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勺人
掌勺人
文/李想还有
在记忆的幽谧深巷,那方被烟火亲昵缠绕的厨房天地,宛如一座暖煦的港湾,而母亲,无疑是港湾中最温暖的坐标——她是家中永恒的掌勺人。她的双手,犹如灵动的画笔,在锅碗瓢盆的多彩画布间,精心勾勒出生活的斑斓模样,烹饪出的每一餐饭食,都饱含家的独特韵味,成为我漫漫成长岁月中最温暖、最难以磨灭的记忆,深深烙印在灵魂深处,化作我心灵的避风港。
遥忆儿时,母亲在厨房掌勺的时光,是我每日最为翘首以盼的珍贵时刻。恰似“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描绘的那般纯真,放学后的我,就像一只急切归巢的鸟儿,满心都被家中的温暖与饭菜的香气填满,脚步匆匆,向着家的方向奔去。还未踏入家门,那丝丝袅袅、若有若无的饭菜香,便如同一只温柔且有力的手,轻轻牵引着我的思绪,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迈进家门。
走进厨房,只见热气氤氲弥漫,好似人间仙境一般。母亲系着那条被时光洗涤得微微泛白,却始终洁净如新的围裙,身姿笃定地伫立在灶台前,专注而投入。她手中的锅铲犹如一位灵动的舞者,在炉灶与铁锅之间自由翻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韵律与节奏,宛如一位造诣高深的艺术家,正精心雕琢着一件伟大的作品。那时的厨房,空间并不宽敞,炊具也只是些寻常质朴的物件,然而,母亲却宛如拥有神奇魔力的仙子,能够将最平凡无奇的食材,幻化成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这奇妙的烹饪过程,恰恰契合道家“以无厚入有间”的深邃思想,在看似平凡琐碎的生活缝隙中,寻得烹饪的至高妙境。顺应食材的天然本性,不过度干涉,不刻意雕琢,却能让食材的美味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就如同顺应自然规律,方能在生活中收获自在与和谐。
观赏母亲掌勺,无疑是一场令人陶醉的精彩表演。她切菜时,动作干净利落,刀起刀落间,节奏明快且富有诗意,那清脆悦耳的“哒哒”声,交织成一曲欢快灵动的乐章,奏响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平凡的日子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在这美妙的节奏中,嫩绿的青菜、橙黄的胡萝卜、粉嫩的肉片,在她那双灵巧的手下,宛如被赋予了生命一般,瞬间变幻成形状规整、大小均匀的食材,安静而有序地排列在一旁,满心期待着下锅后开启它们华丽的“变身之旅”。倒油、点火,待油温恰到好处的那一刻,母亲手腕轻轻一扬,将备好的食材一股脑儿倒入锅中,刹那间,“刺啦”一声巨响,油烟裹挟着食材的鲜香猛地升腾而起,好似一场盛大演出的开场。母亲迅速挥动锅铲,锅铲与铁锅相互碰撞,发出清脆而富有节奏感的声响,仿佛是在演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不过短短片刻,那诱人的香气便如潮水般弥漫开来,迅速充盈了整个厨房,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炒菜就此新鲜出炉,呈现在眼前。这看似简单的烹饪步骤,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与儒家所倡导的“中庸”思想不谋而合。烹饪之道,讲究的正是火候与时机的精准把握,既不能过犹不及,也不能火候欠缺,唯有恰到好处,才能烹制出美味佳肴。这恰似为人处世的智慧,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同样需要拿捏好分寸,秉持中正平和的态度,方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世事变迁中,寻得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母亲的菜里,深藏着家独有的味道,那是一种难以用言语精准描述,却又能瞬间触动心灵深处的温暖与安心。当我卧病在床、身体不适时,母亲总会默默守在炉灶前,精心熬制一锅浓稠绵密的小米粥。粥里,她会细心地加入几颗饱满红润的红枣和圆润甘甜的桂圆,每一勺入口,都是软糯香甜的美好滋味,每一口都饱含着她无尽的关怀与疼爱,仿佛在以这种温柔的方式,为我驱散病痛的阴霾,给予我力量与慰藉。逢年过节,阖家团圆之际,母亲更是不辞辛劳,早早便忙碌于厨房之中,精心筹备一桌丰盛至极的菜肴。那油亮的红烧鱼,鱼身裹着浓郁醇厚的酱汁,寓意着年年有余,承载着对生活富足的美好期许;色泽红亮的糖醋排骨,酸甜交织的滋味在舌尖上跳跃,令人唇齿留香,每一口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还有那肥而不腻的粉蒸肉,软糯的米粉紧紧包裹着鲜嫩多汁的肉片,入口即化,满是家的温馨与满足。“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里,食物早已超越了单纯果腹的范畴,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春节时的饺子,以其圆润的形状寓意着团圆美满;中秋佳节的月饼,凭借其金黄的外皮与甜蜜的内馅,象征着阖家欢乐、幸福安康。母亲的饭菜亦是如此,它们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更是家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家的温暖与亲情的延续,将一家人紧紧相连。
随着时光的流转,我渐渐长大成人,背上行囊,离开家乡,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与工作之路。在远方漂泊的日子里,我尝遍了大江南北形形色色的美食,那些菜肴,或是精致奢华,尽显大厨的高超技艺;或是独具地方特色,散发着浓郁的地域风情。然而,每一次品尝过后,心中却总是隐隐觉得缺失了些什么。每当这时,母亲在厨房掌勺的画面,便会不由自主地如电影般在眼前清晰浮现,那熟悉的饭菜香,仿佛也穿越千山万水,萦绕在鼻尖。“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直到此刻,我才恍然彻悟,母亲的菜,早已成为家的象征,是无论我走多远、离开多久,都始终深深扎根在心底,无法忘怀的眷恋。这种眷恋,恰似墨家所倡导的“兼爱”思想,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家的那份深沉爱意,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如今,岁月这把无情的刻刀,已悄然在母亲的脸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她在厨房掌勺的次数也愈发稀少。但那些曾经的温暖记忆,却如同陈酿的美酒,在时光的发酵下,愈发香醇浓厚。偶尔,我会怀着崇敬与怀念之情,走进那承载着无数珍贵回忆的厨房,轻轻系上母亲曾经用过的围裙,尝试着烹制她教我的那些家常菜。在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烟火气息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又一次看到了母亲年轻时的飒爽模样,她那专注的眼神、熟练的动作,仿佛就在昨日。这一刻,我终于深刻领悟到,母亲掌勺的,不仅仅是一道道饭菜,更是一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是爱与责任的无声传承。这种传承,宛如佛家所讲的因果轮回,生生不息,将家的温暖与亲情的火种,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无尽的力量与温暖,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遭遇何种风雨,都能因为这份家的牵挂与爱,找到心灵的归宿,勇敢地走下去。
2025.3.12零辰
下一篇:腊月的味道
《掌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