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炊歌
竹林炊歌
寒山孤月二零二五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于寒舍
人生如流光一瞬,渺若尘埃;亦如长河奔涌,承载万千际遇。心可静若平湖,亦能翻江倒海;身虽囿于一隅,却能神游八极。在孤月的生命中,边城竹林村的那段驻村时光,犹如一道划破沉寂的灵光,贯通了孤月的精神血脉;又如一枚永恒的音符,镌刻于命运之帆。那是一段有风有雨、如诗如歌的时光。苦候多年,始终未见真正触动心灵的脱贫攻坚回忆之作。于是,在这无眠的深夜,孤月决定提笔——为那个烈火般的年代,为逝去的青春,也为所有曾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默默奋战的人们,写下这篇《竹林炊歌》。
第一章:奔赴山野
“三农”问题,关乎国本。彼时,脱贫攻坚战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号角声响彻每一个角落。或许源于血脉中的乡土情结,作为一名从大山走出的人,孤月始终对土地怀有深厚情感。十五年前,孤月曾任边城村新农村指导员,并获得省级表彰。从“新农村指导员”到“扶贫工作队”,再至“实战队”“背包队”——名称虽更迭,但初心未变:扎根乡土,决战贫困。新一轮驻村轮换启动,孤月再次主动请缨。单位派出基础队员六人,后又增派背包队员八人,县派一人,工作队共十五人。组织任命孤月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临行那日,单位派车相送,领导亲送至村,召开座谈,殷殷嘱托。当晚,孤月向前任书记请教驻村心得,对方倾囊相授。那一刻,温暖与责任交织。孤月知道,真正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风雨峥嵘
驻村的荣光,总是与艰辛并存。虽早有经验,此次挑战仍远超预期。首要难题,在于凝聚人心。村干部待遇低、任务重,偶有畏难情绪。驻村工作队待遇较高、常驻在村,又常被视为“外来者”。一时之间,“皇帝不急太监急”成真实写照——驻村工作队反成主力,本村干部却退居辅助。作为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孤月不得不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甚至自嘲为“越位书记”。直至移交工作时,才对村支书笑言:“今日完璧归赵。”
另一重压力,来自浩如烟海的表格与数据。国办和省办两个扶贫系统、二十余个工作群、各级会议连绵……驻村工作队成了真正的“表哥”“表姐”,日夜与数据为伴。
为打破困局,竹林村确立了两项铁律:一是分片包干,全村划分六个片区,每区指定分片长,责任到人,“守土有责”。二是限时办结,借鉴“最后吃完的洗碗”之法,延迟上报者承担汇总。人人畏难、个个争先,竹林村的上报效率与质量自此始终位列全镇第一。
那些年,压力如山。日复一日埋首表格,不是应对系统就是整理台账,不是入户走访就是翻山越岭。但也正是在这般淬炼中,竹林村迎来了2020年的胜利钟声。
第三章:微光成炬
脱贫攻坚虽是国家战略,却是由无数个细微故事编织而成的时代画卷。初到竹林村,孤月曾因村委会办公楼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危房而心生怅惘。但很快,村民的淳朴与善良融化了所有的疏离。二十三年前,孤月曾偶经此地,满村金桔红柿的美景早已在心中埋下缘分的种子。
刚驻村十几天,老支书带着数十位村民怒气冲冲找到孤月——公路施工队铺路压住了灌溉水渠,百亩良田面临干旱。群众情绪激动,已前去阻工。孤月立即赶赴现场,稳住局势,协调施工方修复沟渠。一场潜在冲突,消弭于无形。
之后,工作队积极争取资金,为三百二十五户村民完成住房外墙风貌改造;为最偏远的梨地组修通水泥路、建成第一座公厕;为解决出行困难问题,开始通组公路硬化;为解决村庄产业,广种杨梅等果树;为群众增收,建起了五个养鸡场;为解决竹林村完小学生住校条件,建起了塑胶球场、太阳能洗澡室;为解决亮化问题,安起了太阳能路灯;为鼓励学生进步,争取资金设立了奖学金……
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微小,却如春雨润物,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与人心。工作队所做的一切,村民都记得。
第四章:大考当前
