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十篇

文/ 散文网 时间: 话题作文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篇1

中国的长城被称为“一万号长城”在中国。事实上,这是超过6的000公里长的。它自西向东蜿蜒,穿过沙漠,越过高山,穿过峡谷,最后到达海洋。它是世界上的奇迹之一。

The Great Wall has a history of over twenty centuries. The first part of it was built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more walls were put up to defend the borders of the different kingdoms. It was during the Qin Dynasty that the kingdom of Qin united the dif ferent parts into one empire. To keep the enemy out of his empire, Emperor Qin Shi Huang had all the walls joined up. Thus, the Great Wall came into being.

长城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的第一部分是建立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提出保卫不同王国的边界被更多的墙。这是秦王朝的秦统一为一个帝国的不同部分中的王国。为了不让敌人进入自己的帝国,秦始皇把所有的城墙连接起来。因此,长城就形成了。

The Great Wall is wide enough at the top for five horses or ten men to walk side by side. Along the wall are watchtowers, where soldiers used to keep watch. Fires were lit on the the towers as a warning when the enemy came.

长城是足够宽,顶部五匹马或十个人并排而行。沿城墙有了望塔,过去常有士兵驻守。大火照亮在塔上作为一个警告当敌人来了。

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build such a wall in the ancient days without any modern machines. All the work was done by hand. Thousands of men died and were buried under the wall they built. The Great Wall was made not only of stone and earth, but of the flesh and blood of millions of men.

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壁无任何现代机器很难。所有工作都是用手完成。成千上万的人死了,被埋在自己修建的城墙下面。长城不仅是用石头和土,但对几百万人的血和肉。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篇2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also known in China as the Great Wall of 10,000, is an ancient Chinese fortification built from the end of the 14th century until the beginning of the 17th century,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protect China from raids by the Mongols and Turkic tribes. It was preceded by several walls built since the 3rd century BC against the raids of nomadic tribes coming from areas now in modern day Mongolia and Manchuria.The Wall stretches over a formidable 6,350 km (3,946 miles), from Shanhai Pass on the Bohai Gulf in the east, at the limit between China proper and Manchuria, to Lop Nur in the southeastern portion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中国的长城,在中国也被称为长城的10000,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设防建造的第十四世纪末直到第十七世纪初,在明代,为了由蒙古人和突厥部落保护中国免受袭击。这是之前几个墙自公元前第三世纪的游牧部落来自地区现在的蒙古和满洲里的突袭建。壁延伸超过一个艰巨的6350公里(3946英里),从东部渤海湾关山海,在中国和满洲里之间的界限,以罗布泊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东南部的部分。

The first major wall was built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First Emperor, the main emperor of the short-lived Qin dynasty. This wall was not constructed as a single endeavor, but rather was created by the joining of several regional walls built by the Warring States. It was located much further north than the current Great Wall, and very little remains of it. A defensive wall on the northern border was built and maintained by several dynasties at different time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Great Wall that can still be seen today was buil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on a much larger scale and with longer lasting materials (solid stone used for the sides and the top of the Wall) than any wall that had been built before.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wall was not to keep out people, who could scale the wall, but to insure that semi-nomadic people on the outside of the wall could not cross with their horses or return easily with stolen property.

第一主壁的第一个皇帝统治时期建造的,短命的秦朝的主要皇帝。这堵墙没有建造作为一个单一的努力,而是由几个区域的墙而建的战国加入了。这是位于更远的北部比目前的长城,很少遗骸它。在北部边境修建了防御城墙,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几代保持。长城,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建于明朝,一个更大的规模和较长的持久材料(固体石用于两侧和顶部的墙)比任何墙壁已建成之前。墙的主要目的是不让出来的人,谁能翻墙,但要保证在墙体的外侧半游牧民族,不能交叉的马匹或返回轻松赃物。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篇3

关键词 世界大学城 英语写作 写作模式

1 高职英语写作水平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工作人员,高职教学应能解决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的实际交际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本、以能力为本”,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项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在高职院校,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关系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但是,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一般都不单独开设写作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历史原因,生源异常复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这在客观上造成了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普遍较差,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因此,在以阅读为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下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成了高职英语教学的难点。为了提高高职公共英语写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探讨一种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公共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

2 世界大学城下的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设计

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它综合运用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即时通讯、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世界大学城空间使得海量的资源开放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多样化,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师生的互动更便捷,交流更方便。这是对传统的教学渠道的一个有效补充。

世界大学城下的高职英语写作,是指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利用空间资源优势,整合现有的英语教学资源来支持高职英语写作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世界大学城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以大学城空间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法进行写作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参与,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直接交流讨论,相互依赖,彼此互助。利用空间平台进行写作互评反馈,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评价,并从中主动积极地反思写作过程,其效果有可能超过教师的直接灌输。我们结合世界大学城空间及高职英语写作的特点,设计了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英语写作模式。该模式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准备阶段、讨论阶段。

2.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在正式写作之前完成,其目的是做好规划,为后面的实践写作打下基础。世界大学城平台的空间课程教学准备与常规课堂教学准备不同,除备好教案之外,还要对课堂内容进行解构,教师将写作策略、写作格式、范文等转换为FLASH PAPER的格式,分别上传入个人空间中英语写作课程栏目下的写作策略、写作格式、范文库等相关栏目中。这样将写作格式、写作策略、范文等分别归类,不仅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 提高资源的传递和利用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写作过程中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信息,完成写作训练。

