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烈丈夫身”——追忆冯英子先生

文/ 方鸿儒 时间:

  “烈烈丈夫身”

  ——追忆冯英子先生

  方鸿儒

  1990年5月,时值马鞍山市召开杂文学会年会。笔者好友——马鞍山市杂文学会秘书长蒋庆坤先生望我在沪物色一位杂文名家赴马市与会并演讲。

  当时我联系了上海市杂文学会副会长,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郝铭鉴先生。郝先生因为编务繁忙,一时脱不开身,于是便推荐了沪上著名杂文家冯英子先生。

  在郝先生的引荐下,我便去冯先生府上(武康路374号)拜访。冯老在其寓所的客厅里接待了我。我道明来意后,冯老欣然接受邀请,答应赴会。但冯师母因冯老年事已高,希望有人陪同前往。

  我于是致电庆坤兄。庆坤兄倒亦爽快,回电即告知:“干脆由你陪同冯老一起前来,也顺带了却我俩久未谋面之憾。”于是在征得家属同意后,由我陪同冯老前往马市与会。

  其时,冯老虽已离休,但仍是市政协常委,行政十一级,享受高干待遇。到新客站接送都由《新民晚报》(冯老是该报副总编辑)报社派车,在候车室可享受走贵宾通道的待遇。

  到了马鞍山,在庆坤兄的安排下,入住该市当年最上档子的“福园饭店”。每天赴会或观光,皆由马市政协派车接送。

  冯老虽是饮誉杂文界的名家,但待人接物绝对有蔼蔼然长者风度,虚怀若谷。对第二天演讲内容当晚在宾馆客房还和我切磋了一番。

  第二天上午,学会召开年会,冯老作为特邀嘉宾,作了脱稿主旨演讲。会议结束后,马市电视台记者当即对冯老作了采访,并于当晚电视新闻中播出。

  为期四天的马鞍山之行,笔者与冯老下榻于马市富园饭店。在和冯老相处的日子,他的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对杂文创作的精辟见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冯老,原名冯轶,祖籍江苏昆山。少小失学,他自嘲:“最高学历是小学五年”。因家境贫寒,为生计所迫,他十二岁便外出谋生。1932年被江苏《昆南报》录用为通讯员。从此以后,他“凭着一颗赤子之心,一点爱国之志”,开始了他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新闻记者生涯。1953年,冯老放弃了香港优裕的生活和总管《文汇》、《周末》两报的事业,毅然回到了上海。昔年颇负盛名的“战地记者”,摇身一变为上海滩名倾一时的“国际问题评论家”。

  冯老晚年的杂文创作已超越了他的新闻成就。粉碎“四人帮”后,冯老着力于杂文创作,成绩斐然,先后出版了《移山集》、《相照集》、《归来集》、《杂文编粹》等集子。“今年我打算粹中选粹,剔除一些可读性较差的文章,自选300篇,汇集出版”,在饭店的客房里,冯老对我说。

  对杂文的特性,冯老有他的独到之见。他认为上乘的杂文要融思想性、批判性与可读性于一体。他说:“思想性决定杂文的品位、气质”。“杂文要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不要‘弯弯绕’。要有的放矢地批判一切不人道、不人性的人和事。”

  著名杂文家牧惠先生曾评价冯老是“铮铮铁骨人,烈烈丈夫身”,他的杂文是“胆识第一”。正因为冯老的杂文胆识过人,便也招惹不少是非,得罪过不少人。不过在谈到这些所谓的“笔墨官司”时,冯老大多一笑了之,并不刻意自辩,以为“是非曲直还是由历史去验证”。

  冯老写杂文有凛然不可夺志的斗士之气,但与人相处却又极具长者的和蔼风度与智者的幽默风趣。无论是历史掌故、人间趣闻,冯老皆信手拈来,在谈笑风生中让我受益匪浅。

  会后得闲,庆坤兄陪同我们去马市著名景点采石矶游览。我等正在太白楼茶室饮茶,巧遇中宣部的一班人马正在马市采风。听说冯英子先生在座,便纷纷上前敬茶、寒暄,足见冯先生的为人作文素为同行佩服敬仰。

  在李太白墓前,冯老凭吊良久,手抚那久经历史风雨打磨却品质依旧的花岗岩垒成的衣冠冢,满眼噙泪,喃喃自语:“楷模,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啊!”冯老的喟然长叹,令笔者内心深受震撼。

  冯老年届古稀,十分注意“养生”,饮食起居极有规律。每天六时起床,晚十时就寝。起床后,冯老即手舞足蹈,完成他自编的一套“五禽操”。每餐用饭,也控制在一小碗,从不过量。一日三餐,更是滴酒不沾。那年冯老虽已届76高龄,仍精神矍铄,身轻体健,登临采石矶,能健步而上,毋须搀扶,唯有点耳背。

  冯老待人极为真诚、谦和。回沪后,为答谢马市朋友们的盛情款待,冯老特撰《马鞍山之行》一文以表心迹。

  笔者朋友上海作家贝鲁平先生那时正在创办《文学实验报》,亟需名家支持。在笔者牵线下,冯老二话不说便答应为其撰文。

  “鸿儒同志:信收到,我当天顺利回家,一路承你照顾,老小均感。已为《文学实验报》写一短文,但不知适用否,请你转交。

  下星期三,我一定在家恭候,一般来说,我是五点左右回家的。问候贝鲁平先生。即致敬礼!冯英子上1990-5-11“

  冬春荏苒,弹指算来,笔者陪同冯老马市之行虽已三十余年,但冯老的音容笑貌却依然长留于心间。

  2009年8月,冯老驾鹤西去,享年95岁——但只要杂文在,冯老:你的魂就在!2025-10-20,晚辈鸿儒祭拜。

《“烈烈丈夫身”——追忆冯英子先生》

  “烈烈丈夫身”  ——追忆冯英子先生  方鸿儒  1990年5月,时值马鞍山市召开杂文学会年会。笔者好友——马鞍山市杂文学会秘书长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