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之韵
丹江之韵
中年梦境多忆旧,梦里乡愁最牵魂。梦境时常牵引着我,回到家门前缓缓流淌的丹江河畔,返回那五彩斑斓的童年。依稀记得那溪湾里放行的许愿纸船,堤岸下拣拾的零碎贝壳,柳林中捕捉的月夜荧火,草甸间追蝶的散乱脚印,沙滩上遗落的建屋小铲……
孩童时期,在母亲的柔肩弱背上、江边的捶衣踏石旁、门前的老树石磨边、江畔的堤埂湿地间,长辈们讲的丹江神话传说故事滋养了我。女娲抟土的柳枝轻扫,划出了丹江的九曲蜿蜒,溅起的泥团幻化成一众先民,在一江两岸生生不息地繁衍了千年。此后便有了江、鱼、龙、神、人之间的纠葛,演绎成了丹鱼化龙、丹朱治水、桃花托爱的神话传说,也顺便在沿江各地附贴衍生了禹王治水、祖师炼丹、三宝神佛等诸多神话故事,让我知晓了丹江的传神韵味。丹江有鱼有龙,那么鱼跃龙门也是绕不开的话题,自然在中游最狭处就有一个叫龙门的地方,其上游就有了黑龙口、二龙山、黑龙峡等许多以龙为名的地方。而下游以鱼命名的地名有红鱼村、红鱼口。年少时就臆想着普峪河、梭峪河就应该叫“捕鱼河”、“梭鱼河”。现在想来少时馋鱼的臆想也蛮贴切,更能表达“鱼跃龙门”的命名初衷吧!无论是鱼还是龙、丹朱王子与桃花夫人的传说,都昭示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甜美爱情的企盼!
丹江自秦岭南麓商山深处向东南,奔涌八百里进入汉江。这条商洛人的母亲河,以其温厚的胸怀接纳了亿万年前恐龙等古脊椎动物的栖息,以其柔美身姿丰蕴了龙山、仰韶、屈家岭文化脉络。秦岭博物馆展示的新石器时代至各朝各代江岸出土的文物,以及门前江底打捞的青铜鼎,都无声地诉说着丹江人居的过往,展示了渊源久远的文化魂魄。
史载文籍记录了楚灭上鄀、丹阳建都、丹水之战的悠远史迹,记载了丹江通航的过往。六百里商於古道贯通,就有了自秦汉以后丹江的繁华盛况。这条上至陕西丹凤龙驹寨,下达湖北老河口的千年水道,就成了货运秦晋至甘陇、物达荆襄及湖广的黄金水道,成了古都长安的漕运、兵运、商运、驿邮的水上要道。如今荆紫关、龙驹寨和太吉河官渡码头及船帮会馆仍毅然矗立在沿江重镇,陡崖纤道上的勒岩绳槽、光滑步坎,更见证了明清时期江面上曾经的繁忙盛景。曾在书中记叙的漕粮待运、兵马待渡、货船待泊的繁华,都随着丹江号子、过客诗咏之声,湮没于温婉东去的江流中。建国后沿江干流上建设了二龙山、莲花湖、丹江口三个水库和丹阳渠首、荆关灌渠等多个水利水电工程,充分发挥了农业灌溉、生活发电、防洪保安的作用。尤其是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一江清水供京津,年百亿立方清流又哺育了京津冀亿万人口,丹江变成了北上京畿的黄金水道,成为了流动的秦岭山泉水塔。
丹江是一条风姿绰约的、如诗如画的山水长卷。每至春归踏青时、避暑归乡季、中秋团圆日、寒冬拜年中,我都会漫步于江畔,独赏故乡门前那美不胜收的四时美景,倾听丹水之声,感受丹江之韵。她以水调为歌头,我以步调为节拍、思绪为旋律,和一曲岁月流淌的歌!春咏清明之盛景,春水映着暖阳,杨柳迎着和风,春燕枝头雀跃,绿鸭江湾游弋。岸边油菜花黄迷人眼,桃粉梨白竞斗艳,狂蜂浪蝶绕其间。远眺晴空白云浮动,山埂茶垄间斗篷若现。一派春意盎然!夏赞三伏之豪迈,天气晴好之时,山青水碧霞光欲燃,江涛熠熠生辉,绯红如少女笑靥。倘若连日暴雨来袭,各处山洪狂泻江中,沸腾成一条暴怒丹龙,遇湾狂啸、遇礁怒吼、遇崖拍浪、遇涧腾雾、遇潭翻花,似是要淘尽厚土埋藏的历史积淀,翻涌出岁月尘封的文化遗存。秋颂山水之绚丽,天高云淡影映江面,湛蓝之下枫染群山。红霞晚照,江染朱丹。及至夕阳西下,天际玉盘初露,江风送爽,丹桂飘香,醉了江边归客,忘了游子离愁。冬叹万物之静谧,山峦垂暮冷月半,沉雾锁江瘦水寒。山水静默相依、亘古相守中,忽有暴雪潇潇下,两岸众山即白头。在大雪纷飞的苍茫中,但见丹江和高速路犹如两条黑龙,缠绵缱绻着,奔向远方……
我出生于丹水畔,饮着丹江水,嬉于丹江岸,浣于丹江边。江边的清凉是暑期快乐的源泉,江湾浣衣是我最开心的事,水面漫过小腿,鱼儿脚边闲游。三五同伴赤脚嬉水摸鱼,一不留神就跌个狼狈落汤。野泳的男孩们则整日浸泡水中,经常赤身裸体被家长执棍穷追。江边的杨柳林也是我们摘蝉蜕、逮蛐蛐、烤江鱼、挖野菜、打猪草、背课文、打扑克的游乐场。当然,江边汲水洗菜、堤畔种地锄草、过江砍柴磨面的辛苦劳作,也是我成长过程中深深的印记。那年渡江乘舟倾覆,夺去了对岸大我几岁的二十多个学生生命,那些逝去的伙伴成了我记忆深处抹不去的痛。
多年以后,我见证了金丝峡、仙娥湖、莲花湖景区开发和沪陕高速公路的修建,沿江的村庄几十道飞虹成桥,集镇和村居环境全面改善。每每闲暇之余,我会归乡闲游,漫步江边,或亲一下丹水,寻一下旧迹,忆一些往事,慰一抹乡愁!
踏上丹江故土,置身山水画卷,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心灵便有了清净安放之所。女儿随手一拍,我就被定格在丹江画廊中,定格在母亲的臂弯中……
作者:严艳丽
上一篇:自由的三重枷锁
下一篇:城郊景点周围的民族风情
《丹江之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