然后教师需要点击个人空间上方的“交流群组”,选择“创建新群组”,按提示步骤建立课程群组。另外,为了对互动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将学生划分为各个学习小组,并对每一位同学参与互动情况进行考核。教师需要在个人空间课程栏目下用EXCEL建立一个班级学生名单及表现一览表。这个一览表应该包括以下的信息:

(1)分组信息。教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异质小组(既根据学生智力和英语基础),每组控制在5~7 人,由本组同学选定组长,组长负责全组在群组中讨论的具体组织工作。分组名单在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向学生公布。

(2)评价信息。在横向栏目中添加精彩发言次数和作业评分栏目,在对学生群组中的发言及完成作文的情况予以评价后,将评价结果记入这些栏目。

2.2 讨论阶段

在上课前,学生利用世界城教师空间了解写作要求、应用文写作格式、写作策略、范文等。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作文,介绍写作策略,然后要求学生利用大学城平台5~7人英语学习小组讨论写作内容。 学生在独立完成作文后,把作文上传至世界大学城空间各自的空间上,供组员们评析讨论。具体的操作是:

写作前的讨论主要围绕该题目写作内容、文章结构,讨论后让学生完成写作提纲。作文全部上传后,组长要求本组内成员对各自的作文进行互评,互评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是组内成员文章的格式或结构是否合理,第二是讨论文章的内容是否充实,第三是就文中的词汇语法错误进行修改,如出现问题组内无法解决,就上传给老师,请求老师帮助。教师利用空间解答学生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分析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另外,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他们评出的好文章,一道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要求学生重新改写作文。在教师布置后两天将修改后的作文上传至个人空间。同样,各组长在群组内起楼(发起该话题),学生在自己小组组长所起的楼后面跟帖回复“作业已完成”,并建立作业的超链接,以便教师查阅。

3 世界大学城协作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优势及有待思考的问题

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通过利用空间平台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较好的交流、互动、协作、自主学习平台,在英语写作训练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的自主能力,改变传统写作教学中写作内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缺乏真实交际意图的弊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更繁重:教师要收集网上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组织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获得相关写作技巧、策略、布置作业并组织空间讨论、记录学生的空间互动表现等。另外,空间写作的师生互动更对教师的计算机操作及网络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在世界大学城下开展的高职写作辅助教学,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调整。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如何充分发挥这种空间教学模式的优势,以期最大程度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写作焦虑感对作文成绩的影响[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谢泉峰.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平台空间群组与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构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篇4

关键词: 城乡; 不均衡; 英语; 差异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71-01

农村缺乏教师,尤其缺乏英语专业教师。据了解,农村学校英语课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非英语专业教师兼上的,这种现象很普遍。学生接受不到正规的英语学习,加之其它方面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置后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一、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的弱势所在分析

1.客观因素

(1)农村英语专业教师比较缺少那些能力强,年轻的英语专业教师不能长期在农村学校任教,他们一有机会就纷纷走向高一级或条件较好的学校,没有来得及走的也是人在心不在,不安心留下来。英语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学生不能很好的从教师那里潜移默化的学到学习英语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尤其是被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导致教师时常被更换,也对学生英语学习造成一定影响。

(2)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受条件限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缺乏;教育信息传递较慢;教育新理念落实得不够好。英语课上大多是一支粉笔加一本教科书。教学条件好一点的学校有录音机辅助教学。幻灯机,多媒体,英语第二课堂,外籍教师授课等等几乎没有。课外辅导资料少至甚少。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点滴知识,得不到拓展加深,英语知识的拓展被受限制。英语成绩的提高一味的靠校领导压,教师教,学生死学,效果有,但确确实实太辛苦。

(3)农村学生英语学习受环境影响严重。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农村体现不出来,学生及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学习英语的态度很淡。家庭对学生英语学习是零效应,甚至是负面影响,加之农村学生信息来源少,知识面,与人交往,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较弱。他们性格内向,缺少合作精神,课堂上教师无法将他们转化为“课堂上的主角”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有限。学生仅靠在学校一周那么几节英语课的学习,要想使英语学习有成效,是很不够的。在这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下,学生由开始对英语学习信心百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慢慢减弱,以致到无兴趣学习。

2.主观因素

农村学生起初对学习英语有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由于他们的自身素质于城市学生的自身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加之他们在接触英语学习初期,年龄小,个人能力有限,他们容易受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新教材还是不太适应)他们总是被置于狭窄的知识区域中游来游去,很难展翅飞翔。另外,他们英语成绩即就是差也没有条件上补习班,辅导班,提高班。家长也多忙于农业作业,或打工挣钱,无力辅导孩子。这样以来,他们长期得不到救助,难以有条件得到提高。加之处于农村的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一样接受新理念新思想要缓慢一些,就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慢慢就置后于其他学科。

二、缩小城乡学生学习英语的差异

1.缩小城乡学生学习英语的差异是国情所趋

以前城乡经济差异很大,教育也受之影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贫富差异渐渐缩小。农村文化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也及时得到传递。各种高科技手段也纷纷进入农村各个角落。农村学校在地方政府的重视下,环境焕然一新,学校新添了一定的教育硬件,软件。城乡教育距离有缩小的趋势。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也得到相应改善,学生及家长对学习英语的态度也跟着往好的方向转化。农村师生在教育方面信心越来越大。