如果说驻村是一场长征,那么考核验收就是最后的“腊子口”。那段日子,各级各部门如临大敌。督导组、考核组、交叉检查组络绎不绝。光迎接各种考核也占据了驻村工作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孤月更是忙似陀螺,频于应对各种考核检查组。最多的一日,孤月连续汇报七场。每一次汇报,都是对两年工作的审视;每一次检查,都是对初心与耐力的考验。
那时,孤月的心思全在查缺补漏上,并对十二个小组的指标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必亲赴实地整改解决。面对考核,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每日都处于紧绷状态。但众人未曾畏惧。因为每一步脚印、每一滴汗水,都已深深烙在竹林村的土地上。
第五章:选举风云
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如期而至。这是一场对民主与透明的实践,也是对工作队群众基础的直接检验。基层选举艰难复杂,更是社会治理经验和驻村工作队智慧的体现。上级要求实现村书记和主任“一肩挑”,更为选举增添诸多挑战。
那段时光,孤月的脑海中满是换届选举。驻村工作队严阵以待。村党支部换届相对顺利,因属党内选举,思想沟通范围较小相对易控,支部选举顺利完成。
真正考验经验和智慧的,是村委会选举,候选人提名尤为关键。在镇工作组统筹下,工作队分组至各村小组进行提名推荐,经昼夜奋战,初选提名单初步确定,待公示确认。
选举前夜,孤月彻夜难眠,仔细思量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在脑中反复推演。虽十几年前曾参与另一边城村的换届选举,但当时仅是一般参与者,并无太多的经验。
经深入思考,孤月提出一策:对前来投票的选民实行分组管理,按编号划分十二个区域分块管理,并对十二个小组长分别交代,有效管理众多选民。为确保安全,预防村民闹事,特申请四名民警协助维持秩序。同时,村里抽调十五名生态护林员,穿迷彩服戴头盔,持器械听民警调遣以防不测。
选举前夜,驻村工作队通宵核对选民名单,组织候选人见面会,宣讲选举政策。那段时间,村委会的灯光常亮至深夜。有村民调侃:“工作队的灯,比村头的月亮还守时。”
选举日当天,村民们郑重投下选票,许多老人由儿孙搀扶而来,用布满老茧的手写下支持者的姓名。当新任村支书高票当选时,现场掌声雷动。孤月明白,这掌声不仅是对新班子的期待,也是对工作队过往点滴付出的认可。
选举顺利落幕,新老班子平稳交接,值得庆幸的是新班子中出现了两个年轻的大学生,溶入了新鲜血液。工作队终于可以放心地说:竹林村的未来,真正交回到了村民自己的手中。
第六章:归档时节
每一批工作队都非常辛苦,但孤月他们这批更为艰难。孤月曾与前任第一书记谈及,这批工作队比之前多了三项额外工作:一是外墙风貌打造,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二是迎接全县整体脱贫大考和总结归档。三是换届选举工作,考验近年工作成效与把控力。这三方面的工作是对驻村工作的全面考验,而归档整理更是一项系统工程。
县、乡部署归档工作后,工作队面临巨大挑战。整理“战袍”极为繁杂,琐碎且时间紧任务重。但这既是对历史的郑重封存,更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总结。
起初,工作队将两年来的工作日志、帮扶记录、项目方案一一整理,装订成册。一摞摞档案,犹如一本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每一个奋斗的日夜。数据员拓哥打趣道:“这每一页纸,都是我们当初掉的一根头发。”
然而,纸质材料整理仅是脱贫攻坚档案的一小部分,我们还需重新制作电子目录,并进行相关电子扫描。因软件仅限单人操作,无法分组进行,首个分队连续奋战三天,录入六十余户,仅完成户档的五分之一。眼见进度迟缓,经研究,由副队长万河将所有档案运至州府由第三方协助完成。眼看既将完成,竟发现扫描拆封后第三方未重新装订。孤月急中生智,请来外村援手助阵,终完成任务。后村支书协调专车,安排四名村组干部,将所材料装车送县档案馆归档。其间,孤月和万河已亲自审核把关,严格按要求整理档案。当竹林村档案送达县档案馆时,工作人员惊叹:“从未见过如此完整的村级扶贫档案!”那一刻,所有熬夜整理资料的辛苦,皆化为欣慰。
如今,这些档案静置于县档案馆中,也标志着一段脱贫攻坚岁月的终结。纸页会泛黄,但那段历史永不褪色。数年后,在一次参观减贫中心时,孤月忽然注意到,一块竹林村人居环境提升时的“红黑榜”映入眼帘,那上面正是孤月亲手书写的字迹,立刻激动不已,这或许是对这段时光最好的慰藉。
第七章:友谊之光
驻村岁月中最珍贵的收获,是在无数个夜以继日的艰难岁月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原本,我们十五名队员中,有正处级一人,副处级三人,科级十一人,年龄经历不一,性格各异,却在并肩作战中成了兄弟姐妹。驻村工作也让孤月打开格局,开阔心胸,学会包容不同风格的同志。
