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光处,见山河与抗争——观《南京照相馆》有感
在微光处,见山河与抗争
——观《南京照相馆》有感
作者:武博雯
当《南京照相馆》的最后一帧画面隐去,影院内的灯光渐次亮起,可我的思绪,仍深陷在那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1937年南京城。这部电影以独特视角,将南京大屠杀这段沉重历史,透过一家小小的照相馆缓缓展开,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划开岁月尘封的伤口,让我们真切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知先辈们在至暗时刻的坚守与抗争。
影片中,吉祥照相馆是故事的核心舞台,更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南京城破,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这里成了邮差阿昌、戏伶毓秀、翻译官王广海、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等普通人的避难所。他们本只想在乱世中求存,却因日军要求冲洗照片,命运被无情卷入生死漩涡。当阿昌在暗房里,看着一张张记录着日军砍头、活埋、奸淫等暴行的照片显影时,那惊恐、愤怒又不敢声张的神情,透过屏幕直击我的内心,也拉开了他们与侵略者斗智斗勇的序幕。
最令我动容的,是影片对人物群像的细腻刻画。邮差阿昌,起初是为了活下去而偶然进入照相馆,面对日军时充满了恐惧与胆怯,双腿不自觉颤抖。但在目睹同胞的惨状,经历一次次生死考验后,他内心的爱国之情被点燃,眼神从最初的惊恐、迷茫,逐渐变得坚定、无畏,为守护罪证不惜牺牲自己,完成了从平凡人到英雄的蜕变。老金,照相馆老板,沉稳、睿智,有着南京人的热辣和正义。在日军的逼迫下,他没有丝毫退缩,凭借智慧和勇气,带领众人一次次化险为夷,是大家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
毓秀,美丽坚韧的戏班女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被迫与阿昌拍摄“亲善照”时,怀中婴儿被日军残忍摔死,这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也彻底激发了她的反抗意识。她与阿昌从最初的相互戒备,到后来生死与共,在战火中建立起的情谊,令人感动。还有翻译官王广海,在利益与良知间摇摆不定,起初协助日军做事,在目睹家人和同胞的悲惨遭遇后,内心挣扎与悔恨愈发强烈,最终觉醒并付出生命代价,其复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电影里有一个场景让我热泪盈眶:众人在照相馆躲避危险时,小姑娘说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老板老金便用照相馆的幕布,展示出各地的名胜风景,从北京故宫到杭州西湖,从武汉黄鹤楼到万里长城。大家一起念着这些地名,眼中闪烁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那一刻,尽管外面战火纷飞,死亡随时降临,但在这个小小的照相馆里,却洋溢着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是先辈们对祖国山河的眷恋与捍卫的决心,山河虽破碎,但精神永在。
日军摄影师伊藤,表面温文尔雅,甚至对阿昌等人表现出一些“友善”,还说着“我们是朋友”这样虚伪的话语。但实际上,他内心充满对中国人的蔑视和仇恨,用相机记录屠杀场景作为炫耀资本,又妄图拍“亲善照”掩盖罪行,将侵略者的残暴与虚伪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与阿昌之间所谓的“友谊”,在真相面前脆弱不堪,他对阿昌的“友善”不过是利用,是对猎物的暂时纵容,一旦阿昌威胁到他的目的,那所谓的“友善”就会瞬间被残暴取代。
走出影院,阳光洒在身上,看着周围繁华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伤痛,30万同胞的生命消逝在日军的屠刀下。《南京照相馆》让这段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和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幅幅惨烈的画面、一颗颗不屈的灵魂。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这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要时刻保持警醒,警惕那些企图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行为,坚决捍卫历史的真相和尊严。同时,珍惜和平,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共创未来,这是我们对先辈的承诺,也是对未来的担当。
上一篇:水杉树下的林荫小道
《在微光处,见山河与抗争——观《南京照相馆》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