2.缩小城乡学生学习英语差异是态度所定

要使城乡学生学习英语差异缩小,一是来自政府部门的态度。农村学生受教育难是政府部门一直关注的问题。政府对农村学校每年有计划播资助教,改善教育环境,增补教育设施,提高教师待遇等等,这对农村学生英语学习能够改变有很大的作用。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待遇只有不断得到提高,才会调动农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二是农村教师工作努力,勤勤恳恳。教师们若有条件走出学校交流学习,或参加业务进修学习,多使用高科技教学,不断接受教育教学新理念,那么,缩小城乡英语差异是很有希望的。三是农村学生生活上朴实,学习上踏实,思想上努力上进。如果,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学生们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使用上复读机、掌上电脑等学习辅助物,那么他们的英语学习肯定能取得好效果。

3.国家政策的建立为缩小城乡学生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

全国有很多地方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受到共青团组织、教育机构、志愿者、爱心企业家等资助,关心爱护他们的行动一直在进行中,没有间断。每年支教人数一直在增加。向农村孩子献爱心,捐资捐物,一帮一,手拉手,大手拉小手,校校结对开展交流学习等,使农村学校师生鼓舞很大。一切举措的实施,对缩小城乡教育缩小城乡学生英语学习差距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如何努力缩小城乡学生学习英语差异

城市学校方方面面优越于农村学校。尽管国家及地方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度,但使城乡教育和受教育双方所享用的持平或达到接近持平状态,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我通过亲身参与支教活动,很有感受。农村教育全部可以概括为二个字:简朴。(1)环境简朴 学校简朴自然,几乎看不到景观树木之类的东西。(2)教室简洁 干干净净的教室散发着淡淡的泥土味,陈旧的桌凳整齐的摆放学生们面前。四面白墙上没有过多的贴挂物。(3)师生生活朴素 师生一日三餐一个素菜一份主食,内容循环不变。(4)教学朴素 农村学校教学理念可以说还滞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师生就用教科书,就是大量的题海游。目地只有一个,要成绩。学校对月考,期中期末大考非常看重。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篇5

一、困境与思考

困境1.插班生多,基础薄弱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在学年开始都要接纳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数量多,在生源结构中占据80%。因此他们的学习生活成为教师们始终关注的一个焦点。而对于英语学科来说,问题更为突出。因为英语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差别”还是极大的。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原所在的乡村小学几乎没开设英语课,即便有开设英语,英语课也大多形同虚设。因此他们的英语基础薄弱程度可想而知(根据调查,几乎大部分是一片空白,甚至有的连英语26个字母都不会)。

困境2.家教缺位,难成合力

由于这些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的工作都比较辛苦,为了谋生存,常常加班加点,很多人都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再加上大部分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因此寄希望于家庭辅导或督促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方面的辅导更是困难的。如四(2)班的杜小乐(化名)同学,英语家庭作业经常没完成。通过家访得知:他母亲在一家超市当服务员(经常轮班),父亲在一家工厂上班(经常加班),他们每天只是给这个孩子10元钱让他自己买午餐和晚餐,其余的事都顾不上了,像这样的家长对其孩子的生活都难以保障,更不用说能够帮助他们搞好学习了。而像这类情况在我们学校还是很多的。因此家校合力难以形成。

困境3.教育教学繁重,突破存在瓶颈

一方面是来自于教学任务的压力:1.小学英语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每周仅有2个课时,要完成课标所定的教学任务压力极大;2.英语老师任教班级多:一个老师承担4个、5个教学班级是很普遍的,有的甚至达6个教学班。3、英语学困生面大:几乎每个班的学困生都在5、6个以上(其实,一般情况下一个50多个学生的教学班中有5、6个学困生也是正常现象),因此要花较多的时间做好辅导工作。教学任务如此之重,学生量如此之多,工作量如此之大,教师要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真的已是勉为其难了。而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学生的压力:由于客观存在的实际,教师们在面对学期初插班进来的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仅要考虑解决他们英语基础薄弱的实际问题,还要花大力气去规范和引导他们的行为习惯(正如上述家庭教育缺位的原因,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学习方面的习惯是很不好的),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英语教学变得更艰巨。

面对如此重重困境,如何突破这一个制约我校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是摆在我们英语教研组面前无法回避的课题。我与教研组的全体同仁们静下心来,一致认为只有认识到位了,才能有行动的高位。为此做了较为理性的思考。

1.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不仅是国家的行为,也是教育的本真,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随着国家均衡教育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随着厦门市经济的发展和文明进程的加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不仅要接受他,重视他,还要在行动上努力地做好他。

2.从教研组的发展来看,尽管这项工作刚开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学习,但是我们有素质良好精诚团结的团队,有逐步形成较好的科研习惯,更有一颗热爱学生之心的职业操守。因此我们及时调整了心态,转变了观念,把这些问题当成科研的课题,把这些困境作为我们教研组发展和个人专业成长的垫脚石。