一群驻村工作队员,风格迥异,却在一口锅里搅勺子。长时间共处,既有磕碰,更有友爱。一串串驻村往事涌上心头。
最睿智——老陆。级别最高、年龄最长,看问题一针见血,能从纷繁复杂中洞察本质。看似无为,实则发挥隐性作用,默默协调工作队内部关系。
最典范——财神。统筹脱贫攻坚整体工作,认真负责,热心助人,冲锋陷阵,率先垂范。实事多多,传为佳话。
最严实——大督。万事妥帖,将严谨作风融入工作,亦具柔情一面,深得群众认同。
最洒脱——大才兄。广泛交友,不拘一格,尽显文人风雅。酷爱吉他欢歌,在欢快旋律中诗兴大发,驻村业余所作诗词达上百首。
最具组织力——凤姐。通达人情世故,擅长活动赛事,一到组织便指挥若定。
最敬业——拓兄。业务精通,极具奉献精神,对数据一丝不苟,常熬夜工作,极富爱心,乐于助人,好事多多,群众称颂。
最擅统筹——万河。情商极高,善于沟通,尤擅后勤服务管理,被戏称为“万精油”,一切调度运转顺畅,工作繁多也无怨言。
最具文笔——草见。文字功底深厚,严谨负责,思路清晰,是驻村时间最长的同志,也偏爱关心群众。
最给力——古总。乐善好施,慷慨解囊,气质非凡,出手阔绰,好事多多,村里争相传颂其好事。
最倾情——溜哥。县派干部,虽为队员中县派少数,却发出最亮的光,散最大的热,豪爽仗义,被称溜哥。
最青春——小尉、小兰、阿鹏、阿剑。四人年轻又能干,数据材料样样精通,是新鲜血液,使工作队活力倍增。
最拼命——孤月。日理万机,助人无数,心系群众。尤对一个五保户自力更生不愿受助(村里主动安排)之事记忆深刻,这充了分体现脱贫攻坚期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感恩外溢价值。
这些情谊跨越身份与背景,成为岁月中最温暖的光。
第八章:离别时光
离村的日子终来临。得知驻村工作队要走,村里以不同方式话别。那晚,村支书组织聚餐,畅谈往事,当一首《我要走出大山》响起,众人自觉起舞,情感在音乐中升华。支部书记深情致谢,感人肺腑。
之后,工作队也了参加诸多友情聚会,满是友谊与不舍。那是对八百三十多个日夜的肯定,也是最大的奖赏。
返程日,村委会院子站满了送别的人群的,主要是村干部及小组长。竹林村完小校长带着全体班子成员来送别,大家忙前忙后,帮驻村工作队员收拾组装行礼,这情义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隔壁友好村辣书记携女儿和副队长特来相送,并强留孤月再留下一晚进行交流。盛情难却,孤月便留下了。次日,辣书记专门派二人专车孤护送返回州府。
离别匆忙,没有更多鲜花掌声,但竹林村已成为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第二故乡。
第九章:回眸一笑
如今,孤月离开竹林村已多年。偶见新闻中竹林村发展乡村旅游,见村民笑脸,心生欣慰。想起那里的歌,那里的多彩时光。岁月远去,却深烙生命。
单位挂联点已调整,多年未重访。老支书告知,老旧办公楼已拆,在原址重建高楼,沿江公路已美化,并新建了停车场。对后来者已完成未竟之事,更感欣慰。孤月觉得自己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能参与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挥洒青春,实属荣幸之至。
有时与队员聚会,闲聊糗事,视频忆旧,仿佛又那回到艰苦纯粹的日夜。仍记起银滩吊桥、捉蝉时光,正如大才所写诗句“夏蝉鸣,照灯捉,欢乐多”……
回首往事,虽艰难如炼狱,似漫漫长梦。但岁月沉淀后孤月不再感叹艰辛,竹林村的故事只是万千奋斗人群中的一个缩影,唯留淡然一笑。笑中有自豪、怀念,更有对那片土地和人们最深的祝福。
【终章】炊歌未止
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已载入史册,但乡村振兴的征程仍在继续。
每当月色洒满窗台,孤月还会想起竹林村的夜:弯月高挂,山上星光,远处犬吠,近处虫鸣,村委会灯火通明。一群队员夜以继日地填表核数,毫无怨言挥洒青春热血,为一个远大理想,为第二个故乡的明天而努力。
那首炊歌从未停止——它回荡在新修路上、点亮灯下、核实表里、跋山涉水中、脱贫笑脸里。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脱贫攻坚中的奋斗者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山河远阔,征程漫漫,竹林流水,催人奋进,人间烟火,皆是炊歌。
——寒山孤月谨记
《竹林炊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