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观沧海作文
我站在河北西南部的碣石山上,向下望去,那一望无际的沧海呈现在眼前。
海水在动荡,浪花是海上的奇景,波浪滔天。可她更像一个舞蹈家,她能让人解除烦恼和忧伤,尽情地舞蹈,海浪冲击着岩石,不时得发出一阵“哗哗”的响声。那沧海的颜*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太浅,蓝宝石的颜*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绘,几座小山耸立在海*,和一座水上城市一样,有花、有树、争奇斗艳、应有尽有。一阵秋风轻轻的吹来,平静的海面碧波荡漾,层层波纹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在嬉戏。
每天月亮升起,太阳就好像被大海吞没了,太阳和月亮,像亲姐妹一样,形影不离,真是情真意切啊!晚上的星星像银河里洒下的光辉,满天星斗,繁星闪烁,把海面衬托得更加美丽、更加迷人。此时,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东临碣石,已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第2篇:《观沧海》-曹*
导语: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作者: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第3篇:观沧海周记
东汉末年曹*征乌桓经过河北昌黎时,登上高山望着流淌不息的东流之水,发出了感叹。
那里的景*真美啊!远处在山岛,一座座屹立在*中,岛中景*美丽,犹如一座座蓬莱仙岛,川流不息的*水流向远方,犹如一群英勇的战士向远方杀去。曹*想,*水东能永不停止地向远方流去,难道我就不能为了我的事业永不停止地去努力统一中原吗?我一定能够成功。山间的树木翠绿,树叶上还有一些露水,打出耀眼的光芒,长得非常的茂盛,就连的上的草原多有人高了,徐徐的秋风吹来,海面上涌起了微波一个个浪击打在石头上,击打出一朵朵雪白的浪花。
*面上露出了太阳的小半边脸,曹*想,长*可真能容纳啊,就连伟大的太阳都是从这里升起,可想而知,那灿烂的星辰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吧,哈哈,今天可真高兴啊!看见了这么美得景*,我也要有伟大的志向,然后让后人用歌来赞颂我。
之后曹*就回去准备攻打乌桓了。
观沧海作文相关文章:
★ 关于观沧海的作文
《观沧海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