,像托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