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写古诗词—— 在传承与争议中探寻
浅议今人写古诗词:
在传承与争议中探寻价值之光
文/飘忽轶男
平仄声里藏岁月,笔墨间自有真情。当传统韵律遇上当代心绪,争议与热爱交织的,是一场关于传承与表达的温柔对话。
——题记
当下,中老年人尤其是退休群体对古诗词创作的热情,正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公园的石桌上、社区的活动室里、短视频平台动态中、各种自媒体和多如牛毛的微信公众号平台,随处可见他们提笔创作的身影和作品。这种现象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折射出当代社会的心理需求,却也伴随着“伪创作”“文字垃圾”的争议。拨开表象,今人写古诗词的热潮,实则是一场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情感表达与艺术规范的复杂碰撞。
热潮背后:多重维度的驱动力
中老年人对古诗词创作的偏爱,绝非偶然的文化消遣,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代人成长于传统文化教育尚未断层的年代。中小学课本里的“床前明月光”“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仅是文字记忆,更内化为一种语言韵律的本能。退休后,当生活节奏放缓,那些沉睡在记忆深处的平仄韵律被重新唤醒,创作便成了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自然方式。正如脑科学研究揭示的,青少年时期接触的古典诗词训练,会在基底神经节形成“平仄模板”,退休后的闲暇时光,恰好为这些模板的释放提供了窗口,形成独特的“迟发型文化表达”。
从心理需求层面,古诗词创作是退休群体应对角色转变的“情感缓冲带”。忙碌半生的职场人突然回归家庭,社会角色的剥离容易引发孤独感与价值焦虑。而古诗词的创作过程,恰能填补这种心理空缺:炼字时的专注可转移焦虑,押韵时的节奏能带来平静,作品完成后的满足感更能重塑自我认同。在短视频平台上,一句“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的即兴创作,可能收获上千点赞,这种即时反馈带来的归属感,正是退休生活中稀缺的社会支持。
从生理与认知的关联来看,古诗词的格律规则对老年人的大脑活动是一种良性刺激。平仄的交替、韵脚的呼应,需要调动记忆、逻辑与语言中枢的协同工作,这种“脑力锻炼”能延缓认知衰退,提升时间感知力。有学者观察到,长期参与诗词创作的老人,在记忆力测试中的表现往往优于同龄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许多老人将写诗比作“给大脑做体操”。
争议焦点:标准与价值的碰撞
然而,对这股创作热潮的质疑从未停歇。“不懂格律平仄也敢写诗?”“不过是凑字押韵的文字游戏!”这类批评直指创作质量的问题。不可否认,许多中老年创作者确实缺乏系统的诗词训练:有的将“四言八句”等同于律诗,有的把“押同音字”当作合韵,有的甚至分不清“词牌”与“题目”的区别。这种“依样画葫芦”的作品,难免被专业人士斥为“无病呻吟的假古董”。
但争议的核心,其实是“评价标准”的错位。传统诗词的格律规则,是经过千百年沉淀形成的艺术规范,它如同一条精密的轨道,约束着创作的同时也成就了经典。但对于当代中老年创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初衷往往不是“传承艺术”,而是“表达自我”。当一位退休教师写下“讲台三尺阔,粉笔一生香”时,平仄是否合律或许不重要,那份对职业的眷恋才是打动人心的核心;当一位独居老人吟出“窗前月依旧,不见故人来”时,韵脚是否严谨可能无关紧要,那种孤独感的真实流露已足够动人。
更值得深思的是,“价值”的定义本就多元。专业创作者追求的是艺术的精进,而普通爱好者享受的是表达的快乐。正如书法爱好者未必都能成为书法家,但提笔练字的过程本身就有意义;诗词创作者未必都能写出传世之作,但在文字中寄托情感、安放心灵,这份价值不应被轻易否定。那些被批评为“文字垃圾”的作品,在创作者的亲友眼中,可能是珍贵的精神寄托——子女翻看父母的诗集,看到的是老人未曾言说的心事;朋友传阅彼此的习作,感受到的是岁月沉淀的情谊。
理性看待:在包容中寻找平衡
今人写古诗词的热潮,本质上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一种“生活化表达”。它既有传承的温度,也有现实的痛点;既有值得肯定的价值,也有需要引导的不足。
对于创作者而言,不必因“不懂格律”而却步,也不应以“快乐就好”为由拒绝进步。了解基本的诗词常识,比如“平仄是什么”“押韵有何讲究”,能让表达更精准;借鉴经典的创作手法,如“情景交融”“用典寓意”,能让情感更深刻。许多社区开设的诗词公益课受热捧,正是这种“提升需求”的体现——老人们愿意在娱乐之余,向更专业的方向探索。
对于批评者而言,不妨多一份理解与包容。传统诗词的生命力,既在于精英创作的坚守,也在于大众参与的普及。当年白居易写诗“老妪能解”,不正是希望诗歌能走进寻常百姓家吗?今天的中老年创作者,或许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这种“诗教传统”——当一位老人教孙辈背自己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满仓粮”时,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不经意间传递。
社会层面更应搭建多元的平台:既要有专业刊物坚守艺术标准,也要有大众媒介包容草根表达;既要有名师讲座普及格律知识,也要有社区活动鼓励即兴创作。让专业与业余各得其所,让传承与创新并行不悖,或许才是对待今人写古诗词热潮的理性态度。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再到“老有所为”,中老年人的诗词创作热潮,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当文字成为情感的出口、记忆的载体、生活的调味剂,那些或工整或粗糙的诗句,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无论年龄几何,对美的追求、对表达的渴望,永远是人性中最动人的光芒。而这份光芒,本身就值得被温柔以待。