二、策略与方法

1.建立学困生档案,有效进行辅导

首先,做好前期摸底工作。为了尽早摸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英语学习状况,在开学的第一周,我们把各班的插班生集中到阶梯教室,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认真的个案调查和整体问卷调查,让学校所有的英语老师对他们所教到的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英语很差,差到什么程度,连字母都没学过的有几个学生等等。调查分析后,及时记录下这些情况,保存好这些第一手资料。随后立即召开教研组研讨会,进行认真分析、资源重组,并将整合后的材料收集到教研组的学困生档案库里,以便教师随时查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其次,做好跟踪辅导工作。为了尽快改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英语学习状况,我们教研组全体同仁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把工作中的得与失形成资料并存档起来,为教师们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减少低效,进而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效益。如为了破解教学任务繁重切实减轻老师负担这一难题,教研组的全体教师进行了资源重组,从教师的合理分工,学生的合理分组到教学内容的合理分段都进行了详细的安排。我们利用下午第三节活动课的时间,把全校没有学过英语的插班生集中起来,组内老师轮流辅导,仅用2周就让他们掌握了英语26个字母以及最基本的一些英语学习能力,使他们得以尽快地融入班级英语教学的轨道上。在取得成效过程中,大家真正领略了:“路,有人同行才风景美丽;事,大家共同努力才简单容易。”这样一来,以前成效低下的单兵作战变为成效显著的团队协作,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目前我们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学困生资源库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学习库,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学生的辅导工作得以保障,并有效进行。

2.建立教学资源库,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英语学科通常面临着教师跨年段、跨班级、课时不足且备课量大等实际困难,制约着英语学科的教学。如何突破自我、解除困惑?我校英语教研组成员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课堂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阵地,只有充分发挥集体合作的效能,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我们摸索出建立教学资源库这一条捷径。

如今我们已组建和完善了英语教案库、公开课材料库、试卷库、课件库、教学反思等数据库,让组内老师自由享用,确保资源共享的优势与可持续性。另外,我们组还建立了博客圈,把平时的教后反思,特别是有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教学方面的点滴感悟上传到圈子里,互相讨论交流,让经验流动起来。这样既做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减少了个体专业成长的成本,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得他们更有精力去关注进城务人员子女的英语学习,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教研氛围。

3.开展争“章”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针对大多数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常常缺位的实际情况,为了落实英语新课标所提出的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主要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这一要求,强化这些学生主动、自觉地听和读,并使之形成习惯,大家费尽了心思:我们英语教研组利用教研时间进行专题商讨,认为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注重过程,为此在结合学校星级评价实际做法,设计出了学生学英语的发展性评价表,开展学英语争章活动(简单说就是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给学生盖章。盖了一个章,代表着自己学英语的过程中留下的足迹,一个个章的积累,就是学英语的过程。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在学英语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而且大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英语过程中进行争“章”,从而调控学生学英语的过程,特别是在家听读的作业。事实上,争“章”活动让学生在家听音模仿读英语自觉了、主动了,成效十分显著。

如我们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有个叫张小海(化名),他妈妈是卖菜的,不识字。有一天还特地打电话给我,她说:“以前小海在家从不听英语、读英语,这次为了争章,不用心,很自觉地听读了。”还有班上最调皮的小男孩胡小博,英语成绩非常不好。自从开展争“章”活动后,我一进教室,他就拿着英语书要我给盖章,“老师老师,我昨晚有听读英语。”就这样,争“章”活动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热情。

4.齐抓共管早读课,弥补家教缺失

我们学校每天有20分钟的早读课(从7∶40开始到8∶00),五天当中有两天是属于英语学科的。教研组的教师抓住早晨学生精神好,记忆力强的特点,制订了相关学习制度,借以提高早读课的效率。具体做法是:精心挑选、培养小老师,提前布置早读任务;早读课由小老师全权组织带读,落实既定目标;老师下班级进行指导,针对共性问题及时解决。这样,有目标、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指导全班学生朗朗上口地读英语,强化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感,让那些基础差、不敢开口读英语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跟着全班读,从而弥补了在家少听读的不足,进而感受到读英语的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校长特别重视营造团队协作的理念,讲求学校教师齐抓共管。英语老师任教的班级多,又跨年段,早读课显得人手不足。学校就安排班主任和其他学科老师帮忙下班指导,使早读课有时间和人员上的保证,得以有序高效地进行。应该说团队协作、齐抓共管已经成为我们学校所有教师的共识并长期践行。

5.注重开展实践活动,搭建能力提升平台

英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学科节,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节活动,诸如书写比赛、说唱韵律诗比赛、一分钟对话比赛、情境表演比赛、故事演讲比赛等等。活动的开展更增强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致。

我校教研组还率先实行了小学生英语口语等级测试。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大大提升了我校的英语教学工作成效。目前我们已在六年级进行二级口语测试,在四年级进行一级口语测试,并对口语测试合格的学生颁发合格证书。这一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反响强烈,成效喜人。

三、成效与期待

由于教研组全体成员对于做好进城务工子女英语学习这一工作的意义有较到位的认识,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都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地研究探索提升课堂高效的策略。同时关注过程,实施下有保底,上不封顶质量评价制度,既注重个别辅导,又重视整体推进,层层落实,严把质量关,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篇6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教育发展 教育政策 解读

