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呼唤好故事

文/ 晓笛 时间:

  文旅呼唤好故事

  到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参观,很多游客都会想到那个从“左青龙、右白虎”讲到“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楹联家训故事的土楼乡土导游林日耕(阿耕),都想约阿耕来作讲解,但由于参观团队太多,往往出现“一票难求”阿耕难约的现象。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愈发追求精神富足与文化滋养。就拿旅游来说,过去游客旅游常常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景点拍照”,而现在己从观光转向“情感共鸣”。比如耳熟能祥的“云南十八怪”就很吸引人。以往游客去云南旅游往往是把它当作故事来听的,现在许多游客已不满足听听而己,笑笑而己,更多是带着探究和体验的目的游云南,对“十八怪”不但听其故事,还想亲眼目睹、亲自制作、亲自品尝。又比如博物馆,这个曾经的“冷门”场所,一跃成为今日的“顶流”,其热度背后折射的不仅是文化消费的兴起,更映射出社会心理、技术驱动、身份认同乃至经济模式的深层变革。博物馆作为“文化营养餐”的提供者,成为满足知识获取、审美体验及心灵慰藉的重要场所。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主动“参与历史”,将文物转化为可分享的社交符号。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具备沉浸感、参与感、传播感的体验产品,让游客留下深刻记忆、产生情感认同。博物馆如今不仅是“打卡地”,更是文明延续的“活态基因库”。“博物馆+”经济正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增长引擎。

  文旅的终极产品不是风景,而是“记忆与情感”。景点还是那个景点,但游客已不是那个游客。这些变化,无疑对文旅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景点故事需要挖掘和编写。比如福建土楼就有很多故事。建筑奇观的故事,楹联的故事,民情风俗的故事,博士楼的故事等。这些都需要去梳理,让好故事广为传颂,成为可持续的旅游“卖点”。二是故事场景需要打造。比如民俗风情展馆,客家非遗馆等,让好故事情景再现,打造文化大餐,满足游客文化需求。三是讲故事人才需要培养。“阿耕难约”难在那里?难在阿耕们太少。应该说,现今各大景区导游不少,但真正象阿耕那样会讲“故事”,而且讲得地道且专业,让人听了津津有味的确实不多。会讲“故事”的人才,本质是文化的翻译者、体验的架构师和商业的联结者。要重视会讲“故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特别需要那些能挖掘文化基因、转化情感体验、策划沉浸叙事的复合型人才。

  文旅呼唤好故事。时下,许多“出圈”旅游目的地,无一例外都以其独特的故事魅力,打动着游人的心弦。欣喜的是,现在各地都十分重视旅游故事建设,而且富有成效。比如人才建设方面,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就十分重视,振成楼有阿耕,承启楼有阿才,红色有阿敦,会讲故事的“明星”人才正不断涌现,“阿耕难约”难题正在破解。我想,只要文旅部门真心从游客的角度想问题,破难题,让“阿耕难约”不再难,文旅故事就会越做越精彩,文旅消费必将助力和拉动各地高质量发展。

  文/晓笛

《文旅呼唤好故事》

  文旅呼唤好故事  到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参观,很多游客都会想到那个从“左青龙、右白虎”讲到“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