本文章是西安文理学院课题“西安地区城乡小学英语课程资源调查与研究”(KYC201028)的研究成果之一。

引 言

纵观我国以政策规定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历史,应该追溯到1962年:“…… 1962年起,又把英语列为小学正式课程,鼓励在小学四、五年级开设,作为实验”(胡鉴明,2006),由于后来历史、经济、政策等原因,许多城市都是开开停停,没有稳定性和系统性。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开设英语的运动又悄然兴起,有人估计目前已有23个省(市)自治区在小学开设英语,小学学习英语的人数已逾百万”(桂诗春,1992)[1]。我国最早在全市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广州市,从1969年迄今一直没有间断过,在小学英语课程的建设、教研及教学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培养和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师队伍。关于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过程及顺应我国的国情,多年来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讨论的话题,著名的桂诗春老师曾明确指出:“就普通教育而言,目前我国从初中开始学外语是符合实际的。”[1]尽管多年来争论不休,但在相关政策多年的导向下,英语在小学的开设现在已达到了校校普及的程度。

相关政策解读

1.宏观政策解读

2001年,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教基[2001]2号)。《意见》规定:2001年秋季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2]根据教育部统计局2006年的统计报告:2006年全国共有小学32.01万所,在校生10712万人,其中:城市1604万人,占15%,农村(包括县镇)9108万人,占85%。[3]这么庞大的一支学生队伍,应该有相对应的教师资源才可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才可保证小学英语特别是农村小学英语课程的良性发展。但事实又如何呢?“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教育部,2006)”。[3]就沿海和开发地区来说,因为发达经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较内地先进的办学理念,在师资方面比内地特别是西北地区要乐观得多,统计中的这些县大多集中在西北地区。小学英语师资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缺额,是什么因素影响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

经过查阅相关政策性文件,笔者认为除了经济、地域、理念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教育部于1999年3月16日印发的《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教师[1999]1号)。该《意见》指出:“师范教育发展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需要,特别是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质量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师范教育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方针尚未完全落实;高师院校总量不足,中师学校布点过多,办学层次重心偏低,布局结构不尽合理,规模效益、质量不高和投入不足并存”;[4]故而确定了相应的层次结构调整目标:从城市向农村、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由三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向二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过渡的改革。到2010年左右,新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分别基本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积极稳妥地进行中等师范学校调整工作;继续办好一批中师,为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培养小学教师。[4]就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意见》也提出:加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努力扩大和提高师范院校培养小学师资的规模和能力。要继续办好中等外语师范学校、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举办英语专业班。中等师范学校要开设英语必修课。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可改建为中等外语师范学校。[4]

1999年《意见》与2001年《意见》初衷都是为了加快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步伐,但殊不知其影响结果确是相悖的:一方面我们希望提升全民族素质,适应时代要求从小学起开设英语课程,而且是“加快推进”,另一方面又在逐步缩减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规模,这一政策对地方中师学校的招生计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应该是导致多年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地方小学英语教育规划发展与变化分析

为配合2001年《意见》相关精神的贯彻,相应的师范学校随即开始了小教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招生,以西安市为例,西安市各中等师范学校从2001年起开始招收初中起五年制小教英语大专学生,其中西安师范学校从2001年到2004年每年都按计划招收过英语专业学生2个班90名,共约360名,长安师范学校从2001年到2003年连续招收过三届共约240名左右的英语专业学生,因为之前西安市各小学几乎没有专业英语教师,两校这几届毕业生约600名左右于2006年起大部分充实到了西安市各小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许多现在已成为所在校、区的教学骨干,甚至有的已走上了教研员的岗位,还有部分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了中学任教(当然也有少数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从事英语教学)。[5]

随着1999年《意见》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进,国内的中等师范学校都纷纷被合并、重组,改制,在未经考察教育实情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许多原本招收初中起小教大专英语专业学生的中等师范停止招生,重组的院校在招生方向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小教英语专业招生规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2005年左右开始全国各地区大部分中师并入了高师院校;少量条件好、质量高的中师则如《意见》指导,根据需要,通过联合、合并、充实、提高组建成了师范专科学校,还有一部分中师则改为了教师培训机构或其他中等学校。仍以西安市为例,西安师范学校于2005年停止招收初大专学生,并于2009年7月正式并入西安文理学院,改名初等教育学院,2010年重新计划招收英语专业学生50名。长安师范学校就和另一职业学校合并成了西安市旅游职专,学校性质发生了改变,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源头在被逐渐截断的时候,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资源便无法摆脱2001年以来的 “匮乏”局面。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西安市各区县共有小学1666所左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小学学生流失严重,个郊区县辖区内每年都有撤销、合并的小学,所以这一数据是动态的),其中市区小学共约385所,农村小学共约1281所,专业的英语教师约680人,其中市区专业教师约543人,农村约137人,[6]西安市城六区每所小学平均有专业英语教师1.41人,而其他七个郊区县平均每10所学校才有1名专业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教师量的不足在农村小学体现得尤为突出,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城乡小学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

3.地方性应对政策解读

为了推进“均衡教育资源”的战略,许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贯彻教育部相关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点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西安市扶贫办就出台了“三支一扶”政策,市教育局从2007年起每年在市区学校选派360名左右的教师到郊县、偏远地区去支教,但三年来派下去的英语老师屈指可数,去小学的英语教师更是几乎没有(市区小学英语教师也没达到饱和状态,所以一般派出单位是不会派英语教师下去的),虽然西安市各区县也纷纷制订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相关政策,为保证政策的实施,到2010年6月,几乎每一个区县都制订了把英语考试纳入小学毕业考试统考科目的相关政策,但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偏远地区因为师资的原因,一直没有真正开设英语课(当然为应付检查,课表上是排着英语这门课的),大多数的小学即使开设有英语课,除了个别学校有一名左右专业英语教师可以代课外,其余的大多由班主任兼任,真正转岗的教师也并不是很多。2010年9月西安市周至县教育局的《周至县教育局教学运行状态报告》(一)就是专门的《关于2010年秋季全面开设小学英语课工作情况的通报》,要求“各初中、小学务必高度重视,克服一切困难,校长亲自抓,确保此项工作落实到位。对尚未开课的小学,各乡镇中心学校立即联系当地初中,落实教师,夯实责任,务必立即开课,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各初中不得以任何理由不配合小学英语课的开设工作,加强检查督促,此项工作9月25日前必须落到实处。”[7]看到这样的政策时,我们可以想象到相关教育部门领导、“被配合”中学领导、“被开课”小学领导以及“被落实”的教师们是多么的无奈了!

结 语

如何均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8]如何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也是《纲要》所重点谈及的内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8]城乡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距,但就目前来说,均衡教育资源战略的核心应放在师资的开发和培训上面。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从2010年起的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投入5.5亿元经费发起的“国培计划”则是多年以来国家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面的重要举措,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现阶段教育部正在扩大财政支出,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随着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毕业任教,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的到了一定程度的充实;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也是一项有力的举措。2011年8月1日制订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意见》,提出了对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每五年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9]随着一系列越来越有发展性和理据性政策的出台,我们对未来小学英语教育的良性发展也有了足够的信心。当然纲要贯彻落实工作任务艰巨,政策效应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许多热点难点问题都需要突破许多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相关部门相关人员长期坚持不懈地推进、实施!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

[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R].教基[2001]2号,2001.

[3]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06.

[4]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R].教师[1999]1号,1999,3.

[5]侯俊萍,西安地区城乡小学英语课程资源调查对比例证[J].英语教师,2010(10).

[6]西安市统计局.2009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9.

[7]周至县教育局.关于2010年秋季全面开设小学英语课工作情况的通报[R].周至县教育局教学运行状态报告(一),2010,9.

[8]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5.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篇7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育差异;城乡英语教育教学

一、加强农村教学质量,提高农村英语教学的资源

由于农村小学英语课开展得不彻底或开展较晚,没有师资和良好的教育设备,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差和方式落后,以至于农村学生在英语上落后于城市学生。而中学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关键时候,很多父母都不相信农村中学,怕耽误自己孩子的学习,纷纷将自己的孩子上中学时送到城市。所以我国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学校的建设,这不仅仅只是在农村建设国家公共中小学,而是更加鼓励农村民办中小学的兴起,开设“办农村民办学校”的学习课程和协助管理。现在城市的民办学校非常多,发展也良好,甚至比公共学校更有名,更值得家长信任。而农村的民办学校很少,管理和宣传也不到位,更严重的是还有欺骗性的民办学校,这也就让很多家长不信任或持观望状态。

另外,教学资源也非常重要,城市教学已经都转向多媒体教学,这对语言学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影音、图文并茂,让教学的方式更生动,学生的学习更有乐趣,便于更好地掌握听写能力。

二、提高城乡学生自主互助互学的良好习惯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要相互交流的事。英语是一门语言学,就像我们的普通话,重要的是相互交流,而英语作为国际语言,交流的技巧和方法就更显重要。所以让城乡学生相互学习英语有助于提高他们英文的口语能力,也渐渐拉近了他们的差距,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美国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就说:“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伟大的教学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可见在国外教育早就已经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虽然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有所改变,不再局限于老师高高在讲台上讲,学生仰视着听,也可以引导各小组课外活动,比如找些英文报纸,让各小组研习比赛。但这就进一步拉近了城乡学生英语的水平差距,增加了他们的友好感。

三、教师教学备课要有针对性

教师教学都是要事先备好课,这是每个教师上课的前提。教师备课的作用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纲内容分类备好,使教师有层次地教导,也使学生容易有所得。而英语教师就要针对城乡学生的差距,分层的备课,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统一备课,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备课。开始要了解自己班上各个学生英语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基础把他们分成几个层次,要因人因材施教,什么问题应该什么学生回答,要考虑清楚。不要把很难的问题,叫上基础都不好的学生来回答,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失去信心。

参考文献:

[1]周寅鹤.初中英语家庭作业设计和批改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1.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篇8

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全面掌握农村教育的现状,深入剖析城乡小学英语教育的差距,才能不断推进城乡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我区农村学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1.笔者所在的学区正在创建现代化教育先进区,农村学校的电化教学设备已经跟城市学校没有明显的差别,每个教室都配备齐全电子白板、实物投影、多媒体电脑等,还设有图书角。

 

2.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学校外语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学人员不足是最大的问题,绝大部分英语教师是非英语专业的转岗或兼课教师,他们通常会被安排教语文、英语或数学、英语,还要当班主任,甚至既要跨学科,又要跨级教学,每周二十节课甚至更多。相比人员超编的城市学校的英语教师,一般要担两到三个教学班的英语课,每周十四至十六节课,他们的工作量大得多。教学人员不足使得他们除了上课和批改作业,再没有空余的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因此,很少有机会能敞开心扉进行教学交流。

 

3.农村学校强调应试教育,教师会围绕考试范围实施教学行为。城市学校的英语优秀课例常常让农村教师觉得无法学习,很难应用,什么游戏教学、主题教学、口语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等,在他们的意识里,是浪费时间,学生收获不大,他们也操作不来。由于大多数转岗教师存在语音不够准确,口语水平较低的现象,尽管他们有强烈的责任心,踏实肯干,有不甘人后的奋勇拼搏精神,但是由于自身素质问题,这些老师极少运用英语教学,也没有想过要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更不会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交际,学校领导也没有考虑过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导致绝大部分学生缺乏锻炼机会。

 

4.由于实行“一费制”,地方财政相对紧张,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为学生订购录音带或光盘,学生没有任何辅助学习的语音材料。大部分家长也没有培养孩子听的意识,家里连录音机都没有。因此,老师想让学生回家预习或听音、跟读都是无法落实的。

 

5.农村的孩子踏实又本分,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能完成,但是没有几个孩子能主动看课外书或英语动画片,他们既没有英语绘本,又没有播放英语录音带或光盘的设备,更别谈网络学习了。《一起作业》《口语易》等英语学习平台开发得多么好,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效果的巩固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些城市孩子能轻易获取的学习资源对于农村和山区的孩子都是难能可贵的。

二、多措并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真正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思想上要关注农村,行动上倾斜农村,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教师交流的力度,为农村学校增员增编,均衡调整城乡教师编制,使之趋向合理化。

 

2.硬件已配齐,软件要跟上。越是落后的地方,越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应以培训加考核的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在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所有名师、先进教师、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都应该到薄弱学校支教或带教一年或以上,因为先进的理念只有经过实践证明,才能成为真理。只有真正融入农村学校的集体当中,真真实实地进行教学实践,才能把城市的先进理念与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3.学校应该重视英语学科,不能因为该学科教师人数少,就边缘化了。学校不重视,教师也就不重视。学校领导首先要领会课标精神,让教师深刻理解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该了解的文化背景,或是结合生活实际的种种事例。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仅仅是提高应试的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如:开设英语广播、英语板报或手抄报设计、英语名言征集等,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促使孩子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

 

4.地区红领巾校外培训基地应该关注农村学校孩子,应尽量派出志愿者或义工教师到农村开展活动,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如,圣诞节Party、英语角活动、英语跳蚤市场(义卖活动)等,为城乡孩子搭建交流的平台。农村孩子的自卑,在于缺乏展示的平台,只要我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锻炼,一定能与城市的孩子无异,甚至更强。

 

相信通过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一定会不断缩小,教育公平一定会实现。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篇9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进一步规范我市公共场所中英文双语标识,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经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共场所中英文双语标识规范整治工作。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关于开展外语标识纠错工作的通知》为工作内容,坚持“规范城市双语标识,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为目标,全面排查我市公共场所的中英文双语标识,重点对中英文双语翻译错误进行规范整治,逐步实现公共场所中英文双语标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建立健全中英文双语标识规范化、标准化的长效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提升国际化城市形象。

二、整治重点

重点对单位标识、道路标志标线、公交站牌、公交车上提示语、出租车停靠点指示牌、出租车上提示语、客运站等公共场所设置的中英文双语标识规范整治工作。

三、责任分工

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负责对出租车等行业涉及的双语标识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

市公路管理处:负责职责范围内公路标志标线的规范整治工作。

市农村公路管理处:负责职责范围内公路标志标线的规范整治工作。

廿三里交通管理所:负责职责范围内公路标志标线的规范整治工作。

佛堂交通管理所:负责职责范围内公路标志标线的规范整治工作。

交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对所属公交站牌、公交车上提示语、出租车停靠点指示牌、出租车上提示语、客运站等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进行规范整治。

万方交通:负责对所属范围内所涉及的双语标识进行规范整治。

交通设计公司:负责对涉及交通设计的相关双语标识进行规范整治。

义达监理:负责对涉及交通监理的相关双语标识进行规范整治。

四、工作安排

集中规范整治工作从2013年5月20日至7月20日,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5月20日--6月5日):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规范整治方案,开展动员部署,安排整治任务,落实整治责任,营造专项整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全面排查(6月6日--6月15日):各单位按责任分工,对所负责范围的公共场所设置的中英文双语标识进行认真排查和梳理,找出错标、漏标问题,摸清整治问题的基本情况,于6月13日前将市交通系统中英文双语标识排查表(附件一),统计上报至局办公室,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

(三)规范整改(6月16日--7月10日):各单位按责任分工,对错误的公共信息标识进行整改、规范,对应设置中英文双语而未设置的,及时补充完善。

(四)全面检查(7月11日--7月20日):交通局创建办对交通系统各单位公共场所中英文标识规范整治工作进行抽查,对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各单位于7月12日前将本单位开展的专项整治情况报交通局办公室。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单位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从提升我市城市国际化的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规范公共场所中英文双语标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强化督促指导,全力推进规范整治工作的贯彻落实。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篇10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新型策略

随着英语的日益推广,英语研究成为热门话题,而对英语在某一地区全大众中的传播问题上,尤其是在重庆这一新兴特定区域和运用新技术、产品的策略来促进英语传播方面,仍是一个未知数。英语传播新型策略指除了传统学校教育和机构培训外的外语传播新途径,如媒介教育指导大众正确享用英语传播资源,品牌推广结合英语推广文化资源,3G技术利用超级媒介获高终端英语传播。[1]对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传播的新型策略研究突破研究学生英语的传统套路,创新地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区域大众英语,把品牌推广和3G技术等运用于英语研究,建立“以大众为对象、以社会为环境”的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传播新模式。[2]

一、新型策略研究的意义

英语传播的新型策略给重庆主城区的英语传播注入了新血液,能有效地改善重庆主城区英语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其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化趋势的新要求,为其英语意识和水平的提高寻求新的有效路径,为西南龙头城市走新型经济化道路提供理论和实践策略。[3]

(一)理论意义

1.填补学术空缺:填补学术界习惯于研究学校英语而非大众英语的研究空缺。

2.促进外语研究:研究中英语传播的新型策略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英语教育和学习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3.利于新技术新角度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把品牌推广和3G技术等用于研究英语,既拓宽了研究的角度,也推动了学术界对新兴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关注。

4.体现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下用新型策略发展重庆主城区的大众英语,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科学价值观。

(二)实践意义

1.提高重庆主城区大众的英语意识和水平:结合重庆大众英语整体相对落后的现状恰当地运用新型的外语传播策略,让包括学生在内的大众在英语文化和媒介素养提高的背景下,保留和发展区域文化的同时有效提高对外语学习的意识和水平。

2.促进重庆“新特区”建设和全国共同繁荣:英语是一种文化和经济产物,承载着一定的主流文化。[4]有效地提高重庆主城区的大众英语可以促进重庆的文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利于重庆真正建成西部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 “新特区”,促进我国全面共同的进步和繁荣。

二、新型策略研究的内容和重难点

(一)内容

1.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滞后原因的调查分析:调庆主城区大众英语的现状,结合地区发展,分析其英语意识和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

2.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可用性分析:对比英语传播的传统途径在时空固定、对象有限、方式单一等方面的局限性,调查分析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现状、优势和前景等。

3.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具体途径分析:结合新重庆的区域发展特性,研究分析媒介教育、品牌推广和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3G)等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具体途径。[5]

4.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实施难点分析:根据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传播的现状,探索部分大众英语意识薄弱、无法接触到英语传播、思维呆板等新型策略实施的难点,为本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依据。

(二)重难点

1.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滞后的问题: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探究大众英语传播在重庆主城区的特殊性,以明确科学合理的英语传播途径。

2.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具体途径:根据英语传播传统方式的弊端,研究适合新形势需求的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具体途径。

3.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实施难点:探索新型策略在重庆主城区传播对象、时空、效果等方面的实施难点。

三、新型策略研究的主要观点和预期效益

(一)主要观点

1.着眼于全球化背景,推进大众英语传播:重庆在新的发展机遇中打造作为国际化城市形象的软实力时,英语的应用面越来越广。重庆全球化趋势要求大众英语传播途径必须扩宽视野、放眼世界,以国际为背景,不拘泥于传统的狭窄途径。

2.以区域现状为依据,科学确立大众英语传播策略:重庆作为移民城市,兼容多种地域特色;重庆人豪爽、地方观念淡薄、不排外,但也相对狭隘、粗俗、鲁莽。这些地域现状是确立大众外语传播策略的有用依据。[6]

3.弥补英语传播传统途径,广用英语传播新型策略:英语传播的传统途径有一定的弊端,应广泛运用新型策略高效地满足更多受众的无时空限制的多样化英语传播需求。

4.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高效高质传播英语:信息技术融入语言传播的过程中,多种大众传媒如音像、网络、广电、3G等都能高效高质地传播英语,使英语也信息化。[7]

(二)预期效益

本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广阔,应用面宽,影响深厚。不仅可广泛应用于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传播方面,也可应用于其他区域大众英语传播,使大众能结合地区特色和时代特色,持续稳健地运用英语传播的新型策略更有效地提高英语意识和水平。

利用本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展开重庆主城区的大众在接受传统英语传播途径的同时运用新型策略更有效地提高英语意识和水平,促进重庆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重庆市民素质、改善较落后的人文环境、提高就业率、吸引外商投资等,促进重庆主城区经济发展和“新特区”建设,也促进重庆和全国应用新兴技术和方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8]这样既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又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四、新型策略研究的基本思路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十篇相关文章:

圣诞节作文5篇(实用)

关于助人作文(汇编15篇)

[经典]下雪了作文15篇

难忘的春游作文(汇编4篇)

珍爱生命作文精品7篇

关于温暖作文(优秀)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十篇》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篇1中国的长城被称为“一万号长城”在中国。事实上,这是超过6的000公里长的。它自西向东蜿蜒,穿过沙漠,越过高山,穿过峡谷,最后到达海洋。它是世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